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折設學興教啟民智
延城的春日,褪去了冬日的凜冽,綠洲上草木抽芽,絲路沿途的互市人聲鼎沸,商隊的駝鈴聲此起彼伏,交織成西域安定繁榮的樂章。薑維坐鎮延城都護府,處理完西域商路的日常事務後,望著案頭堆積的諸國民情奏報,眉頭微蹙。
這些奏報多提及西域諸國百姓大多目不識丁,耕作仍沿用古老技法,政令傳遞不暢,部分偏遠部落甚至因愚昧而輕信謠言,雖暫無叛亂之舉,卻為西域長治久安埋下隱患。薑維沉思良久,召來郭淮、陳武、張翼三位心腹將領,以及西域商路都護府的幾位幕僚議事。
“諸位,西域如今雖兵戈暫息,商路暢通,但民心未固,教化未開,終非長久之計。”薑維坐在主位,目光掃過眾人,“諸國百姓多以遊牧或粗放農耕為生,不識禮儀,不懂法度,易被奸人蠱惑。若想讓西域真正融入大漢,實現長治久安,必須從教化入手,設學興教,啟民智、明禮儀,方能讓大漢的仁德與法度深入人心。”
郭淮深以為然,點頭道:“將軍所言極是。西域諸國向來重武輕文,貴族子弟尚且少有讀書之人,更何況普通百姓。設立學堂,傳授中原的文字、禮儀與知識,既能拉近諸國與大漢的心理距離,也能培養出通曉漢法的人才,便於政令推行與商貿往來。”
陳武卻有些顧慮:“將軍,西域諸國風俗各異,語言不通,且不少部落首領對中原文化心存芥蒂,擔心設學興教會改變本土習俗。再者,師資、教材、校舍皆是難題,倉促推行恐生變故。”
張翼補充道:“還有糧草供應,如今屯田雖有收成,但要支撐學堂運轉,贍養教師,資助貧困學子,仍是一筆不小的開支。且諸國百姓多需勞作謀生,未必願意讓子女入學。”
薑維早有考量,緩緩說道:“這些難題我已思慮再三。首先,辦學不可強求,需循序漸進,先在鄯善、龜茲、於闐、疏勒等大國都城設立官學,作為試點,待成效顯現後再逐步推廣至中小諸國與偏遠部落。其次,師資方麵,我已奏請陛下,從洛陽太學選拔二十名通曉西域方言或願意學習方言的儒生,再從漢軍將士中挑選識字者擔任助教,朝廷撥付俸祿,確保教師衣食無憂。”
“教材方麵,簡化《論語》《孟子》中的晦澀章節,選取‘仁愛’‘禮義’‘誠信’等淺顯易懂的內容,編成圖文並茂的讀本,同時加入大漢律法摘要、農耕技藝、算術常識等實用知識,讓百姓覺得學有所用。校舍可暫用各國閒置的宮室或寺廟改建,節省開支。”
“至於部落首領的顧慮,我會親自前往諸國,曉諭他們興教的益處——學堂不僅教授知識,還會傳授中原先進的農耕、紡織技藝,能讓百姓生活富足,國力增強。同時規定,入學孩童可免除家庭部分賦稅,成績優異者可送往洛陽太學深造,畢業後可回西域擔任官職或參與商路管理,以此吸引百姓送子女入學。”
眾人聽後,皆無異議。薑維當即下令,由郭淮負責聯絡洛陽太學選拔儒生,協調諸國改建校舍;陳武負責籌備教材、筆墨紙硯等物資,調配屯田糧食作為學堂補給;張翼則率領斥候,前往諸國探查適合辦學的地點,聯絡部落首領,爭取支持。
半月後,洛陽的儒生陸續抵達西域。薑維親自接見,勉勵他們既要傳播中原文化,也要尊重西域當地習俗,不可強行灌輸,需以耐心勸導為主。隨後,他帶著幾名儒生與幕僚,前往鄯善國都城扜泥城。
鄯善國王尉屠耆得知薑維前來,親自出城迎接。宴席上,薑維提及設學興教之事,尉屠耆果然麵露難色:“將軍,我鄯善國百姓世代以遊牧與商貿為生,向來崇尚勇武,讀書識字於他們而言並無大用。且中原文字晦澀難學,恐怕百姓難以接受。”
薑維笑道:“國王陛下,此言差矣。如今絲路暢通,商隊往來頻繁,若百姓識得漢字,便能看懂商契、賬目,避免交易時被人蒙騙;習得算術,便能更好地規劃農牧生產,計算收益;知曉漢法,便能明白何為合法、何為違禁,避免因無知而觸法。至於農耕技藝,中原的精耕細作之法,能讓綠洲的糧食產量翻倍,百姓衣食無憂,這難道不是實實在在的益處?”
