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工產業呈現出一片繁榮景象,仿佛一場盛大的狂歡正在上演,但這並未讓朱由校陷入狂喜之中。原因無他,經過一輪嚴苛到近乎苛刻的抽樣檢查後,結果令人震驚:所有成品的合格率竟然不足七成!
具體來看,十二磅炮雖然數量眾多,多達六千餘門,但其中合格的卻隻有四千餘門;而四十二磅炮僅有八十門合格,三十六磅炮稍好一些,有一百二十門達標,二十四磅炮則有二百八十門符合要求。質量把關不嚴格,一直以來是大明朝的頑疾。
然而,火槍領域卻是另一番光景。由於明朝工匠們在鍛造工藝方麵已然登峰造極,爐火純青,其合格率幾乎接近百分之百。
麵對如此巨大的反差,朱由校龍顏大怒,盛怒之下,他首先下達聖旨,毫不留情地撤銷了多家兵器局的掌局之位,並將那些偷工減料為己謀私之人斬首示眾。
緊接著,朱由校又緊急召集陳兵、馬漢和陸五等一眾心腹大臣展開深入探討。經過一番激烈的交流與權衡之後,他們最終達成共識:將各地方兵器局的八級和九級匠臣破格提拔為兵器局的掌局。
也就是從在這個時候開始,全國各地的兵器局迎來了一次徹底的變革——那些曾經端坐高位、隻會搖頭晃腦誦讀聖賢書的文官,以及從深宮內苑走出、失去了子孫根的太監們紛紛被拉下馬來。取而代之的,是一群真正懂技術、精工藝的能工巧匠。正是由於朱由校的這一果斷舉措,猶如給原本略顯沉寂的兵器製造行業注入了一股強大的動力源泉,使得各地兵器局的生產能力再度實現驚人的爆發式增長。
這還不算完,深知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的朱由校還下旨,以都察院左都禦史,農學家王象晉為院長;兵部左侍郎,兵器學家畢懋康、大明醫學院祭酒武之望為副院長的大明科學院。同時還封了著有《景嶽全書》的醫者張介賓,著有《溫疫論》的吳有性,著有《痘症始終方》萬機等三位醫者和著有《新製諸器圖說》的王徵,工科都給事中宋應星等為院士。
這些人將徹底脫去官袍,潛心修學,為大明的科技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
當朱由校忙於內政,準備迎接天啟五年的到來時,他收到了遼東與遠東送來的報捷奏章。
隨著近衛軍六個師抵達沈陽,沉寂了一年的遼東再次被點燃了烽火。
天啟四年三月,春風漸暖,大地複蘇。經過精心整編的遼東軍終於迎來了出征的時刻。隻見四萬雄赳赳氣昂昂的將士分成兩個騎兵師和兩個火槍兵師,如鋼鐵洪流一般從撫順浩浩蕩蕩地出發了。他們此行肩負著重大使命——沿著蜿蜒曲折的遼東長城,收複那些曾經被敵人侵占的城堡。
與此同時,在沈陽城內,近衛軍的兩個火槍兵師共一萬六千人也已集結完畢。此外,還有改編自土司兵的一萬長槍兵師作為有力支援。這支大軍在熊廷弼的親自統率下,士氣高昂地向著鐵嶺與開源進軍。此次行動,熊廷弼所率的六萬六千人馬幾乎占據了整個遼東軍力的半數之多,如此大規模的兵力投入足以顯示出他誌在必得的決心。
原來,駐守在鐵嶺和開源這兩座城池的後金軍分彆是以愛新覺羅·杜度為首的鑲白旗六千餘騎兵,以及投靠後金的蒙古人五千騎兵。雙方兵力懸殊,竟然相差足足六倍!再加上女真族和蒙古族組成的聯軍向來不擅長守城作戰,麵對數倍於己且來勢洶洶的明軍,杜度當機立斷,決定放棄守城,轉而與明軍在野外一決高下,同時他還沒忘了向自己的爺爺努爾哈赤求救。
