“伴宿,送路歸來凡是近親友都可在喪家住宿。待到子時辭靈,親屬按順序向靈位行禮,奏細樂,名曰‘辭靈’。禮畢‘掃材土’並放在重孝子床褥下。接著是‘嵌棺’,即將棺材嵌起一角,下墊一枚銅錢,舉哀,棺上壽釘掛一串五彩綢線。
“撿罐,在預備壽罐內裝五穀雜糧,由孝子等將死者生前愛吃的菜撿點入罐,並放一蘋果堵口。紅布蓋麵再用紅絨線纏繞成網絡,放棺頭上。
“發引即出殯,早飯後發引,所來客人吃一頓上席,飯後等著送殯。喪家重孝子都站著吃,表示寢食不安,哀傷已極。
“參靈,所請和尚、尼姑、喇嘛、樂隊、吹鼓手都一班一班地到靈台前吹奏一遍,名為參靈,其後開始出殯。
“發引準備,由‘全人’準備點蠟壓炕用磁瓶放一蘋果)。不到回靈時不得坐炕上。發給本族送殯人兩個小饅頭,揣入懷內,棺出堂,孝婦哭喊留財,其手不準碰門框。
“祭門,棺將出門,關門,貼白紙兩條,由‘祭門官’有聲望武官)向著外邊大門行禮。禮畢轉頭離去,不進內宅,揭紙開門,事後喪家送祭門官一筆厚禮。祭門後門外所排列出殯儀仗隊按順序經喪家門前出發,往往排滿幾條街道。
“紙活,出殯是另一套紙活,最前麵是開路鬼、大頭鬼。紙製行列有臥室全部家具,床帳被褥都是真的,還有陳設、古玩,其後是真服裝的‘男女仆人’‘丫環’‘小童’等,最少8個,紙人前胸貼上名字,並將其耳、目、口、鼻紮個眼以示能聽、看、言)。它們手中都捧著一樣東西,如臉盆、梳頭匣、水煙袋、痰盂、糕點、魚肉蔬菜等。有的紙糊馬車、汽車,四輪可活動,由人推行。
“上杠,發引前一天就在門前空地擺好大杠,起棺時移到大杠。其時對麵搭一高台,和尚手持引魂幡念一陣。孝子跪杠前,杠工打‘響尺’,‘請盆!’孝子用力摔盆,大哭一陣,同時放炮三響。孝子一手杠引鬼魂幡,一手拿哭喪棒,開始出街上路。另有專人撤紙錢,最好的手藝是一撮紙錢向上一扔後,又高、又撒成滿天星,一個個徐徐落下。
“東哥,喪葬程序還有嗎?”王二哥問。
“還有,接近尾聲了。”東哥繼續說。
“出殯,儀仗隊陣容和排列順序按大殯而言,順序是開路鬼,左右各一大頭鬼,銘旌約4米來高,形如亭子,中掛紅綢子,其上釘死者官銜),其後是一對大鑼,一班吹鼓手均著號衣),幾對官銜牌,一堂紅彩譜,一頂返魂轎綠呢黑頂),再就是幾個“大座”,包括燈亭、爐亭、花亭、香亭、影亭此亭內放遺像及神主),每個大座前有一堂與亭繡片相同顏色的八頂繡花大傘,八掛香譜。然後是僧、道、尼等。大座是由16人一班抬著,兩班人倒,每人發新毛巾一條,打執事的孩子帶劉海箍,發新鞋一雙。接著是花圈、挽聯、匾額、送殯的親友、客人、紙火、帶孝的親、族、雪柳、孝子。
“棺杠,最少16杠、24杠,稍闊的是32杠,最富或有爵位的48杠,乃至64杠兩班就是108人),都有雙叫響頭兒)打響尺,指揮換肩、停止、前進、換班等動作。此人在行進當中還有一套‘行話’。杠夫穿綠駕衣,黑紅平氈帽上插一雞翎,米黃套褲。大杠前是一頂大紅繡花傘,半副鸞駕包括木製金瓜、鉞斧、朝天凳等)。杠後又是半副鸞駕。最後是喪家內眷所乘的白轎、馬車。整個隊伍浩浩蕩蕩,行進速度比較緩慢。
“茶桌,在出殯經過路線當中,由總管派人與商號聯係,在其門口設茶桌,為隊伍供應茶水。另有茶房給孝子、內眷等送茶水。
“路祭,由親友送的一個起脊穿堂路祭棚,行列停棚前,將遺像供桌上,並擺祭席一座。孝子在棚內跪陪行禮,眾送殯者順序拜禮。後回到隊伍繼續前進,再有“祭棚”同上。
“大回靈,全部過程已到尾聲。到了墳地早巳打好金井墓穴),棺木卸下,下穴。埋葬後,還有回靈。銘旌、紙活、雪柳等隨大杠下地,其餘執事回到喪家門前才能散去。神主、遺像由死者的小兒子或孫子請下來,托著安放在住宅內。
“邁火,大門內放一火盆,由一‘全人’拿著冰糖,凡回來的人進門必須邁過火盆,發給一塊糖果。
“安靈,喪家在棺木出堂後,在原住室備好白圍桌以供神主、掛遺像、點燭上香,奏細樂,孝子們叩頭行禮安靈。
“圓墳,葬後3天上午由孝子、孝女率領家中主要成員帶香蠟紙錢到墳地圓墳,祭奠。請一位穿紅衣的小姑娘繞墳走三圈,名曰‘開財門’。
“東哥,聽了你這麼詳細介紹,我可是腦殼又脹又青痛了,哪裡記得住這麼多哦!”王二哥對東哥說。
“不用記,隻是簡略了解一下,心裡有個底,有個譜譜就行。”東哥說。
“嗯,要我王二娃全部記住,簡直比李白上青天都還更難,這還不要我王二娃的命!”王二哥搖了搖頭說。
“王二哥,其他細節和具體程序我就不再講了,到時你隨著羅道士的步驟,他要你做啥子你就跟著做吧。”東哥說。
“彆無他法,也隻有這樣了。”王二哥點了點頭無可奈何地說。
由此,王二哥與眾親戚朋友,車馬成堆,人群似蟻,浩浩蕩蕩地向鄉壩頭開去。到了王幺爸老家,東哥立即安排人砍了一根又直又長又高又硬實的竹子,立馬將望山錢懸掛起來,並將王幺爸安頓在院子下下來的大門上,燃上香蠟,點上長命燈,循環往複播放哀樂,陣陣婉轉低徊的音樂飄蕩在空中,使整個山村便自然而然地升騰起一股莊嚴肅穆的感覺,團轉鄉鄰聽到這聲音,循聲問跡就曉得王幺爸仙逝,要幫忙和送奠的親戚朋友,便會紛紛趕了過來,一時間王幺爸老院子雞鳴狗叫、人聲鼎沸,看熱鬨的,喝茶水的,擺龍門陣的,打麻將鬥地主的,燒水做飯炒菜端盤子幫忙的,進進出出接送支拿東西的,簡直是來來往往絡繹不絕,忙得來王二哥剛磕罷頭起身,又立馬招呼道士念咒誦經,還指揮人上山挖“金井”墓穴),更有手機響個不停又有好友在問靈堂設置地點要從城裡趕過來,好像一個風車車轉來轉去不知東南西北。
喜歡王二哥歪傳請大家收藏:()王二哥歪傳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