說著,薑維示意幕僚取出幾本簡易教材與一套農具模型,“陛下請看,這些教材皆是淺顯易懂的內容,孩童隻需三年便能粗通文字與算術。我們還會在學堂傳授紡織、釀酒之法,讓百姓多一條謀生之路。而且,入學孩童可免除家庭三成賦稅,成績優異者還能去洛陽深造,將來可為國王陛下分憂,為鄯善國效力,這難道不比讓他們終日放牧、勞作更有前途?”
尉屠耆翻閱著教材,又看了看農具模型,心中漸漸動搖。此時,一旁的鄯善國相由大漢派駐的官員兼任)也勸道:“國王陛下,薑將軍此舉實為鄯善國百姓著想。如今西域安定,商貿繁榮,若百姓能識文斷字,通曉技藝,鄯善國必將更加富庶強大,永遠立於不敗之地。”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尉屠耆沉吟片刻,終於點頭道:“既然將軍如此懇切,且皆是為我鄯善國百姓謀福祉,我便全力支持。扜泥城的王宮西側有一座閒置的宮殿,可改建為學堂,所需人力、物力,我鄯善國全權承擔。”
薑維大喜,當即與尉屠耆敲定學堂的籌備事宜。隨後,他又前往龜茲、於闐、疏勒等國,以同樣的方式說服了各國國王。諸國國王見薑維所言句句切中要害,且朝廷不強迫、有實惠,紛紛表示支持設學興教。
一個月後,鄯善、龜茲、於闐、疏勒四國的官學正式開學。開學當日,扜泥城的學堂外人頭攢動,不少百姓帶著子女前來報名。薑維親自出席開學典禮,為首位入學的孩童贈送了筆墨紙硯,勉勵他們好好學習,將來成為棟梁之才。
學堂分為蒙學與進階兩部分。蒙學招收六至十二歲的孩童,教授漢字、算術、基礎禮儀;進階班招收十三至十六歲的少年,教授更深層次的儒學、律法、農耕、商貿知識。教師們耐心教導,采用寓教於樂的方式,讓孩童們在遊戲中學習,進步飛快。
起初,仍有部分百姓心存疑慮,不願讓子女入學。薑維得知後,下令學堂開設“夜校”,允許成年百姓旁聽學習,同時組織教師深入部落,現場演示中原農耕技藝,教授簡單的漢字與算術。當百姓們看到學會識字的人能輕鬆看懂商契,學會新技藝的人能種出更多糧食、織出更精美的布匹後,紛紛主動送子女入學,甚至不少成年百姓也報名參加夜校。
半年後,四國官學的學生已達兩千餘人。學生們不僅學會了漢字與算術,還知曉了“仁愛孝悌”的禮儀,懂得了遵紀守法的重要性。不少部落的矛盾衝突因學子們的勸解而化解,商貿交易中因文字不通、賬目不清引發的糾紛也大幅減少。諸國國王見狀,紛紛上奏薑維,請求在本國更多城池設立學堂。
薑維順勢下令,將設學興教推廣至西域所有諸國,在每個國家的都城與重要城池均設立官學,同時從首批畢業的進階班學生中選拔優秀者,送往洛陽太學深造,為西域培養更多本土人才。
隨著學堂的普及,西域百姓的精神麵貌煥然一新。昔日目不識丁、野蠻粗獷的牧民,如今不少人能讀書寫字、彬彬有禮;昔日依賴天吃飯的農夫,如今運用中原的農耕技藝,讓綠洲的糧食產量大幅提升。大漢的文化與仁德,通過學堂這一載體,深深紮根於西域大地,為西域的長治久安奠定了堅實的思想基礎。
第二折修渠通驛利往來
設學興教初見成效,薑維又將目光投向了西域的基礎設施建設。西域地域遼闊,戈壁沙漠遍布,交通不便,水源稀缺,雖經此前修複絲路、設立驛站,仍遠遠無法滿足西域發展的需求。不少偏遠綠洲因缺水而無法開墾,商隊往來仍需繞行漫長路線,耗費大量時間與人力物力;驛站之間距離過遠,部分路段仍有盜匪出沒,影響商隊安全。
一日,薑維召集西域諸國國王與都護府官員,在延城召開議事大會,商議修渠通驛之事。
