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桂的提議,又給了朱由校一個新的思路。於是他從善如流,在書桌上抓著毛筆就是喀喀的一頓亂寫。
作為場中唯一女將的秦良玉也發表了自己的見解,她說道:“臣聞曆次大戰時,不懂軍事的監軍太監總是對前線指揮指手畫腳,加上作為大後方的朝廷百官完全不清楚前線的情況而橫插一腳,前後方的調度失據,使得前方將士總是無所適從。因此臣建議,既然熊經略能力出眾,陛下不妨多點耐心,全權交由他指揮。召回監軍太監或者限製其掣肘主將的權利,方可使得前線將士一心殺敵報國。”
哎呀呀,好嘛!你居然敢如此口出狂言,聲稱自己身為女性就了不起啦?這樣的話怎能說得出口呢?要知道,這滿朝文武大臣之中,難道就隻有你最為聰慧機敏不成?難不成其他人都是愚笨至極,連這麼淺顯易懂的道理都無法洞悉嗎?
且說一說那一次次激烈殘酷的戰爭吧,朝中的文臣武將們又何嘗願意對著前方戰線指指點點、橫加乾涉呢?說到底,還不是因為咱們這個國家已經窮困潦倒到了極點,簡直就是窮得叮當響啊!在這種艱難困苦的情況下,大家自然會想儘辦法去節省開支、精打細算了。
行吧,反正橫豎與文官集團無關咯!
不過,要說那監軍太監手中的權力究竟從何而來?歸根結底,還不是因為皇帝對於前線的將領們心存疑慮和猜忌,故而派遣了這麼一個不招人待見的家夥前往前線坐鎮監督嘛!你這般言語,豈不是明晃晃地在打皇上的臉麵嗎?
聽到這裡,朱由校不禁愣住了神兒。此時此刻,他方才猛然回想起,原來還有監軍太監這麼一號人物存在著呢!其實這事兒也怪不得他,想當初他父親在位之時,僅僅隻當了短短一個月的皇帝,便果斷地撤銷了全國範圍內絕大多數負責監管礦山以及稅收事務的太監職位,但卻唯獨留下了那些監軍太監未曾動其分毫。時光荏苒,歲月如梭,久而久之,他竟然差點兒把這件事情給忘得一乾二淨了。幸虧今日有秦良玉提及此事,否則恐怕他依舊難以記起這段過往經曆呢。
於是,他懷著滿腹疑問,向吳彤詢問起如今的遼東鎮守太監究竟是何人。吳彤微微皺眉,思索片刻後回答道:“自萬曆四十七年以來,遼東鎮守太監這個職位便一直處於空缺狀態。這兩年間,朝廷局勢動蕩不安,一直顧不上這塊,因此始終未能往那個關鍵之地派遣合適的鎮守太監。”聽到這裡,朱由校不禁暗自歎息一聲,心中湧起一股自責之情。他不得不承認,在這件事情上,確實是自己有所疏忽和失職。
事實上,魏忠賢一直妄圖將自己的心腹之人安插進各個至關重要的職位當中,以進一步鞏固自己在朝堂之上的權勢。而深知其中利害關係的朱由校,每當麵對魏忠賢所推薦的人員時,朱由校總會想儘辦法避開那些他認為的要害部門,轉而選擇一些相對次要且不太引人注目的位置來安置他們。如此一來,隨著時間的推移,那些真正重要的崗位不是一直無人填補,就是被某些曆經三朝的老太監占據著,猶如堅不可摧的堡壘一般,穩穩地矗立在那裡。
然而,這也著實不能完全歸咎於朱由校一人。畢竟,身處後世的他對於當時的太監情況了解有限,雖然知曉一些可以倚仗的賢臣,但要確切地知道哪些太監可用,實在是有些勉為其難了。不過,朱由校暗暗下定決心,日後定要花費更多的精力去尋覓那些真正能夠擔當重任的人才,以填補這些關鍵職位的空缺,確保國家的穩定與安寧。
對於那些真正有價值且切實可行的意見,朱由校向來還是能夠虛心聽取並予以采納的。隻見他目光掃視過在場的諸位大臣,緩聲開口道:“朕覺得,秦將軍所言極是。畢竟身處前線的將領們最了解當地戰況,對於一些決策自然有著絕對的話語權。至於整體戰略方針嘛,朕主張應以穩固防守為主。若無十足把握,儘量避免出城主動出擊迎敵。想去年那場大敗仗,我大明軍隊損失慘重,精銳之士已然折損七八成,這一點朕並不覺得有何難以啟齒之處。唯有清晰地認識到當前麵臨的嚴峻形勢和自身實力,方能避免下達那些不切實際甚至荒謬絕倫的軍令。”
深知用兵之道的孫承宗聞此言論後微微頷首,表示認同。他心裡跟明鏡兒似的,對於遼東局勢可謂了如指掌。儘管當下采取這種看似保守怯懦的策略可能會遭致部分人的非議,但就目前局勢而言,穩住陣腳、靜待時機無疑是最為穩妥可靠的選擇。待到新募集訓練的軍隊整編成軍之日,便是與那後金一決雌雄的關鍵時刻。
此時的軍機閣剛剛組建不久,截至目前,僅有在京師的畢自良、茅元儀、洪承疇、李之藻、劉理順以及艾儒略這六位正式就職,其餘四人尚未到位。此刻,站在殿中的前五人皆全神貫注、目不轉睛地聆聽著皇帝的訓示,眼中閃爍著興奮激動的光芒,仿佛已經預見到未來戰場上的勝利曙光。他們如饑似渴的吸收著重臣們的見解,為將來化為自己的行動力而努力著。而艾儒略就是純門外漢了,他不了解軍情,此時的他反而對上書房內的裝扮、陶瓷更感興趣。
好吧,不是所有的意大利人都好為官。這點朱由校沒有去深究,他拉艾儒略進軍機處本心就不是讓其在官場上發揮作用。
作為六人中未來成就最高的‘大漢奸’洪承疇,朱由校是非常看好的,這位未來助大清朝平定天下的重臣,如今才二十七歲,正值意氣風發之時。他出列來到《坤輿萬國全圖》前,指向後金的大後方的大片麵積,微笑著並未說話。
朱由校雙眼一亮,喲嗬,終於找到一個誌同道合之人了。
喜歡朱由校:向天再借三百年請大家收藏:()朱由校:向天再借三百年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