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吵什麼吵,再吵全部請去詔獄呆幾天。”朱由校衝著底下亂哄哄的士子隊伍怒吼道。
或許是被皇帝身上無意識散發出的王霸之氣震懾住,士子隊伍再次安靜下來,但是每個人臉上的怒意是一時之間無法消散的。
士子:王霸?王八還差不多,丫的你以為皇帝就可以為所欲為?如果不是詔獄二字,我們才不會配合呢。
見自己吼兩聲就控製住了場麵,朱由校很滿意,他接著說道:“國子監司業董其昌先生有雲:讀萬卷書,行萬裡路,胸中脫去塵濁,自然丘壑內營。王陽明先生有雲:知行合一!朕在給你們機會實踐,怎麼到你們這裡變成了不忿?難道你們不認可明陽先生?還是說明陽先生的知行合一是錯誤的?”
士子們終於變了臉色:我去,你這是拿我們祖師爺壓我們呢?
這時候,葉向高站了出來,作為師長,他不能不替底下的學子們說話了,於是他打斷了朱由校的發言。
“陛下,陽明先生提出的知行合一的哲理,他的意思是:知與行並非兩個相互獨立的概念,而是相互依存、相互滲透的統一體。知是行的先導,行是知的體現。這裡的“知”並非單純的知識或理論,而是指人的良知、本心,是對事物本質的直接領悟;“行”則是指人的實踐活動,是良知在現實生活中的具體表現。可這和陛下逼良為娼有何相同之處?請陛下解惑!”
麻蛋,你這個糟老頭子壞滴很,什麼叫逼良為娼?這個成語可以用在這裡的嗎?
朱由校並沒有生氣,他隻是回答道:“葉閣老解釋的很通透,朕受教了。”
就將葉向高撇在一邊,朱由校再次對著士子們說道:“朕知道,你們這些人是國家未來的棟梁,十年之後你們中很大概率會出現朝中高官。但是,有些事必須有人去做,而朕將你們請來,就是做一件大事。你們書院脫胎於陽明先生的文明書院,他提出的心學深受你們的愛戴和追捧。那麼請問諸位,你們在書院真的學到了知和行嗎?
不,朕認為你們學到的恐怕連皮毛都達不到,甚至你們比那趙括還不如。”朱由校的自問自答,徹底將底下的士子們給炸毛了。
士子們更加不忿了,趙括誰人不知?曆史聞名的紙上談兵嘛,你皇帝居然侮辱我們這些國家棟梁是紙上談兵的趙括?
學子們就差破口大罵了,他們的表情和發言,朱由校儘收眼底,但是他還是沒有發作。
“你們還真彆不忿,那朕就簡單的考考在場的諸位棟梁。誰知道雜役營一日需準備多少食物?一名士兵一日進食幾何?一匹戰馬需要什麼飼料?”
朱由校話音剛落,士子們繼續沉默的站在那裡,仿佛在無聲的抗議皇帝在扯犢子。你要是考他們之乎者也,他們能和你對答一宿,可你問的是啥問題?這考題和四書五經有啥關係?
見狀,朱由校也沒奢望他們回答,接著說道:“既然你們覺得這個問題太難,那朕問的再簡單一點。士兵們身上的鎧甲,兵器,用料幾何?需幾人幾時幾錢打造?”
......
士子們咱們還是繼續聊膳食問題吧!
朱由校此刻再也無法抑製內心的憤怒,他瞪大雙眼,滿臉漲得通紅,扯著嗓子大聲怒吼道:“棟梁們,你們給朕聽好了!這雜役營日常每日都需要預備300石的主糧,100石的蔬菜以及100石的肉類。而一旦到了戰時,這些數量更是要翻倍還不止呢!還有,你們可知曉,一匹戰馬的生活開銷竟然相當於三名普通士兵的花費!更不用說一名火槍兵所配備的裝備,其價值足以買下江南一畝肥沃的良田呐!至於朕為何能如此了解這些情況?那是因為新軍的軍製、裝備等方方麵麵,皆是由朕親自參與擬定和籌謀規劃而成的。並且,隻要朝廷之中沒有什麼重大事務纏身,朕都會親赴營地,與那些將士們一同接受訓練。唯有親身經曆、切實地去踐行,你們才能夠真正領悟到‘知’和‘行’最為本質的內涵究竟意味著什麼。切記啊!實踐乃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隨著朱由校這番慷慨激昂的話語落下,底下的士子們隻覺得腦海之中猶如一道驚雷轟然炸響。尤其是當聽到朱由校最後的那句話時——“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他們紛紛如醍醐灌頂一般,心中豁然開朗。這句看似質樸平實的話語,卻宛如一把利劍,直刺問題的核心要害,將關於“知”和“行”的標準做出了一個極具深意且發人深省的總結歸納。實在是太有道理了!簡簡單單的幾個字,便把所有紛繁複雜的理論闡釋得清晰明了,令人不禁為之拍案叫絕。
何為兵者?凶器乎?這簡直就是扯蛋!一個簡簡單單的“兵”字,其中所蘊含的深意和知識,足以涵蓋整個社會的方方麵麵。如果連練兵之道都不通曉,又怎能帶好一支軍隊呢?若對理財一竅不通,又該如何妥善處理軍餉之事?若是目不識丁,又怎麼能教導士兵們學習軍規軍紀呢?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再說陣前排兵布陣、進退有據,非得精通武事不可。而想要成功地訓練出諸如三段擊、五段擊這樣精妙的火槍戰術,更是必須深諳兵法才行。這其中的種種學問,哪一樣不需要深入鑽研和積累經驗才能掌握?然而,這些寶貴的知識,四書五經之中可有記載?
陽明先生耗費了數十年光陰,足跡遍布大江南北,曆經無數艱辛磨難,他經曆過多少場兵事,最終成長為文武雙全的棟梁之才,方才創立了偉大的心學體係。而底下的士子們呢?整天隻知道在學堂裡埋頭苦讀那些四書五經,難道僅憑如此就能領悟心學的真諦嗎?以為參加幾場考試就算是將心學運用自如了?
學子們從沒想過這麼深奧的東西,因為他們的老師隻教他們學好四書五經走遍天下都不怕的理念,而曆朝曆代的官員無不是如此。君不見趙普半部論語治天下乎?他們學四書五經的目的隻是為了實現當官的理想,隻要學會如何當官那麼很多具體工作自然由底下的吏員去完成。而且科舉三年一次,人生就幾個三年可以浪費?他們哪有時間去實踐呢?
這就是科舉製度最大的頑疾,它造就了有數的名臣,但也產出了無數的庸臣。朱由校今日要做的,就是想給這顆無縫的雞蛋殼製造一些裂痕。他相信,未來總有那麼一天,這個雞蛋殼總會破裂,而破殼而出的小雞絕對會有一個脫胎換骨的變化。
對此,他深信不疑。
喜歡朱由校:向天再借三百年請大家收藏:()朱由校:向天再借三百年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