“諸位國王、各位同僚,如今西域商路暢通,百姓安居,但交通與水利仍是製約發展的瓶頸。”薑維開門見山,“偏遠綠洲缺水,良田無法開墾,百姓生活仍有困頓;商隊繞行,耗時費力,商貿效率難以提升;部分路段驛站稀少,盜匪有機可乘,威脅商路安全。因此,我計劃在西域大規模修建水渠與驛站,打通交通脈絡,疏浚水利資源,讓西域的發展再上一個台階。”
於闐國王率先響應:“薑將軍所言極是!於闐國南部有一片廣袤的綠洲,因缺水而閒置,若能修建水渠,引河水灌溉,可新增良田十萬畝,百姓必將感恩戴德。我於闐國願出人力,配合朝廷修渠。”
疏勒國王也道:“疏勒國地處絲路要衝,往來商隊眾多,但境內部分路段崎嶇難行,驛站稀少。若能修繕道路、增設驛站,不僅能方便商隊,還能帶動我國商貿發展。我疏勒國願出資出物,支持通驛之事。”
其他諸國國王也紛紛表示支持,不少國王提出,本國境內也有類似的水利與交通難題,希望朝廷能統籌規劃,予以解決。
薑維見諸國響應積極,心中大喜,當即宣布修渠通驛的具體計劃:“水利方麵,我將派遣中原水利工匠,聯合西域諸國工匠,勘察各地水源,修建三條主乾水渠與數十條支渠,連接西域主要河流與綠洲。第一條主乾水渠從塔裡木河引水,流經龜茲、焉耆、鄯善等國,灌溉沿途綠洲;第二條從葉爾羌河引水,惠及於闐、莎車等國;第三條從伊犁河引水,保障西域北部諸國的灌溉與飲水需求。同時,在各綠洲修建蓄水池,儲存雨水與河水,以備乾旱時節使用。”
“交通與驛站方麵,首先修繕並拓寬絲路主乾道,平整路麵,加固橋梁,讓商隊通行更加順暢;其次,在絲路主乾道與各國重要城池之間增設三十座驛站,縮短驛站間距,確保商隊每日都能抵達安全驛站休整;再者,開辟三條支線商路,分彆連接西域東部與河西走廊、西部與中亞諸國、北部與草原部落,擴大貿易範圍;最後,在各條商路的關鍵路段修建哨所,派駐絲路護衛軍,加強巡邏,巡邏清除盜匪。”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為確保計劃順利實施,薑維做出具體分工:“郭淮將軍負責統籌協調,調配糧草、物資與工匠;陳武將軍負責水渠修建,率領漢軍士兵與諸國百姓開挖渠道、修建水利設施;張翼將軍負責道路修繕、驛站建設與哨所布置,統領絲路護衛軍清剿盜匪;諸國國王負責組織本國人力,提供本地建材,並配合漢軍做好後勤保障。朝廷將從國庫調撥十萬兩白銀、五萬套農具與三千名工匠,支援各項工程建設。”
計劃公布後,各國立即行動起來。中原水利工匠與西域工匠一同深入各地,勘察水源、測量地形,繪製水渠圖紙;諸國百姓踴躍參與,青壯年男子參與挖渠、修路,婦女則為工匠與士兵送飯送水,老人負責收集建材,整個西域呈現出熱火朝天的建設景象。
水渠修建過程中,遇到了不少難題。在穿越戈壁地段時,土壤貧瘠,水渠容易坍塌;部分河流汛期水流湍急,難以引水;還有些部落因擔心水渠破壞牧場,起初不願配合。
針對這些問題,薑維親自前往施工現場,與工匠們商議解決方案。對於戈壁地段的水渠,采用磚石砌築渠壁,加固堤岸;對於水流湍急的河流,修建攔水壩與導流渠,平穩引水;對於心存顧慮的部落,薑維親自登門拜訪,向部落首領解釋水渠的益處——水渠不僅能灌溉農田,還能為牧場提供穩定的水源,讓牧草長勢更好,牲畜更加肥壯。同時,他下令水渠修建儘量避開核心牧場,必要時為部落另行開辟新的牧場,部落首領們見狀,紛紛打消顧慮,主動帶領部民參與修渠。
道路修繕與驛站建設也在有條不紊地推進。漢軍士兵與諸國百姓一同平整路麵,鏟除荊棘,加固橋梁;工匠們則利用本地木材與磚石,修建驛站與哨所。驛站按照統一標準建造,設有客房、馬廄、糧倉、廚房,配備足夠的馬匹、糧草與飲水,同時派駐士兵與驛卒,負責接待商隊、傳遞消息與保障安全。哨所則選址在地勢險要之處,配備弓箭、連弩等武器,士兵們日夜巡邏,嚴密監視商路動靜。
