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由校經過一番努力,終於將勳貴集團給擺平了。至此,整個計劃已經完成了足足三分之一!而麵對朱由校對勳貴們所給出的說辭,那文官集團心裡頭雖然一百個不情願,非常想要跳出來反駁,但無奈現實情況擺在眼前,讓他們縱使心有不甘卻也無可奈何。
要知道,對於這支嶄新的軍隊而言,朱由校自始至終從未允許那些文官們插手其中哪怕一絲一毫。
無論是兵員的招募工作,還是軍餉以及糧草的發放事宜,甚至包括武器裝備的精心打造環節,全部都交由內官二十四監全權負責處理。戶部庫房裡的一枚銅錢,都沒有被用到這上麵來。
正因如此,此時此刻的文官們也就隻能充當一群熱心的聽眾,畢竟,誰家裡還能沒幾個不怎麼爭氣的子孫後代呢?隻不過,身為尊貴的文人雅士,有些話即便擱在心頭,他們也著實不好意思輕易地宣之於口呀。
自從皇帝在新軍中“招募”了一批所謂的政委之後,過去這三個月的時間裡,文官們可一直在密切關注著這些人的一舉一動呢。
起初的時候,這些政委們還時不時地鬨出些事端來;接著,皇帝竟親自帶領著他們深入南城展開全麵細致的普查工作;再後來,就連那個新興的蜂窩煤廠的成立過程之中,也到處都能看到這些人的身影活躍其間。
就這樣,隨著時光匆匆流逝,短短三個月的光陰轉瞬即逝,令人欣慰的是,這些人漸漸地開始適應起了軍營那種緊張有序且充滿挑戰的生活節奏。
每日清晨時分,當第一縷陽光灑向大地之時,那三百名舉人便已整齊地排列在校場上,開始他們長達兩個時辰的站軍姿訓練。起初,這項訓練科目對這些平日裡養尊處優的讀書人們而言無疑是一項艱巨的挑戰,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們逐漸適應並掌握了其中的技巧,如今已能輕鬆應對。
而午後,則是令人望而生畏的五公裡越野訓練。崎嶇不平的山路上,茂名的叢林中,驕陽似火,汗水濕透了每一個人的衣衫。然而,經過日複一日的堅持,這些曾經嬌弱的身軀變得越發堅韌,奔跑的速度越來越快,耐力也愈發持久,最終將這個看似不可能完成的訓練科目也成功拿下。
在訓練間隙的閒暇時光裡,這些原本身份尊貴、高高在上的讀書人與那些出身低微的小兵們竟也相處得十分融洽。他們圍坐在一起談天說地,分享彼此的故事。通過交流,讀書人們深入了解到小兵們背後那不為人知的艱辛生活:有的人家鄉遭受了嚴重的災害,顆粒無收;有的人被迫離開年邁的父母和年幼的兄妹,投身軍旅隻為謀求一口飽飯。更有甚者,家中親人病重卻因貧困無法得到醫治……
不僅如此,一些勤奮好學的讀書人在夜間挑燈苦讀之餘,還主動幫助不識字的小兵代寫家書。那一封封飽含深情的書信,成為了小兵們與遠方家人聯係的唯一紐帶。
這樣匪夷所思的場景曾令眾多官員們感到困惑不已。在他們眼中,皇帝此舉簡直就是一場荒唐的鬨劇。但事實證明,朱由校這看似胡鬨的舉動實則意義深遠。一方麵,這數百位舉人老爺通過親身經曆,深刻體會到了民間百姓生活的艱難困苦;另一方麵,長時間的體能訓練使得這些文弱書生的身體得到了極大的鍛煉,精神麵貌煥然一新。更為重要的是,在與小兵們的接觸過程中,許多人對於四書五經中那些晦澀難懂的內容竟然找到了最生動形象的詮釋。
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朱由校的這一舉措可謂是一舉多得。
至於對待文官群體,朱由校則采用了另一種截然不同的策略。
與那些勳貴家庭相似,文官之家同樣存在著部分在科舉之路上難以取得顯著進展、毫無突破可言的子嗣。針對這一情況,朱由校經過深思熟慮之後,提出一個全新的設想:可以適當放寬擔任政委一職所需具備的條件。具體而言,即便隻是擁有秀才這樣相對較低的功名,也能夠有機會進入新軍並擔任政委這一重要職務。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今年的鄉試很快就要拉開帷幕。考慮到實際情況和公平性原則,不妨等待鄉試結束之後,再安排這些文官子弟進入新軍,以便讓他們更好地接受軍事訓練和磨礪。要知道,此時此刻的皇家禁衛軍當中,雖然已經擁有不少皇家子弟身份的士兵,但卻唯獨缺少了能夠發揮關鍵作用的政委角色。
麵對皇帝所提出的這個建議,許多文官們其實在內心深處感到由衷的欣喜和滿意。畢竟,這意味著他們那些在科舉道路上遭遇挫折的子嗣們又多了一條出路,而且還是一條通往榮耀與成就的光明大道。
隻不過,這些精於權謀、擅長掩飾真實想法的文官們並未在第一時間流露出自己那迫不及待的心情。相反,他們一個個表現得十分矜持和謙遜,紛紛在朝堂之上婉言謝絕皇帝拋出的這根誘人的“橄欖枝”。
不過,當話題轉移到封爵這件事情時,文官集團之前那種強烈的抵觸情緒突然間就減少了許多。
朱由校明確表示,在未來漫長的歲月裡,隻要人們願意承認自己身為大明子民的身份,並能夠在各個領域、不同戰線上為國家和社會的繁榮穩定作出卓越而突出的貢獻,那麼他絕對不會吝惜賜予相應的爵位作為獎勵和表彰。
這番話猶如一顆重磅炸彈,瞬間在文官群體中間引起軒然大波,使得他們對封爵一事的態度發生了明顯的轉變。也就是說非軍功不可獲爵這條不成文的規定,在天啟朝將被徹底打破。
經過朱由校的一番連敲帶打之後,熊廷弼封爵之議就通過了廷議。
最終,通過一番探討,最終給熊廷弼定下的爵位並不是朱由校提出的沈陽伯,而是江夏伯。而且這個爵位還不是那種世襲罔替的。也就是說,終其一生,如果沒有再為朝廷立下更大的功績,這爵位也就不會傳承給他的子嗣。
喜歡朱由校:向天再借三百年請大家收藏:()朱由校:向天再借三百年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