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的島津家所擁有的士兵那可是日本國內首屈一指、赫赫有名的善於運用火槍作戰的精銳之師。
想當年,他們手持火槍,在戰場上衝鋒陷陣,威名遠揚,讓敵人聞風喪膽。然而,自日本步入江戶德川幕府統治時期以來,局勢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那些與幕府關係親密無間的大名藩屬們紛紛盤踞於江戶和東京周邊地區,享受著近水樓台先得月的種種便利;而那些與幕府關係較為疏離的大名們呢,則隻能被發配到距離江戶越來越遙遠的地方去戍守一方。薩摩藩恰好位於日本四島的最西邊陲之地,由此可見它與幕府之間的關係有多麼冷淡了。
不僅如此,幕府還對各大名的軍事力量實施了極為嚴苛的限製政策,這無疑給了曾經風光無限的島津家當頭一棒。曾經令島津家倍感自豪的火槍隊,在這樣的形勢之下也逐漸走向沒落,昔日的雄風早已蕩然無存。
為了能夠在此番戰役中一舉攻克琉球,樺山久高可謂是孤注一擲,不惜掏出了薩摩藩的老底兒。他將島津家庫存中的所有十門大筒也就是火炮)以及整整一千支鐵炮火繩槍)統統從塵封已久的倉庫裡拖拽了出來。
不過可惜的是,這些火器裝備正安安靜靜地躺在隨行的戰船上。其實一開始的時候,樺山久高覺得把這些沉重的家夥搬下船實在太過麻煩,他也不會想到會有一夥明軍會料到他會在這座島上紮營。事到如今他卻懊悔不已,恨不得抽自己幾個大嘴巴子,因為他腸子都快要悔青了,要是當初不嫌麻煩把這些裝備早早搬下船,起碼那一千支鐵炮隨身攜帶的話,說不定現在戰局早就朝著有利於己方的方向發展了吧,可惜世上唯有後悔藥沒得賣。
作為沙場老將,自縊為薩摩藩第一猛將的樺山久高為了挽救岌岌可危的局勢,主動高舉著手中的薙刀,帶頭呐喊著衝向了盧象升。兩人身後的幾百名士兵迅速越過主將,廝殺在了一起。
此刻,兩位主將將所有事情拋諸腦後,他們都很清楚,隻要殺死自己對麵的將領,敵軍將不攻自破。
巧合的是,兩位主將使用的兵器都是長柄大刀,樺山久高使的是純鐵打造的薙刀,重約八十斤,而盧象升使用的長柄大刀同樣是純鐵打造,重約一百三十斤,在兵器上盧象升占據了上風。
二十餘歲年輕人和一個六十餘歲的老人,在精力上、力氣上自然是年輕人占據了上風,但是老將終歸是老將,在使用大刀的招數上,老將終歸略勝一籌,所以這一番戰鬥雙方可謂是旗鼓相當。兩人的呼和聲,兵器碰撞聲,以及刀與刀相撞迸發出的火星,無不預示著二人都在竭儘全力想要殺死對方。
震耳欲聾的喊殺聲如洶湧澎湃的波濤一般,衝破天際,響徹雲霄!這兩股軍隊之間激烈的戰鬥所產生的巨大動靜,終究還是驚擾到了在海麵上靜靜停泊著的日軍戰船。這些日軍戰船仿佛被一隻無形的大手猛然推動,沒有經過絲毫思考便迅速地做出了一個決策——趁著夜色悄然靠近沙灘。
當他們在搖晃不定的船上點亮燈火,驅使著戰船緩緩駛向岸邊時,黑暗中的海麵被點點亮光劃破。隨著戰船逐漸接近海灘,最終擱淺於淺灘之上,他們急忙放下踏板,準備登岸。然而,就在這時,一件令人瞠目結舌的事情毫無征兆地發生了。
從大營中狼狽逃竄而出的千餘名敗軍,原本以為需要艱難地遊泳一段距離才能夠靠近己方的戰船以求生路。可當他們看到那些近在咫尺、觸手可及的戰船時,心中湧起的不僅僅是驚喜,更多的是難以置信和劫後餘生的慶幸。
這些敗軍們毫不猶豫地朝著戰船狂奔而去,與此同時,正在下船的日軍士兵也蜂擁而至。在昏暗的燈光映照之下,雙方的身影如同鬼魅般交錯碰撞在一起。刹那間,人仰馬翻,呼喊聲、叫罵聲此起彼伏,整個場麵陷入了極度的混亂之中。船上的人以為被敵人摸到了自己的眼皮底下,於是他們抽出了戰刀看向他們以為的要奪船的敵人。而驚魂未定的敗軍以為船上的人不放他們上船,怒火中燒的他們空手更加悍不畏死的衝向了踏板上的士兵,他們打算以血肉之軀為後麵的弟兄換取一條生路。於是,兩股日軍就展開了戰船爭奪戰。
而在敵營外圍五十米,負責對日軍大營發動遠程攻擊的一千五百名明軍戰士,他們處理了一些零星衝向他們的日軍之後,突然注意到自家主將竟然再度身先士卒地衝入敵陣,正與一股兵力遠遠多於己方的敵軍展開殊死搏鬥。見此情景,這些明軍戰士熱血沸騰,義憤填膺。他們毫不遲疑地扔掉手中的弓弩,抽出腰間鋒利無比的戰刀,伴隨著一聲聲激昂的怒吼,義無反顧地向著敵營衝殺過去。
這股生力軍的加入,頓時一石激起千層浪。視線昏暗不堪,他們也不敢接受這些日本人的投降,他們見人就殺,沒有多一句廢話。
因為日本人個子矮小,他們絕對不會殺錯。隨著他們的加入,成了徹底壓垮日本人的最後一根稻草。原本,他們還有組織的集結在將領身邊,結果他們發現,隨著這股明軍的到來,他們反而成了首先被攻擊的目標。
場麵頓時更加混亂,一些毫無戰心的足輕開始慌不擇路的亂跑,徹底打亂了幾方的戰陣,使得一千多明軍如入無人之境般,一口氣殺穿了四股日軍,這四股被擊潰的日軍更加加劇了大營的混亂。此時,一些將領也徹底放棄抵抗,隨著人流往海邊跑去,因為他們發現,自己完全找不到肯聽命令的士兵了。
盧象升與樺山久高已經大戰三十個回合,兩人都已經開始出現氣喘籲籲的狀況。因為主將軍旗的存在,旗下聚攏的日軍越發多了,此消彼長之下,明軍數量卻在不斷減員,如果不是經過盧象升的錘煉,以及他以身作則征戰在抗敵第一線,搞不好明軍早已經潰敗了。不過,場上局麵再僵持一段時間,明軍敗局已定,盧象升這位初出茅廬的明末名將,大概率將會交代在這個無名沙灘上。
喜歡朱由校:向天再借三百年請大家收藏:()朱由校:向天再借三百年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