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啟三年的大明王朝,猶如一艘在驚濤駭浪中艱難前行的巨輪,注定要經曆又一個多災多難的年份。當秋風漸起,涼意襲來的八月,直隸省平鄉這個地方卻早在春季便遭受了罕見的大雪封城之災。厚厚的積雪無情地堆積在城牆之上,將這座小城與世隔絕,居民們被困其中,生活陷入一片困頓與迷茫之中。
與此同時,盧龍、遷安和玉田等多個縣城也未能幸免。就在秋八月十五月圓之夜,狂風驟雨突然來襲,如惡魔般肆虐著這片大地。寒冷的氣溫瞬間降至冰點以下,無數百姓在這場天災中失去了生命,凍死者不計其數,悲慘景象令人痛心疾首。
然而,讓人意想不到的是,災難並未就此停歇。隨著冬季的來臨,山西長治和平順兩地更是遭遇了連續三個晝夜的暴雪襲擊。鵝毛大雪紛紛揚揚地下個不停,樹木不堪重負,紛紛折斷倒地。放眼望去,白茫茫的一片,仿佛世界末日降臨一般。而在山東的文登和榮成,同樣降下了厚達三尺的瑞雪,銀裝素裹的美景背後,隱藏著的卻是無儘的苦難。這隻是後話了。
可以說,整個天啟三年,北方的直隸、山西和山東等地都飽受著不同程度的冰災折磨。不過值得慶幸的是,天啟二年以來,隨著甘薯種植麵積的不斷擴大,以及玉米、土豆這些新興農作物逐漸被百姓嘗試種植於北方貧瘠的土地之上,糧食產量得到了顯著提高。從全國範圍來看,本不應出現嚴重缺糧的狀況。
然而,令人費解的是,儘管如此,全國各地仍有數十個縣府相繼爆發了饑荒事件。饑餓的人們四處流浪,爭搶食物,社會秩序開始變得混亂不堪。麵對這種局麵,各省不得不緊急調動新組建訓練的新軍前往災區進行鎮壓維穩。這一係列突如其來的變故,不僅給普通民眾帶來了巨大的痛苦,同時也令朱由校和朝中的文武百官感到焦頭爛額。
朱由校並沒有發火,他知道,國事艱難,並不會因為他的介入而立馬出現好轉。人口和土地的矛盾,這是亙古不變的,就算他是高高在上的皇帝也改變不了的現狀。
當然,按照後世人的眼光來看,這個矛盾並非無解,隻不過需要契機。
這不,很快這個契機就來了!
天啟三年九月,三份捷報的連續到來,讓處於陰霾中的京城獲得了一絲衝散陰霾的曙光。
京城百姓對於這兩年遼東來的戰報已經有些麻木了,隨著明軍在撫順一線與後金軍連續打了多場遭遇戰,雙方死傷五萬餘人後,明軍終於在原撫順關一帶站穩腳跟,重建了遼東長城撫順一線和撫順關,徹底將女真人趕回了薩爾滸。
除此之外,明軍與後金軍在寬甸一帶大戰了三場,明軍以總兵羅一貫、楊宗業以下三萬明軍陣亡的代價,保住新奠、寬奠、大奠、永奠、長奠等五堡。
經過兩場耗時半年激烈交戰之後,明軍付出了高達五萬人陣亡的慘痛代價,但他們成功地讓後金軍遭受了三萬人的傷亡。需要特彆指出的是,對於女真族來說,情況異常嚴峻。因為女真人每年能夠成年並加入軍隊的男丁數量僅僅隻有一萬多人而已。由此可見,這幾場慘烈的戰役幾乎將女真人近幾年的人口增長完全抹去。
更糟糕的是,在後金軍中陣亡的那些士兵並非新兵蛋子,而是身經百戰的老兵。他們的離去不僅意味著戰鬥經驗和軍事技能的流失,還使得後金軍隊的整體實力大打折扣。與此同時,戰略物資的大量消耗以及兵器鎧甲的嚴重損失,進一步削弱了女真人的戰鬥力。尤其是之前在薩爾滸戰役中所繳獲的物資,如今已然消耗一空。
原本還有晉商作為外部援助力量的女真人,現在連這一渠道也被徹底切斷。由於晉商被剿滅,女真人失去了重要的物資供應來源,無法獲得製造兵器和鎧甲所需的鐵料等關鍵資源,加上不事生產,而這兩年的戰爭都沒能戰勝明軍,俘虜遼東百姓就更加不用提了。如此一來,女真人內部的資源匱乏問題愈發凸顯,麵臨著無米之炊的困境。
在這種內憂外患的局麵下,女真人的勢力逐漸走向衰落。而雪上加霜的是,一直盤踞在遼東地區的蒙古部落此時也開始不安分起來。這些曾經飽受女真人欺壓和奴役的蒙古人,眼見女真人日漸勢微,便不再甘心聽從其號令,開始蠢蠢欲動地謀劃著自己的行動。
對於明廷而言,這場勝利確實令人欣喜若狂,但與此同時,它也無情地揭開了遼東地區各支軍隊戰鬥力參差不齊的殘酷現實。在兩個戰場上,情況截然不同。
首先看撫順一線,這裡是以援遼軍為主力的戰線。英勇無畏的明軍將士們在此浴血奮戰,最終以付出兩萬傷亡的巨大代價,成功換取了女真人高達三萬人的慘重損失。這無疑是一場可歌可泣的壯烈戰鬥,充分展現了援遼軍的強大實力與頑強鬥誌。
然而,再把目光轉向寬甸戰場,局勢卻變得異常嚴峻起來。以遼東軍為主體的七萬明軍遭遇了四萬來勢洶洶的後金軍。在這場驚心動魄的對決中,如果不是撫順方麵緊急增援而來的另外八鎮精銳之師及時趕到,給予強有力的支持,恐怕遼東軍將會麵臨全軍覆沒的悲慘結局。
據戰後統計,三萬陣亡的明軍當中,有整整兩萬來自於遼東軍;而那數萬八鎮精兵雖然也遭受了一萬多人的傷亡,但他們成功給女真人造成了多達兩萬人的陣亡,憑借著堅韌不拔的毅力和卓越的戰術指揮,最終將女真人逐出了寬甸一帶。
換句話說,遼東軍儘管傷亡了兩萬餘人,但其所取得的戰果卻幾乎可以忽略不計。更為糟糕的是,他們竟然在戰場上出現了令人不齒的“一觸即潰”的尷尬局麵,這種怯懦表現實在讓人痛心疾首、怒不可遏!
一向嫉惡如仇的熊廷弼得知此情況後,憤怒到了極點。他認為這些遼東軍將領毫無軍人的擔當和氣節,應當對其全部施以極刑,以正軍紀。然而,巡撫周永春卻再次站出來表示反對,並堅決地將熊廷弼的提議頂了回去。就這樣,原本就存在矛盾的經撫二人之間再度爆發激烈衝突,雙方互不相讓,使得整個戰局陷入了更深層次的混亂之中。
二人的彈劾奏章與捷報同時抵京,朱由校和內閣知道,此事必須要解決了,否則大好的局麵即將麵臨崩盤的風險。
頭疼啊!!!!
喜歡朱由校:向天再借三百年請大家收藏:()朱由校:向天再借三百年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