清剿盜匪的行動也取得了顯著成效。張翼率領絲路護衛軍,對各條商路的盜匪巢穴進行突襲,先後剿滅了十餘股盤踞在西域多年的盜匪,抓獲盜匪首領數十人,繳獲大量贓物。對於願意悔改的普通盜匪,薑維下令從輕發落,讓他們參與修渠通驛工程,以勞抵罪;對於罪大惡極的盜匪首領,則公開處決,以儆效尤。經過數月的清剿,西域商路徹底暢通,再也沒有盜匪敢公然劫掠商隊
一年後,修渠通驛工程全麵竣工。三條主乾水渠蜿蜒穿梭於西域大地,滋養著沿途的綠洲,新增良田五十餘萬畝,不少偏遠綠洲變成了富庶的糧倉;絲路主乾道與支線商路平整寬闊,三十座新驛站拔地而起,與原有驛站相連,形成了覆蓋整個西域的交通網絡;哨所遍布各條商路,商隊往來安全無憂。
水渠的修建,讓西域的糧食產量大幅提升,不僅實現了自給自足,還能向中原輸送部分糧食;交通的改善,讓商隊往來時間縮短了三分之一,商貿效率大幅提升,中原的絲綢、茶葉、瓷器與西域的美玉、良馬、藥材等商品流通更加便捷,互市貿易愈發繁榮。西域百姓的生活水平顯著提高,不少人因商貿往來與農耕豐收而富裕起來,對大漢朝廷的認同感與歸屬感也越來越強。
站在延城的城樓上,望著遠方蜿蜒的水渠與繁忙的商路,薑維心中感慨萬千。修渠通驛,不僅改善了西域的基礎設施,更打通了西域與中原、與周邊地區的聯係,讓西域真正融入了大漢的發展脈絡,為西域的長治久安與繁榮昌盛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第三折整飭吏治明法度
隨著西域設學興教、修渠通驛工程的相繼竣工,西域的發展步入正軌,民心漸固,商貿繁榮。但薑維深知,要實現西域的長治久安,僅靠教化與基建還不夠,必須建立一套完善的吏治體係與法律製度,確保政令暢通、官員清廉、百姓守法。
此前,西域諸國雖歸附大漢,但各國吏治混亂,官員多由貴族世襲,不少官員貪贓枉法、欺壓百姓,政令推行不暢;大漢派駐西域的部分官員,也有少數人利用職權謀取私利,破壞了朝廷的聲譽。同時,西域諸國原有法律與大漢律法差異較大,百姓無所適從,糾紛頻發,影響社會穩定。
為解決這些問題,薑維決定在西域整飭吏治、明定法度。他首先從大漢派駐西域的官員入手,開展了一次全麵的吏治整頓。
薑維下令,由郭淮牽頭,成立吏治監察小組,對西域商路都護府及各國派駐的大漢官員進行全麵考核,考核內容包括政績、清廉程度、與諸國百姓的關係等。考核過程中,鼓勵百姓與諸國貴族舉報貪贓枉法、欺壓百姓的官員,一旦查實,嚴懲不貸;對於政績突出、清廉奉公、深受百姓愛戴的官員,則予以表彰與晉升。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監察小組深入西域各地,走訪百姓與諸國貴族,查閱官員的政務記錄與賬目。很快,一批問題官員浮出水麵。焉耆國派駐的大漢稅務官利用征收商稅之機,向商戶敲詐勒索,額外收取“管理費”;龜茲國的漢軍屯墾校尉虛報屯田產量,克扣士兵與百姓的糧食補給;還有幾名官員利用職務之便,與商人勾結,壟斷部分商品貿易,謀取暴利。
薑維得知後,毫不姑息,當即下令將這些官員逮捕歸案,在延城舉行公開審判。審判現場,百姓與諸國貴族紛紛前來旁聽,薑維親自宣讀官員的罪行,隨後依法作出判決:敲詐勒索的稅務官被革職查辦,沒收全部贓款,流放邊疆;虛報產量的屯墾校尉被削去官職,杖責五十,罰沒三年俸祿;壟斷貿易的官員被判處死刑,斬首示眾,贓款贓物全部沒收,返還給受損商戶與百姓。