若是放在幾年前,沒有依托那堅固無比的水泥城牆作為屏障的明軍,或許麵對這樣的局麵還會有所顧忌。然而今時不同往日,如今的明軍不僅裝備精良,訓練有素,而且有著熊廷弼這位智勇雙全的統帥指揮若定,正麵交鋒已經不在是明軍的短板了,可惜後金軍卻並不清楚這個狀況。
為了有效抵禦兩路氣勢洶洶殺來的明軍,杜度當機立斷做出戰略部署。他深思熟慮之後,決定派遣蒙古鐵騎奔赴撫順方向,直麵由原遼東以及其他八邊部隊精心改編而成的四萬剽悍騎兵。而他本人,則親自統率鑲白旗,準備在正麵戰場上與熊廷弼所親率的兩萬六千明軍展開一場驚心動魄的生死較量。
自天啟皇帝登上皇位之後,那些選擇投靠後金政權的蒙古人便陷入了水深火熱之中,往日的逍遙日子從此一去不複返。他們曾多次追隨老奴統領的大軍向大明帝國發動猛烈攻擊,但每一次都付出了慘痛代價,無數英勇無畏的蒙古戰士血灑疆場,命喪黃泉。麵對著明朝那高聳入雲、堅不可摧的巍峨城池,由水泥建造的堅固牆體,這些蒙古勇士們束手無策,隻能望牆興歎。如今,麵對數量遠超自身數倍的遼東精銳騎兵,這群滿腔怒火的蒙古人再也按捺不住內心的憤恨,他們發出陣陣怒吼,聲嘶力竭地叫嚷著要為逝去的同胞報仇雪恨。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就在撫安堡附近,雙方的軍隊在此遭遇。還沒等明軍有所反應,三千蒙古騎兵便如猛虎下山一般,以排山倒海之勢向著明軍騎兵凶猛撲來,毫不猶豫地發起了絕地反擊式的衝鋒。望著眼前這群如狼似虎般直直朝著己方衝殺過來的蒙古騎兵,明軍騎兵首領薑弼中將不禁喜出望外,心中暗自竊喜:“哈哈,真是一群有勇無謀的家夥!”要知道,曆經整整兩年時間的整編和嚴格訓練,如今的這支遼東騎兵已然脫胎換骨,實力大增,絕非昔日可比。
在過去的時間裡,京城、山東與遼東地區可謂是竭儘全力地投入到新式火繩槍的生產之中。多達十萬支的新式火繩槍可是耗費了一年軍費中的整整三分之一!最終絕大部分的火繩槍都成功地裝備給了遼東軍隊。
曾經,遼東騎兵主要依靠彎刀作為主戰兵器,弓弩則充當輔助武器。然而現在,情況已經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這支軍隊徹底轉變成了中式槍騎兵。在四萬騎兵當中,有兩萬騎兵每人都配備了兩把火繩槍。
這些槍騎兵的日常訓練科目也隨之改變。以往那種騎著戰馬衝鋒、揮起彎刀砍向稻草人的場景已成為曆史,取而代之的是在其餘兩萬騎兵協同配合之下,持續在奔馳的戰馬上完成裝填鉛彈的高難度訓練。
不得不說,這樣近乎“非人”般高強度和複雜的訓練科目,正是出自那位自稱天才的皇帝朱由校之手。對於這些槍騎兵而言,每次訓練都是一次巨大的挑戰。他們不僅需要不停地驅策著胯下的駿馬,迅速拉開兩支騎兵之間的距離;同時還得眼疾手快地為已經放空的槍支裝填好鉛彈。隻有當麵臨萬分危急的狀況,又或是策馬追擊敵人的時候,他們才會被準許動用另一把火繩槍。
經受了艱苦訓練的他們,如今麵對蒙古人的衝鋒時,顯得非常的遊刃有餘。
喜歡朱由校:向天再借三百年請大家收藏:()朱由校:向天再借三百年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