漠北,燕城王府。
李佑怎麼都沒料到,沒啥用處的年畫,竟然也被牧民與士卒們一掃而空。
“殿下,現在離年關還有一個月,能不能讓關內再送些物資過來?尤其是那年畫,看起來格外有年味。”
李佑掃了眼權萬紀。之前李佑挺不喜歡他,總覺得他很有些假。
權萬紀之前是禦史台的禦史,喜歡逮著彆人的過錯不放過,朝廷的官員都挺煩他。
李世民沒法子,就將他打發到漠北,讓他當了王府的長史。
“孤也沒想到哇,年關將近,龐大的商隊帶來的物資,竟然賣得如此之快!”
不怪李佑沒料到,就連所有人都沒預料到,包括魏叔玉。
剛開始。
草原上的牧民和戍卒們,對年畫那玩意並不感冒。
一張紙,畫著幾個凶神惡煞的漢子,又不能吃又不能穿,貼帳篷上還嫌漏風呢。
更何況,許多牧民延續遊牧習慣,居無定所,貼年畫顯得多此一舉。
然而。燕王府的大力推廣以及“燕王令”所帶來的震動,讓年畫的命運發生了轉折。
定居點內。
一些率先安頓下來、接受唐化管理的牧民,以及那些分了草場、生活逐漸穩定的戍邊將士家眷,開始嘗試著購買。
“聽說這是大唐皇帝陛下都用過的‘神畫’,能辟邪呢!”
“才五文錢一張?一頭羊能換一大堆呢!買幾張試試看唄。”
“你看這秦將軍,畫得多威武!貼帳篷門口,狼崽子都不敢來!”
“程將軍這模樣,晚上看了是做噩夢還是防噩夢啊?哈哈哈…”
“管他呢,圖個新鮮,聽說長安人都搶著要呢!”
…
價格低廉,圖案新穎。再加上“皇帝同款”的神秘光環,以及一點點從眾心理,年畫迅速在草原上流行起來。
雖然牧民們的帳篷不適合貼畫,但他們有的是辦法。
有些貼在帳篷內的支柱上,有些貼在存放貴重物品的小箱櫃上。
甚至有人彆出心裁,用木板固定好立在帳篷門口,儼然成為移動的“門神”。
而真正讓年畫需求暴增的,是那些戍邊將士。
他們大多已在燕城,或各定居點分配固定的磚石房屋,有了真正意義上的家與大門。
來自中原的他們,天然對“貼門神”這一習俗有歸屬感。
如今有現成的、畫著當世名將的年畫,價格又如此便宜,豈有不買之理?
更何況,畫上的人是他們敬仰的統帥,是和他們一樣在邊疆浴血奮戰過的英雄!
貼上這些畫,不僅是為了辟邪。
更是一種榮譽的象征!
一種與大唐緊密相連的心理慰藉!
如此一來,燕城倉庫裡堆積如山的年畫,以驚人的速度賣得精光。
負責此事的文吏,不得不再次找到燕王李佑。
“殿下,年畫斷貨有幾天啦,好多牧民與士卒想要買年畫。
是否讓公主府的商隊,下次多運些來?或者…咱們自己在漠北設立印坊?”文吏建議道。
李佑看著各地定居點送來的報告,上麵不僅寫著年畫銷售一空,還附帶大量采購其他年貨的需求。
他揉了揉眉心,又是高興又是頭疼。
高興的是玉哥兒弄出來的東西,果然無比的厲害。它們迅速被漠北接受,無形中增強了唐文化的向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