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去年食鹽的銷售情況來推算,如果現在確定下來的稅率是每斤十文錢的話,那麼可以預估戶部能夠收繳上來的稅銀將會高達驚人的一千六百萬兩之多!這個數字對於已經窮困潦倒了整整二百年之久的戶部官員們來說,簡直就是一個天文數字!他們聽聞此消息後,一個個都激動得無法控製自己的情緒,甚至有些人竟然因為過於興奮而當場暈厥了過去。
就在這時,戶部司戶部主要由戶部司、度支司、金部司以及倉部司共同組成)的郎中小心翼翼地捧著一份關於今年全國春、秋兩季稅糧預計可征收數量的詳細報告,來到了戶部的三位主官麵前。
年齡最為年輕的尚書李長庚看到這份報告之後,雖然還不至於非常失態,但也一下子癱軟在了座位之上;然而,那位年紀最長的右侍郎袁可立就沒有這麼幸運了,他隻看了一眼報告上的數據,便覺得眼前發黑,然後身子一晃,“撲通”一聲直接暈倒在了大堂之中。
原來泰昌元年的時候,整個國家可供征收稅糧的田畝總數僅僅隻有二百六十六萬公頃而已。但是自從年底開始,由於皇帝朱由校針對皇室所推行的一係列改革措施,成功地使得天啟元年全國可供征收稅糧的田畝數量大幅增加,竟然一舉攀升到了足足五百三十三萬公頃之巨!而且需要特彆指出的是,這還是朱由校沒有去觸動那些掌握在士紳階層手中多達一百多萬公頃的田產的情況下。
顯而易見,皇族以及勳貴們所掌控的田產數量簡直多得令人瞠目結舌。要知道,土地兼並現象最為嚴重的罪魁禍首毫無疑問便是皇族了。此時,身處皇宮中的朱由校正一臉無奈地嘟囔著:“天地良心,老子可是比竇娥還冤呐!這些田產那可都是二百年來祖宗一代代傳承下來的家業,跟朕有屁關係嘛!”
皇莊的田產又不能對百姓出售,不用猜,隻要他肯賣,立馬就變成勳貴、士紳的,到那個時候,皇莊現有的佃農除了變成這些人的家奴,沒有第二條路可以走。
如果將現有的田畝數量增加整整一倍之後,那麼預計每年能夠征收上來的稅糧將會高達驚人的一億石之多風調雨順的前提下)。再參照天啟元年五月份時北京地區的糧價,每一石糧食賣到了一兩三錢的高價在漕糧斷運的那段特殊時期裡,北京糧價直接暴漲了足足一倍)如此一來,這一年所征收上來的稅糧其總價值已然達到了一億三千萬兩白銀。即便退一步講,以萬曆末期北京的糧價——每石六錢銀子來計算的話,這稅糧仍然能夠擁有六千多萬兩白銀的不菲價值。
倘若這份詳儘的報告不慎在朝堂之上流傳開來,那麼可以想見的是,那些平日裡養尊處優的勳貴們還有皇族成員必然會如潮水般湧向朱由校跟前,一把鼻涕一把淚地哭訴自己有多窮苦潦倒。
對此,朱由校心裡明鏡似的,他深知這種情況絕對會發生,而且更糟糕的是,極有可能還會出現一些勳貴或者皇族公然抗拒交稅的惡劣情形。假如把自己換位到他們的立場上,恐怕就連朱由校本人都會忍不住跳出來抵製交稅吧。畢竟,誰願意眼睜睜看著自家的財富就這樣被朝廷給搜刮走呢?
話說回來啊,這件事情歸根結底還是得怪罪那位已經逝去將近四十年之久的張居正,也就是大名鼎鼎的張文忠公啦!想當年,他在執掌朝政期間推行了一項名為“一條鞭法”的政策。
根據這項法規呢,廣大老百姓們絕大部分的賦稅以及勞役等負擔都能夠折合成白銀來進行繳納,這當中自然也包括了至關重要的田賦。
然而,這個“一條鞭法”具體實施的過程之中,那些高高在上的皇族和功勳權貴們竟然完全不在納稅人的行列之內。不僅如此,這些人居然還巧妙地借助這條法案大撈特撈,賺取了數不清的不義之財!其背後的緣由其實非常淺顯易懂:像四川、貴州還有雲南等地的大多數平民百姓,終其一生恐怕都未曾親眼目睹過白銀究竟長得是個啥模樣兒。畢竟對於普通人家而言,平時過日子所必需的物品,要麼就是通過以物換物這種最原始的方式來獲取,要麼頂多也就隻是使用那普普通通的銅錢去購置一些日常所需罷了。
正因如此,每當到了要繳納賦稅的時候,這些貧苦大眾不得不四處尋覓當地的地主紳士亦或是富商巨賈,然後眼巴巴地拿著自家僅有的那些銅錢,去向他們換取昂貴而又稀缺的白銀呐!
大明建國時,朝廷明文規定,白銀與銅錢之間的彙率為一兩兌換一千文。然而,這個所謂的彙率竟然硬生生執行了整整兩百年!時光荏苒,歲月如梭,這兩百年來,社會經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物價猶如脫韁野馬般一路飆升,貨幣更是不斷貶值。以至於在某些地區,實際的彙率已然暴跌至一兩僅能換得一千五百文錢。但是,官方彙率卻穩如老狗,一直沒有變化過。
不僅如此,百姓在繳納碎銀時,各地的地方政府為了將收上來的碎銀融成銀錠,還變本加厲地找百姓加收所謂的白銀損耗費。如此一來,儘管百姓名義上隻需按照百分之六的統一稅率來繳納田賦,但由於上述種種因素作祟,他們實際所繳納的白銀數額很可能高達百分之十,甚至更多。
更糟糕的是,輿論的主導權完全被那些士紳階層牢牢掌控著。對於白銀與銅錢的彙率,他們想定多少便是多少,毫無話語權的普通老百姓麵對高額的多征稅賦根本無力承擔。
許多人因無法按時足額繳納白銀,不得不忍痛賣掉自家賴以生存的田地,甚至將親生兒女變賣以求度日。而一旦失去了土地,便意味著百姓失去了活下去的根基和希望。走投無路之下,這些可憐的百姓隻能被迫踏上流浪之路,或是揭竿而起,奮起反抗這種不公不義的統治。
喜歡朱由校:向天再借三百年請大家收藏:()朱由校:向天再借三百年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