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代碼裡的新生》
第一章:老鐘與新光
蘇式集團的總部大樓,坐落在城市最核心的商務區。它的外觀沉穩大氣,花崗岩的牆麵折射著清晨的陽光,一如這個傳承了三代的家族企業給人的印象——根基深厚,值得信賴。然而,在這看似不變的表象之下,一場悄然的變革正在醞釀。
董事長辦公室裡,蘇振邦,這位蘇式集團的掌舵人,正透過巨大的落地窗,看著樓下川流不息的車輛。他的頭發已有些花白,眼神卻依舊銳利。辦公桌上,放著一份最新的行業報告,上麵的數字像針一樣紮著他的心。幾個新興的科技公司,憑借著顛覆性的技術,正在蠶食著蘇式集團傳統業務的市場份額。
“爸。”辦公室的門被輕輕推開,蘇明輝走了進來。他是蘇振邦的長子,也是集團的總經理,年近四十,穿著剪裁得體的西裝,臉上帶著一股與年齡不符的銳氣。
蘇振邦轉過身,指了指對麵的椅子:“明輝,坐。看了那份報告了?”
“看了。”蘇明輝坐下,語氣平靜,但眼神中透著一絲凝重,“情況比我們預想的還要嚴峻。那些初創公司,就像一條條鯰魚,攪動了整個市場。他們的產品更智能,更貼合用戶需求,核心就在於技術創新。”
“技術創新……”蘇振邦喃喃自語,手指輕輕敲擊著桌麵,“我們蘇式,從爺爺那一輩做實業起家,靠的是質量,是信譽,是穩紮穩打。技術?我們也有研發,隻是……”
“隻是我們的研發,更多是在現有技術上的修修補補,是為了滿足客戶當下的需求,而不是引領未來。”蘇明輝接過話頭,“爸,時代不一樣了。以前,我們可以靠著積累和規模優勢慢慢走。但現在,科技發展太快了,就像高鐵,你不跟著提速,就會被遠遠甩在後麵,甚至被淘汰。我們的競爭對手,他們不是在跑,是在飛。”
蘇振邦沉默了。他知道兒子說的是事實。這些年,他也感受到了那種無形的壓力,來自那些帶著“互聯網+”“人工智能”標簽的新貴們。他們的思維方式,他們對技術的投入和應用,都與蘇式這種傳統的家族企業截然不同。
“你有什麼想法?”蘇振邦看著兒子。
蘇明輝坐直了身體,眼神堅定:“我想成立一個專門的研發團隊,一個真正麵向未來的技術中心。不是附屬在各個業務部門下麵,而是獨立運作,直接向我彙報。我們要招納最頂尖的年輕技術人才,給他們足夠的空間和資源,讓他們去探索,去創新,去做那些看起來‘不切實際’的東西。我們要在技術上,實現從跟跑到並跑,甚至領跑。”
“這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而且風險極高。”蘇振邦眉頭微蹙,“我們的股東,還有家族裡的一些長輩,他們能同意嗎?他們更看重的是穩定的利潤。”
“我知道。”蘇明輝點點頭,“所以,這件事我來牽頭。我會向董事會和家族解釋清楚其中的利害關係。現在不投入,未來可能連投入的機會都沒有了。我們蘇式不能隻做時代的跟隨者,我們要成為弄潮兒。爸,您還記得爺爺常說的話嗎?‘生意要做得長久,就要看得遠,敢下手’。”
蘇振邦看著兒子眼中閃爍的光芒,那是一種他年輕時也曾有過的,對未來的憧憬和開拓的勇氣。他想起了父親,那個在動蕩年代白手起家的老人,靠的不就是那份遠見和魄力嗎?
