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5章 壬戌科進士_朱由校:向天再借三百年_线上阅读小说网 

第225章 壬戌科進士(1 / 1)

這次科舉考試乃是朱由校登上皇位之後首次以考試的方式選拔人才。若不是此舉目標過於顯著,恐怕他早已按捺不住內心的好奇與衝動,喬裝打扮成一名普通兵丁,親身前往貢院一探究竟。對於此次科舉考試的命題,朱由校也並未加以過多乾預,而是將全部權力下放給幾位主考官和禮部官員,任由他們負責出題事宜。

曆經整整三日緊張激烈的大比,再加上後續十餘天漫長而嚴謹的閱卷工作,最終共有四百餘名舉人脫穎而出,成功榮登進士之列。其中,新軍中的三百名政委更是表現出色,竟然有多達二百二十餘人金榜題名,一舉占據了進士名單的半數以上!此消息一經傳出,朝堂之上頓時炸開了鍋,引發眾人一片嘩然之聲。然而,這恰恰正是朱由校所期望見到的局麵。

於是乎,朱由校當機立斷,決定親自出馬,對那兩千六百多位未能高中進士的舉子予以安撫。在貢院寬敞的校場上,朱由校麵對眾多舉子許下鄭重承諾:無論是國子監、大明皇家書院,還是新軍,皆可供他們自由選擇。

隻不過若是有人選擇投身於新軍之中,則需從最為基層的指導員做起。可切莫小瞧了這看似不起眼的指導員一職,要知道其官階可是正兒八經的從六品武職呢!

對於那些家境貧寒且出身自偏遠省份的考生而言,這裡無疑成為了他們能夠在繁華京城紮根立足的理想之地。從過往的成功案例來看,隻要經過三年時間的努力學習與積累,這些考生們將會擁有極大的機率金榜題名,高中進士。

正因如此,共有一千八百多人毅然地投身於新軍之中;有六百多位舉子則選擇進入國子監,繼續心無旁騖地埋頭苦讀聖賢書。隻有兩百餘名舉子在武之望等人的巧言令色之下,被說服加入了那所剛剛創立沒多久的大明皇家書院。

雖然此時此刻這所皇家書院僅設有醫科和水利科兩個專業,但雄心勃勃的朱由校早已謀劃著要讓葡萄牙人西勞經、戶部左侍郎李之藻還有九級軍火匠臣陳兵等人強強聯合,共同創辦一所軍工學院。

另外,朱由校還打算設立軍官學院,由自己親自擔任院長,未來再抽調幾名久經沙場的老將來做教官,以此來培養真正的新式軍官。

除此之外,他還打算邀請工部左侍郎王永光擔任院長,工部營繕主事萬燝、九級匠臣王小順配合,籌備創建一所專門培養建築大師的學院。

由於皇家書院尚處於草創階段,無論是專業設置還是招生規模都相當有限,所以麵對眾多優秀的人才資源時難免顯得捉襟見肘。區區兩百名舉人根本無法滿足各個專業的需求,分配起來可謂是杯水車薪。但正所謂萬事開頭難,作為一所新興的學府,它也隻能一步一個腳印,在未來的日子裡逐步增設更多的專業領域,招收更多的學生。通過不斷完善專業體係的建設,從而拓寬並且規範化未來朝廷選拔人才的途徑與方法。

......

在這陽光明媚、春風送暖的四月初一,一場規模宏大且意義非凡的壬戌科殿試正式拉開帷幕。此次殿試備受矚目,不僅因其選拔人才的重要性,更因考題乃是由當今聖上朱由校親自命題,並經過內閣、禮部以及翰林院等一眾飽學之士精心潤色而成。

這份製策圍繞著“文事武備”與“內修外攘”兩大主題展開深入發問。所謂“文事武備”,其含義深遠而廣博,即在大力推行文化治理之時,切不可忽視軍事準備之重要性。它深刻地闡明了文治與武備二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的緊密關係,也明確指出在處理錯綜複雜的外交事務之際,唯有擁有足夠強大的軍事力量作為堅實後盾,方能確保國家的長治久安及崇高地位不受侵犯。

