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了一輩子書的葉向高道理他都懂,但是他不能承認科舉製度有錯!他很清楚,遼東戰事之所以糜爛至此,萬曆皇帝的吝嗇、領軍官員的貪生怕死、三軍不用命都隻是其中一小部分,而掌權文官的不知兵才是戰事糜爛的根本!如果不是他們在朝中指手畫腳,不理明金兩國在遼東的真實情況,逼迫明軍快速出兵,最後也不至於讓十幾萬大軍兵分數路,導致犯了力量分散被人家逐一擊破的兵家大忌,將明朝最後的野戰精銳部隊毀於一旦。可他能說嗎?不能!因為他自己就是掌權文官中的一員,科舉製度的得益者。
為什麼文官不能有錯,科舉製度有錯?因為利益!
自於謙開始,文官集團好不容易染指朝中武事,那麼他們就不願意輕易放手來之不易的權利。他們需要前赴後繼的士子們遵循著他們的路線,繼續把持朝政,因為隻有這樣,相權才能製約皇權。
學子們,但凡有個好老師,好座師,他就能很快脫穎而出,根本不需要你有真才實學,因為他們的路老師早就幫你規劃好了。再說了,哪個官員不是幾十年如一日的學習四書五經才考中進士的?怎麼可能沒有真才實學呢?
所以,朱由校想要的真才實學與文官眼中的真才實學完全是風馬牛不相及的兩件事,而這才是他與文官集團最大的矛盾。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朱由校的發言令人振聾發聵,同樣的,道理大家都懂,隻不過大家選擇的路不同。一個則是先入官場,再去實踐,實踐成果是好的,你就升官,實踐不好的,你就淘汰。而朱由校選擇的則是,未入官場前,你先通過實踐,將學到的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看看成果會怎樣,未來進入官場你才不會禍害老百姓,拿他們當試驗品。這是完全不同的兩條路兩個理念,未來終究會爆發強大的衝突。
當葉向高深徹地領悟到朱由校話語之中所蘊含的深意時,他內心的惶恐與不安就如同決堤的洪水一般,愈發洶湧澎湃起來。因為朱由校所講述的那些內容,竟然是對傳承已久、根深蒂固的科舉製度發起了具有顛覆性意味的質疑!這無疑將會在朝野上下掀起一場驚濤駭浪般的巨大風波。
葉向高深知,這場針對科舉製度的變革風暴一旦刮起,那柄象征著改革的鋒利大刀最終必然會無情地砍向科舉製度本身。而對於這樣的局麵,他簡直連想都不敢去想。一想到未來的國朝可能會因此陷入怎樣混亂不堪的動蕩局勢當中,他便感到不寒而栗。畢竟,科舉製度乃是國家選拔人才的重要基石,關係到整個王朝的興衰榮辱,可以說是維係大明根基的關鍵所在。如此動搖國本之事,如果不能及時加以遏製和阻止,後果恐怕將不堪設想。所以無論如何,這個危險的念頭都必須被扼殺在搖籃裡,絕對不容其有絲毫蔓延滋長的機會。
正當他滿心悲壯地準備以死諫來力挽狂瀾、阻止朱由校那看似荒唐的念頭時,朱由校卻再一次開口說道:“此次朕將爾等賢才千裡迢迢請至京師,所為何事?正是要拯救爾等,為國家培養全方麵之人才,扭轉當下這不堪之局麵!換句話說,在座的各位便是那披荊斬棘的開路先鋒!等爾等考中進士之時,會感謝朕今日將爾等請到這裡來,親自教導爾等的,朕的一番苦心你們以後會理解的。但是!國有國法,家有家規,軍有軍規。隻要入了軍營就要遵守軍營的規章製度。軍法無情,爾等要是不信可自己體會一番。”
“傳朕旨意,封這些舉人為指導員,授從六品試百戶之職位。”三百名舉人分彆進入兩個師的三百多百戶所,將將好一個百戶所一人。
底下的舉人老爺們可不乾了,我放著好好的文官不做,為什麼要當身份如此低微的武將?你一言不合就封官,以為我們就會感激你?想屁吃呢?
準備死諫的葉向高也愣在當場。爺!我給您整不會了,您到底是什麼意思啊?我還以為你要改革科舉呢,嚇死老夫了。可你不能這麼作賤這些舉人啊,每科進士取材也就四百人左右,這三百舉人可是未來我們東林黨掌控朝政的根基啊,你這屬於是挖我們的祖墳啊。。
“陛下此舉過於荒唐了,他們是舉人,未來的進士之才,怎麼可以進入軍中為武將?請陛下收回成命!”
“我等不願入伍,請陛下收回成命!”見自己的老師替自己出頭了,舉人們更是紛紛發言抗拒皇命。
“你們理解錯了啊,這指導員可是文職,朕沒授予爾等武職啊!”朱由校攤開雙手,笑嘻嘻的說道。媽蛋,還想武職,想屁吃呢?不把你們改造好了,兩年後的科舉還不讓你們繼續進入官場把持朝政,控製輿論,老子還怎麼改革?
“爾等身為舉人,深受皇恩,朕隻是讓你們暫入軍中,提早接觸軍事教育,將來中進士之後,朕才敢委以重任啊。你們怎麼不理解朕的深意呢?朕最反感論資排輩之事,國家政務,就應該有能者居之。論資排輩在天啟朝行不通。”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朱由校講完,底下終於消停了。他們在思考皇帝這話的意思,難道皇帝的話外之意是要提早向他們透露殿試考題?這也不是沒可能啊。自萬曆年間東林學院成立以來,每科進士中將近二成是東林學子,而殿試後能真正進入翰林院再成為閣臣的又有幾何?排隊走獨木橋的人太多了,猴年馬月才能脫穎而出啊?
而考中進士對他們來說如探囊取物般容易自以為),如果按照皇帝構思的,在軍中學習個一年半載,獲得個知兵的名號,以後為官的路子就走寬了啊。什麼九邊巡撫、總督、兵部侍郎、尚書什麼的那還不是喝水一樣簡單?入閣為相那就更不在話下了。加上邊學習又有從六品的官餉拿著,簡直是完美啊!
聰明的學子想的就是多,他們已經想到了十年,二十年之後的事情了。
而朱由校的目的真如他們所想的嗎?那是肯定的,隻要他們被改造成功,自然而然就會褪去東林標簽,成為皇帝的學生,成為帝黨一員。作為帝黨成員,未來他們的官運自然是暢通無阻了。
但是他們中但凡改造不成功的,那就嗬嗬了,哪涼快待哪。就算你中了進士,未來的路也走窄了。這就是朱由校的心思,這批人就是第一批改造的種子,他也很無奈,全國上萬舉人,分散在十三個省份,他沒辦法一一將其聚攏到京師,他也沒這麼多工資可以發,隻能是借著挖斷東林的根基的出發點,先試用一批舉人再說,反正明朝舉人又不納稅,無非就是增加三百人的從六品年俸而已。這點小錢辦的可是大事,隻要成功了,功在千秋。
喜歡朱由校:向天再借三百年請大家收藏:()朱由校:向天再借三百年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