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薯,明朝時期被百姓稱之為甘薯。萬曆年間,來自福建福州的商人陳振龍帶著兒子陳經綸及商隊渡海來到菲律賓。在那裡,他們見到了漫山遍野的紅薯,吃了半輩子大米的他們第一次吃了紅薯,紅薯獨特的清甜香氣和令人滿足的飽腹感,馬上吸引了他們。經過打聽他們了解到,紅薯這種作物耐乾旱、耐貧瘠、易移栽、易繁殖、營養豐富、味道甘美、高產量,一下子動心了。
當時,西班牙殖民者製定有相當嚴苛的禁止帶出法令,麵對各個口岸的森嚴盤查,陳振龍和兒子想出妙招將一根紅薯藤交纏編織在一條纜繩中,躲過西班牙殖民者的關卡,成功踏上回福建老家的商船,經七天七夜的航行,有驚無險的將紅薯秘密帶到了中國,並向當時的福建巡撫金學曾上了稟帖,請求推廣種植。甘薯之所以能在全國廣泛種植,陳氏父子功不可沒。
後人對紅薯的傳入充滿感激之情。在紅薯的“中國故鄉”福建,閩南話又被稱作“地瓜話”,地方戲曲又叫“地瓜戲”;在福州烏石山上還有一座先薯亭,紀念將紅薯引入和推廣的兩位重要人物——華僑陳振龍和福建巡撫金學曾。
而今,作為推廣大使的陳振龍與巡撫金學曾都已去世,如今陳家掌家的則是其子陳經綸。朱由校下了一道召見陳經綸的聖旨,由於陳經綸已經六十歲,受不得長途跋涉,故派了其子陳世元帶著族中子弟前來京城麵見皇帝。
為表彰陳氏父子將紅薯帶入國內,朱由校下了一道中旨,封陳經綸為長樂縣子,世襲罔替,以示皇帝對他們功績的認可,並下旨福廣浙三道,自天啟元年始全力鋪開種植紅薯。
經過陳氏父子二十多年的培育,紅薯在福建地區畝產最高時達到了3000斤,而江南兩季水稻畝產也才600斤左右,5倍於主糧,這可救活多少家庭?就算年份最差,一年產值1000斤算,也可少死多少人,朱由校不清楚,但他清楚,隻要全國鋪開種植,起碼未來的陝西十八虎未必會如後世那般出現。
根據陳經綸的論述,紅薯在福建的最佳種植時間為45月,910月為收獲季節。但是並無在北方種植的記錄,且現在已經10月,馬上就要入冬,紅薯能否抗住冬季冰凍,尚未可知。
對於這點,朱由校早有準備,他不打無把握之戰,他手上可有大殺器,大棚。
要知道中國最早出現大棚種植記錄是在春秋戰國時期。曆朝曆代都有大棚種植蔬菜的記錄,否則千年來帝王之家的蔬菜都是哪裡來的?
當然,這裡的大棚和後世的大棚不一樣,如今大明朝可造不出後世的塑料,所以未等徐光啟與陳經綸進京,朱由校就讓宮中準備好了大麵積的草席和石灰。
而試種的田也早有準備,那就是在先農壇的十畝皇家禦田。自朱元璋開始,朱明皇帝都有親耕的曆史記錄,言外之意就是皇帝非常重視農事。
十月十一日清晨,朱由校帶著徐光啟、陳經綸一行人來到先農壇皇家禦田,隻見那十畝地上已經高高架起了草席大棚。
那座大棚的支柱乃是一根根粗壯無比的木材所打造而成,這些木材經過了精心挑選,質地堅硬,紋理清晰。它們擁有出色的強度以及耐久性,仿佛堅不可摧的勇士一般,穩穩地支撐著整個大棚的重量。即使麵對狂風驟雨、冰雪交加等惡劣的外部環境,也能毫無畏懼地堅守崗位,確保大棚不會因為外力而坍塌變形。
環繞著大棚的圍牆,則是由柔韌性極佳的竹子編織而成。這些竹子輕巧卻又異常堅固耐用,就像是大自然賦予人類的奇妙禮物。而且,竹子還具備良好的防水性能,能夠有效地阻擋雨水的侵襲;同時它的透氣性也是一流的,讓清新的空氣可以自由流通於大棚內部,為裡麵種植的作物營造出一個舒適宜人的生長空間。
至於大棚的頂部,覆蓋著一層厚厚的草席。這草席可是有著悠久曆史傳承的古老材料,在古代便被廣泛應用於大棚的搭建之中。草席不僅能夠很好地發揮其保溫功效,宛如給大棚穿上了一件溫暖的棉衣,使得棚內溫度相對穩定;更為重要的是,它還能為那些正在努力生長的紅薯們創造出一個更加適宜的環境,助力它們茁壯成長。
石灰則作為大棚底部封堵所用,可防止老鼠等小動物進入大棚啃食植物根莖。
見到朱由校早就對此次紅薯種植做了精心的安排之後,徐光啟和陳經綸心中頓時充滿了前所未有的信心與期待。他們仔細地觀察著大棚內的溫度和濕度等各項環境指標,並根據多年來積累的經驗以及科學知識進行分析推算。經過一番深入研究和討論後,兩人驚喜地發現,如果一切順利的話,預計到來年四月份便能夠迎來大豐收,屆時將會收獲上萬斤鮮美可口、令人垂涎欲滴的紅薯!
這個消息無疑讓所有人都感到歡欣鼓舞,尤其是朱由校聽到這樣的預測結果時,更是喜不自禁。他深知這次紅薯種植對於國家農業發展和民生改善所具有的重大意義,因此也對這項事業給予了高度關注和全力支持。
在陳家人積極熱情的協助之下,大家齊心協力開始了繁忙而有序的種植工作。隻見人們小心翼翼地將一顆顆飽滿圓潤的紅薯以及嫩綠鮮活的薯藤輕輕地放入早已開墾整理好的肥沃田地裡。每一個動作都顯得那麼認真細致,仿佛手中捧著的不是普通的農作物種子,而是希望的火種,承載著無數百姓對於美好生活的向往。
就這樣,從清晨到日暮,一天接著一天過去了。整整連續三天時間裡,朱由校甚至連每日必去的朝堂都顧不上參加了,一心撲在了這片充滿生機與活力的土地之上。他親自參與到種植的各個環節當中,與農民們一同勞作、交流心得,不僅展現出了身為一國之君對於農事的重視與關懷,更用實際行動激勵著在場的每一個人。
喜歡朱由校:向天再借三百年請大家收藏:()朱由校:向天再借三百年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