與此同時,“內修外攘”之意亦不容忽視。它強調人們在潛心修煉自身內在心靈品質與道德修養的同時,還需鼓足勇氣去直麵來自外界的種種艱難險阻與嚴峻挑戰。這種理念充分凸顯了內外兼修對於個人成長乃至整個社會發展進步所具有的不可或缺的關鍵作用。

正式的考題猶如滔滔江水般洋洋灑灑,篇幅長達數千字!而這四百餘名進士們給出的答案亦是精彩紛呈,各展所長。若不是科考製度自古以來便采用遮名之舉,憑借真才實學與文采來獲取功名這般相對公平的方式,恐怕朱由校都會忍不住想要將自己頗為看重的幾位賢能之士直接置於前三名。

最終的結果並未令朱由校感到失望。此次科舉的新科狀元乃是江南四大才子之一文征明的曾孫——文震孟,其才華橫溢,令人讚歎不已;榜眼則由傅冠奪得,他的文章亦是妙筆生花;探花之位歸屬陳仁錫,此人亦是滿腹經綸。此外,二甲賜進士出身的第一名乃是盧象升等七十七人,他們皆是一時之選。至於三甲,共有三百二十九人獲賜同進士出身。在三百多人中,不僅有像盧象升、方逢年、汪喬年、於誌舒等日後聲名遠揚的名臣,還有諸如倪元璐這般書法造詣高深的大家。當真是人才輩出,濟濟一堂!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依照慣例,吏部在得知三甲名單後的第一時間裡,便迅速地依據名次先後,安排他們分赴全國十七個省份擔任知縣一職。這些新晉官員們即將踏上各自的仕途征程,施展抱負,為國為民貢獻自己的力量。

在這第二甲之中,名列前茅的前二十多位才子佳人皆受到朝廷的重用,被委以重任派遣至翰林院,旨在為這座彙聚天下英才的部門注入新的活力與智慧,從而進一步鞏固和增強翰林院的實力及影響力。而緊隨其後的那五十餘名佼佼者,則分彆被六部相中並招致麾下,獲任六品主事一職或在各部觀政,從此開始踏上各自的仕途征程。

至於此次科舉考試中的前三甲,毋庸置疑地成為了當今天子朱由校的心腹之人。儘管此三位傑出之士身上均帶有東林黨的鮮明烙印,但值得一提的是,他們同時亦是出身於新軍的政委。正因如此,與往昔那些金榜題名者不同,這三人並未循規蹈矩地被分配至翰林院擔任修撰之職,而是出人意料地直接投身於重要的軍機處。

然而需要明確的是,他們初入軍機處時並非身居要職,僅僅是以“行走”之名在此處打雜跑腿。但正所謂“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這種看似平凡無奇的工作安排實則蘊含深意。通過在軍機處處理各類繁雜事務,他們得以全方位接觸和了解王朝的軍事戰略部署、民政管理細節、財政收支狀況以及天文曆法觀測等諸多領域的知識與技能,從而獲得極為寶貴且全麵的培養機會,為日後擔當大任奠定堅實的基礎。

四百餘進士在第一時間都有了各自的安排,其中唯獨盧象升在考試結束之後月餘,還沒有任何安排,仿佛被所有人遺忘,任其獨自在暖風中淩亂。

喜歡朱由校:向天再借三百年請大家收藏:()朱由校:向天再借三百年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最新小说: 我,千億大佬,都市簽到八年! 為動畫製作獻上美好祝福 純陽賤神 尊七道 仙子,你怎麼有條蛇尾巴 玄河大陸 苟在宗門當藥奴,開局嚇哭聖女 重生後,被瘋批大佬摟腰吻 玄門小祖宗下山,陰間熱搜炸了 離婚後喜提龍鳳胎,四個大佬排隊求名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