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部左侍郎張經世出班,將遼東經撫之間的矛盾擺在了群臣麵前。按照往常慣例,東林黨人肯定會率先站出來彈劾熊廷弼的。因為,周永春就是東林黨中人,不過這次這幫人總算是學會了看風向,他們低頭不語,坐看彆人如何應答。
朱由校可沒工夫管他們,他先是詢問新任兵部尚書王象乾。得到的答複與孫承宗基本一致,此時不宜動人,還是得調解、安撫為主。
不過朱由校聽出了他的言外之意,還是希望內閣和皇帝能讓熊廷弼消停點,這廝太能吵了。皇帝撥了這麼多內帑銀糧,按理說你也該滿足了。可這老頭就是不聽,非要說兵部卡著兵額不給補齊。。。。。。
你大爺的,全國九邊,就你遼東重要?其他八邊就不需要精兵駐守了?作為新上任的兵部尚書,王象乾是合格的,他很快就理清了其中的關係,回絕了熊廷弼的再度請調其他邊軍精銳入遼的奏章。
對此,周永春也上了一道奏章,意思就是希望朝廷能重新啟用遼將、遼兵以解前線兵力不足的頑疾。
這才是他與熊廷弼之間矛盾之所在,也是朱由校下決心支持熊廷弼計劃調走周永春的根源。
李成梁的前車之鑒就擺在麵前,他可不想再看到祖家和吳家這樣的武將世家起勢。如果不是李成梁養寇自重,也不至於會在遼東養出後金這麼個龐然大物來。他倒是一死了之,可給大明造成的傷害卻是深遠的。
朱由校深知曆史的走向,知道這些遼東武將世家一個都不可信。所以他不惜一批批的給熊廷弼送兵送糧餉,他不求熊廷弼能馬上將失去的國土收複,起碼能穩住遼沈一線,給朝廷練兵的時間。所以,他做好了丟失部分國土的心理準備。
戰爭並不是口嗨,不言勝,先言敗。所以他提早數年讓東江鎮出現在遼東,籌劃建立遠東鎮,就是為了給女真人的背後插上兩把刀子,讓其不能全力攻擊遼東。
隻不過時間太緊,任務太重,現在的遠東氣溫低下一片白茫茫的,此刻就派人過去築城簡直就是讓洪承疇帶人去送人頭,女真人都還沒來呢,自己先把自己給凍死了。那是瘋子才做的事情,他自然不會如此傻。
最後廷議的結論就是,下旨勉勵熊廷弼,讓其放開手腳做事,他的調兵請求,朝廷都允了,隻要求他能穩住前線即可。同樣的,對周永春也是一頓勉勵,讚揚他不將矛盾公開,儘心維護經略的權威。同時,希望他做好經略的助手,在物資運輸、籌措糧餉、鍛造火器上給予遼東經略最大的支持。
魏忠賢對於閹黨僅收獲了一個邢科給事中是不滿意的,他決定再度出來搞事情,於是他再次從袖中取出一份奏章。
底下文官們看到他這個舉動,無不是菊花一緊,他們無不在想:這天啟朝的廷會時間過的好慢啊,怎麼還不結束呢?
魏忠賢嘿嘿一笑,隨後臉色一整,向朱由校彙報道:“啟稟皇爺,奴才有本要奏。”
朱由校輕張嘴巴,說道:“準!”
魏忠賢打開奏章,裝模作樣的念到:“泰昌元年九月初一,遼東經略熊廷弼上折子給戶部,聲稱經略府僅收到先帝下撥的內帑銀兩二百四十萬,缺口還是非常之大,要求戶部抓緊時間將缺口補上!”
朱由校瞪大雙眼,轉頭看向魏忠賢,怒聲喝罵道:“你這該死的奴才,為何今日才彙報?駱思恭,你是吃屎的嗎?這等大事居然知情不報?”
他有道理生氣,作為監察百官的錦衣衛和東廠,居然知情不報,如何讓他不生氣呢?
武將勳貴隊伍中駱思恭出班跪倒在地,魏忠賢同樣如此,跪在朱由校麵前。兩人狡辯稱自己也是剛剛查到,求皇帝開恩饒恕他們失職之罪。
朱由校沒有輕饒他們,罰了他們一年的俸祿。
文官:......又開始唱雙簧了。
朱由校朝著百官開口詢問道:“朕如果沒記錯的話,皇考剛即位時,隨即就發內帑四百萬兩白銀以補遼東欠餉了吧?”
底下文官鴉雀無聲。
這個時候憨憨英國公張維賢出班回答道:“啟奏陛下,臣當時在場,先帝確實是令王安下發了內帑四百萬兩銀子補遼東欠餉。”
朱由校不解的說道:“那朕就奇怪了,為何熊廷弼給戶部上折子說自己隻收到了二百四十萬兩銀子呢,那一百六十萬兩去哪了?朕剛登基那日,深怕遼東糧餉不足,特從內帑調撥了五十萬兩銀子及眾多物資運往遼東;以及十一月往浙閔水師的二百萬兩內帑銀;還有上月發往各地的內帑六百萬兩銀子和五百萬石糧食,情況如何?”
駱思恭回答道:“啟稟陛下,九月那筆五十萬兩銀子是臣親自押送,全額運抵遼東,經略府回執可以作證。發往閔浙與其他邊路的銀兩物資還未抵達目的地,目前尚未有消息傳回。至於八月份先帝下旨下撥的內帑銀臣......”說到這裡,他汗顏的低下了頭顱。
他怕了,有些事就算他知道,也不敢說,雖然錦衣衛獨立於朝中文武官員,可他這個指揮使畢竟也是武官,官場風氣如此,他也做不到獨善其身啊。
由於朝廷俸祿過低,導致各部門隻要有銀兩經手,都會瓢沒部分銀兩作為部門的經費,這也是明朝頑疾,俗稱潛規則。這種事與百官的禮金一樣都是可做不可說,可大可小的官場規則。
見他話沒說完,朱由校心裡門清,這又是一個潛規則。
他開口詢問道:“戶部可有話說?”
戶部尚書李汝華、右侍郎李長庚、左侍郎袁可立三人出班摘下帽子跪地回答道:“臣等都是清白的,懇請陛下明察!”
朱由校點了點頭,說道:“朕自然會嚴查,朕不會放過一個貪官,也不會冤枉一個好官。孰是孰非,就等調查結果出來吧。”
於是他點了東廠魏忠賢、都察院右都副禦史徐光啟、刑部尚書王紀、大理寺寺卿薛國用四人的將。由東廠監督,三司會審,徹查此案。
四人均非東林黨之人,且魏、徐還是皇帝心腹,會審結果自然會清楚無誤的出現在皇帝案前。
天啟朝第一堂廷會終於落幕了,文官們低頭不語,神色緊張,相反的,武將勳貴們抬頭挺胸,嘴角咧開,他們心中無不暢快無比。皇帝下旨徹查票墨案,他們都是最終受益者。
喜歡朱由校:向天再借三百年請大家收藏:()朱由校:向天再借三百年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