公開審判的消息傳遍西域,百姓們拍手稱快,諸國貴族也對大漢朝廷的公正無私深感敬佩。不少官員見狀,紛紛收斂行為,不敢再貪贓枉法。
整頓完大漢派駐官員後,薑維又將目光投向了西域諸國的本土官員。他召集諸國國王,商議改革吏治之事,提出“官員選拔製”,取代原來的貴族世襲製。
“諸位國王,貴族世襲官員的製度,已難以適應西域的發展。不少世襲官員缺乏才能,卻憑借出身占據高位,貪贓枉法,欺壓百姓,影響諸國穩定。”薑維對諸國國王說道,“我建議,西域諸國官員實行選拔製,無論出身貴賤,隻要有才能、品行端正、通曉漢法與本土習俗,均可通過考核選拔擔任官職。朝廷將派遣官員協助諸國製定選拔標準與考核流程,確保選拔公平公正。”
部分國王對此表示擔憂:“將軍,貴族世襲已久,若突然改為選拔製,恐會引發貴族不滿,甚至引發動亂。”
薑維回應道:“國王陛下放心,選拔製並非完全廢除貴族的權益。貴族子弟若有才能,通過考核後仍可擔任官職,且在同等條件下可優先錄用;對於失去官職的貴族,朝廷將給予豐厚的土地與財物補償,確保他們的生活不受影響。此外,新選拔的官員需同時對諸國國王與西域商路都護府負責,接受雙重監督,既保證諸國的自主權,又確保朝廷政令的推行。”
在薑維的耐心勸說與利益保障下,諸國國王最終同意實行官員選拔製。隨後,薑維派遣幕僚協助各國製定了詳細的選拔標準,包括識字能力、算術水平、處事能力、品行口碑等,同時設立了考核機構,由大漢官員與諸國貴族共同組成考官團隊,確保考核公平公正。
選拔考試在諸國都城同步舉行,消息一出,西域各地的有識之士紛紛報名參加,既有貴族子弟,也有平民百姓、工匠、商人甚至牧民。考試分為筆試與麵試,筆試考核漢字、算術與漢法基礎,麵試則考察處事能力與應變能力。
經過層層選拔,一批有才能、品行端正的人才脫穎而出,被任命為各國的各級官員。這些新任官員大多來自民間,深知百姓疾苦,且通曉漢法與本土習俗,推行政令時更加順暢,處理民間糾紛時也更加公正。不少新任官員上任後,立即著手解決當地百姓的實際困難,整頓地方秩序,受到了百姓的廣泛愛戴。
吏治整頓初見成效後,薑維開始著手統一西域的法律製度。他組織幕僚與諸國的法律學者,結合大漢律法與西域諸國的本土習俗,製定了《西域通律》。
《西域通律》共分為民律、商律、刑律三部分,內容通俗易懂,兼顧了大漢的法度與西域的習俗。民律部分主要規範婚姻、家庭、繼承、土地等民事關係,例如允許西域諸國保留部分獨特的婚姻習俗,但禁止近親結婚、買賣人口等陋習;商律部分主要規範商貿活動,明確了商品交易的規則、商稅的征收標準、商隊的權益保障等,確保商貿活動公平公正;刑律部分則明確了各類犯罪行為的處罰標準,對盜竊、搶劫、殺人、叛亂等嚴重犯罪行為予以重罰,同時對輕微犯罪行為則采取罰款、勞役等處罰方式,體現了寬嚴相濟的原則。
為了讓百姓知曉《西域通律》的內容,薑維下令將《西域通律》翻譯成西域諸國的方言,刻在石碑上,立在各國都城與重要城池的顯眼位置,同時讓學堂的教師向學生傳授,讓驛卒與士兵在民間廣泛宣傳。此外,他還在各國設立了“律法谘詢處”,由通曉《西域通律》的官員負責解答百姓的疑問,幫助百姓理解法律條文。
《西域通律》的推行,結束了西域諸國法律不一、百姓無所適從的局麵。百姓們明白了何為合法、何為違法,遇到糾紛時不再依靠私力解決,而是主動向官府申訴;商戶們按照商律進行交易,減少了貿易糾紛;官員們依照通律辦案,執法更加公正,社會治安也得到了顯著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