他深吸一口氣,仿佛做出了一個重大的決定:“好,明輝,我支持你。錢不是問題,集團賬上還有足夠的儲備。關鍵是要人,要找到對的人,做對的事。這個研發團隊,就叫‘新光技術中心’吧,希望它能為蘇式照亮新的道路。”
“新光技術中心……”蘇明輝重複了一遍這個名字,嘴角露出一絲微笑,“好,就叫新光。爸,您放心,我不會讓您和蘇式失望的。”
陽光透過窗戶,灑在兩人身上,仿佛為這場關於未來的對話,鍍上了一層希望的金色。蘇式集團這艘巨輪,即將在科技的浪潮中,調轉船頭,駛向一片未知卻充滿可能的海域。而蘇明輝,就是那位手握新航向標的船長。
第二章:集結號與質疑聲
蘇明輝要成立“新光技術中心”的消息,很快在蘇式集團內部傳開了。如同投入平靜湖麵的一顆石子,激起了層層漣漪。
支持的聲音有。一些年輕的管理層和技術骨乾,看到了集團尋求變革的決心,感到興奮。他們厭倦了按部就班地重複著“昨天的故事”,渴望有機會接觸最前沿的技術,做出真正有突破性的產品。市場部的經理陳瑤就找到蘇明輝,激動地說:“蘇總,這太好了!我們市場部早就感覺到了,現在的客戶越來越看重產品的科技含量,沒有新技術支撐,我們的營銷都顯得底氣不足。”
但更多的,是懷疑和擔憂的聲音。
“搞什麼研發中心?花那麼多錢,養一群不知道在乾什麼的‘技術宅’?有那個必要嗎?我們把現有的產品做好,服務做精,不就行了?”一位在集團工作了幾十年的老董事,在董事會上忍不住發難。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就是,明輝啊,不是我說你,年輕人有衝勁是好的,但也得腳踏實地。那些新技術,聽起來花哨,可落地嗎?投入產出比算過嗎?萬一打水漂了,我們怎麼向股東交代?”另一位家族長輩也皺著眉頭。
生產部門的一些老員工更是私下議論:“搞技術創新?怕是瞎折騰吧。我們生產線上的活兒還忙不過來呢,哪有時間和精力去配合他們搞那些‘高大上’的東西?”
麵對這些質疑,蘇明輝早有心理準備。他沒有急於反駁,而是開始了一係列的行動。
首先是“築巢”。他親自選址,將新光技術中心設在了離總部大樓不遠,但更具現代感和創意氛圍的一棟獨立寫字樓裡。內部裝修摒棄了傳統辦公室的嚴肅刻板,采用了開放式的布局,配備了最先進的辦公設備、實驗室和討論區,甚至還有休閒區和健身房,營造出一種自由、開放、充滿活力的氛圍。他要讓這裡,從環境上就區彆於集團的其他部門,成為真正的“創新搖籃”。
然後是“引鳳”。蘇明輝把招聘的重點,放在了那些在頂尖高校和科技公司嶄露頭角的年輕人身上。他親自參與麵試,不看資曆,隻看能力和創意。他向這些年輕人描繪蘇式集團的底蘊和資源,以及新光技術中心將要做的事情——不是小打小鬨的優化,而是可能改變行業格局的顛覆性創新。
“我們有資金,有市場渠道,有成熟的供應鏈,”蘇明輝在一次麵向高校的宣講會上說,“現在,我們缺的就是你們這些腦子裡有‘瘋狂想法’,手上有‘硬核技術’的人。加入我們,你們的創意不再隻是論文裡的公式和電腦裡的代碼,它們有機會變成真實的產品,走進千家萬戶,影響這個世界。”
他的真誠和對未來的描繪,打動了不少年輕人。
林薇,一個剛從國外頂尖大學博士畢業的計算機視覺專家,放棄了矽穀大公司的高薪offer,加入了新光。她對蘇明輝說:“我看中的不是錢,是您說的那個‘可能性’。在大公司,我可能隻是一顆螺絲釘,但在這裡,我覺得我的想法有機會真正落地。”
張揚,一個在人工智能領域小有名氣的連續創業者,他的上一個項目被巨頭收購後,本可以財務自由,但他卻選擇帶著自己的核心團隊加入蘇明輝。“蘇式是棵大樹,但我看到了它想要發出新芽的決心。”張揚說,“我們缺的是資源和平台,蘇式缺的是我們的創新力,這是一個很好的結合。”
短短幾個月,新光技術中心就集結了一支由幾十名年輕博士、碩士和資深工程師組成的團隊,他們來自計算機科學、人工智能、材料科學、電子工程等多個領域,充滿了活力和創造力。
然而,質疑聲並未完全消失。當看到新光技術中心每個月燒掉的巨額研發費用,而“成果”卻似乎遙遙無期時,一些保守派的聲音又開始抬頭。
“你看,我說吧,就是在燒錢。”
“那些年輕人,每天對著電腦敲敲打打,開會時說些聽不懂的術語,誰知道他們在搞什麼?”
“明輝這孩子,是不是太理想化了?”
這些話,也傳到了蘇明輝的耳朵裡。他承受著巨大的壓力,既要麵對內部的質疑,又要對新技術研發的不確定性負責。但他沒有動搖。
在一次新光技術中心的內部會議上,他看著眼前這些充滿朝氣的麵孔,緩緩說道:“我知道,外麵有很多人在質疑我們,說我們是‘花錢機器’,說我們不切實際。我不怪他們,因為創新本身就是一條少有人走的路,注定伴隨著質疑和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