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由校也不奢望他們高呼什麼打倒地主打倒士紳階級之類的口號,在封建時代,打倒這些人就代表著打倒封建王朝,這是掘他自己的根基,目前的國情根本是無法實現的事情。再說了,也隻有等三百年後民族徹底覺醒了,這才做到了打倒地主階級,但是士紳階級是不可能被打倒的,隻不過是換了個名字繼續存在而已,那就是中產階級。所以,他隻是在這批舉人心中種下一顆種子,至於這顆種子會結出什麼果,那就需要他去引導了。
隨後的幾天裡,朱由校帶著三百人去了京城南城,此地是北京城著名的貧民窯。那裡聚集著北京城最貧苦的老百姓,他要讓這些人看看即使在天子腳下還生活著一群掙紮在貧困線以下的貧苦百姓。同時這也是讓自己這個皇帝時刻警醒,天子腳下尚且有餓死的百姓,那天下萬萬百姓,真正有瓦房住,有米飯吃的百姓有多少?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
儘管他完全可以下達旨意,減免那些生活困苦的平民百姓所應繳納的雜稅,然而經過深思熟慮之後,理智卻在提醒著他:這樣的舉措固然能夠暫時緩解百姓們眼前所麵臨的困境和危機,但與此同時,它也會給整個國家的稅收體係帶來巨大的衝擊和破壞。畢竟,治理國家政務絕非僅憑一時的衝動或心血來潮就能完成的,正所謂“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真正關鍵之處在於如何從根源上去解決普通民眾填飽肚子、維持生計的難題。
毫無疑問,想要實現這個目標並非易事,而是一項艱巨繁重且需要長期努力才能有所成效的任務,絕不可能在短時間內輕易得到改變。可是,如果連當下都不勇敢邁出第一步去付諸實踐,那麼所有美好的設想最終恐怕都將淪為空洞無物的口號而已。
懷揣著這股堅定不移的信念,他毅然決然地做出了一個重大決策——親自率領眾多舉人深入南城,去探尋那裡百姓真正的生活狀況與內心訴求。
經過深思熟慮後,他巧妙地將三百人劃分為整整一百支規模適中、分工明確的小分隊。每一支小分隊都肩負著重要使命:要逐門逐戶地探訪民情民意,不放過任何一處細節;更要廣泛而全麵地收集百姓們當前最為緊迫和急切的各種需求,確保信息的準確與詳儘。
尤為值得一提的是,無論是身為領導者的朱由校本人,還是其他積極投身於此次行動中的所有成員,無一例外地全都身著簡便樸素的服裝。這種裝扮不僅拉近了與普通民眾之間的距離,還消除了可能存在的隔閡感。此外,為避免引起不必要的麻煩或誤解,他們統一對外宣稱自己是以國子監監生的身份前來開展這次意義非凡的關於民情的調研活動。
畢竟舉人可是允許見官不拜的身份,讓他們放下身段與庶民接近,本身就是一件要了他們命的事情。隨著造訪的戶數變多,他們越發的收放自如,再也沒有剛開始的盛氣淩人,以及對庶民的藐視。
而這幾日,朱由校總是悄悄離開皇宮,身著平民服飾,假扮成普通百姓,行事極為低調,身旁僅僅隻帶了一名名叫紀用的乾清宮管事太監,以及十位武藝高強、訓練有素的金吾衛作為保鏢貼身相隨。當然懂事的錦衣衛指揮使駱思恭,安排了一支錦衣衛千戶所上千人隱匿在南城四周,與朱由校保持一定距離,暗中守護著他的人身安全。
就這樣,朱由校一行人悄然融入到京城南城的大街小巷之中。他臉上洋溢著親切和藹的笑容,見到年長之人便恭敬地稱呼一聲“叔叔”或者“大爺”。這種平易近人的態度迅速消除了南城百姓們最初的抵觸情緒,使得大家紛紛放下戒心,願意與這位看似平凡卻又氣質不凡的年輕人交流攀談。
也正因他的精心安排與周全考慮,當這些來訪者輕輕叩響一扇扇尋常百姓家的大門時,當地的老百姓除了像往常一樣,依然對讀書人懷有著那份源自心底的天然敬重之情以及些許難以完全抹去的畏懼之心之外,整體上並未流露出過多明顯的抵觸情緒或是決絕態度來抗拒他們的突然造訪。相反,不少百姓甚至主動敞開家門,熱情地邀請這些訪客進屋坐坐,願意坦誠地分享自家的喜怒哀樂以及所麵臨的種種困難。百姓的熱情,也逐漸打開了舉人們那封閉的心理。
畢竟舉人可是允許見官不拜的,斷然讓他們放下身段與庶民接近,對他們而言就是一件有事體統的事情。隨著造訪的百姓越來越多,他們身上的氣質以及態度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他們市場忘卻了自己原本的身份,設身處地為百姓建言獻策,雖然都是一些紙上談兵之法,不過他們再也沒有剛開始的盛氣淩人,以及對庶民的漠視。
對於這些人的改變,朱由校也是看在眼裡,記在心裡。三百人說多不多,說少不少,他不可能讓所有人都重新找回自己的良知,但凡有一個人做到了這點,那他就是朱由校需要的天子門生。
通過與百姓們的深入交談,朱由校他們獲取到了許多之前錦衣衛和東廠都未曾掌握的民生情報。至於這些情報究竟是因為兩大特務機構能力有限確實無法查出,還是出於某些不可告人的原因對他刻意隱瞞,朱由校心中自然如同明鏡一般清晰透亮。畢竟,如果堂堂特務機構連民間一些瑣碎小事都難以查清,那麼它們的存在豈不是失去了意義?想到此處,朱由校不禁暗自思忖起來……。
這一天,陽光灑落在京城的大街小巷,朱由校身著便服,正踏入因為替士紳家修繕屋頂不幸摔斷了腿的王二家中展開調研工作。正當他與王二及其家人交談之際,忽然間,一陣刺耳的辱罵和吼叫之聲從巷子那頭傳了過來。
這突如其來的喧囂聲打斷了他們之間的交流,朱由校微微皺起眉頭,心中略有不悅,但還是決定起身去看個究竟。於是,他帶領著身邊的隨從,緩緩地走出了王家大門,朝著聲音的來源處走去。
喜歡朱由校:向天再借三百年請大家收藏:()朱由校:向天再借三百年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