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啟五年九月,廣袤無垠的大地上一片金黃,沉甸甸的稻穗在秋風中輕輕搖曳,仿佛在訴說著豐收的喜悅。此時,正是秋收的繁忙時節,而大明皇宮內卻洋溢著另一番熱鬨景象。
大明皇帝朱由校身著華麗龍袍,神采奕奕,在滿朝文武的恭賀聲中,迎來了自己的第八位妃子——來自蒙古的明珠博爾濟吉特·海蘭珠。這位辰妃身姿婀娜、麵容姣好,她的到來如同一道明亮的光芒照亮了整個宮廷。
與辰妃一同入宮的,還有她的小姨子布木布泰和小舅子滿珠習禮。年僅十二歲的科爾沁郡主布木布泰,宛如一朵含苞待放的花朵,嬌嫩可愛。她被當作陪嫁丫鬟,跟隨姐姐一同住進了所居的永和宮。而隻有十歲的小舅子滿珠習禮,則顯得有些懵懂天真。朱由校略加思索後,決定將這個年幼的孩子送到十王府,讓他成為同齡的信王朱由檢的伴讀小書童,二人即將接受的除了文學方麵的教育,每日還要抽出時間去京軍大營與新兵們一起操練戰陣之法。
對於皇帝的這番安排,身為兄長的吳克善心中充滿了滿意和歡喜。儘管從某種程度上來說,自己的兩位弟妹有著被扣押為人質的嫌疑,但相較於同為妃子的姑姑而言,親妹妹海蘭珠顯然更為親近。而且通過這次聯姻,吳克善看到了大明王朝對他們家族的重視,這無疑更加堅定了他徹底倒向大明王朝的決心。
從此以後,辰妃在宮中備受寵愛,她的溫柔善良贏得了眾人的喜愛;而布木布泰在永和宮裡默默成長,逐漸適應著宮廷生活;滿珠習禮則與信王朱由檢結下了深厚的友誼,兩人一起學習、玩耍,共同度過快樂的時光。這段特殊的姻緣,不僅為大明皇室增添了一抹彆樣的色彩,更在不知不覺間影響著未來的局勢發展。
......
時光荏苒,轉眼間已步入十二月。在這寒意漸濃的日子裡,朝堂之上卻湧動著一股熱潮——眾人矚目的第二屆內閣人選,終於在廷會中塵埃落定。
由於葉向高與孫承宗的主動引退,這一次內閣的組建重任落在了徐光啟的肩上。經過一番深思熟慮和權衡利弊,朱由校同意了徐光啟完成組閣工作。其中,次輔之位由原來的閣臣顧秉謙擔任;其他閣臣則包括英國公張維賢、吏部尚書來宗道、戶部尚書李長庚以及山東巡撫孫元化等四人。
隨著第二屆內閣的正式成立,原本的六部尚書及各地巡撫也即將迎來新一輪的人事變動。這場大規模的洗牌猶如一陣風暴,席卷了整個官場。
就在朝廷局勢風起雲湧之際,一則令人振奮的喜訊從宮中傳來:同一天傍晚,伴隨著一聲清脆響亮的嬰兒啼哭,朱由校的第五個孩子降臨人世!這個新生命乃是一名男嬰,也就是皇三子。而他的母親,則是來自朝鮮的美麗公主李貞妃。
得知皇三子順利降生,朱由校激動得熱淚盈眶。實在是太難得了!此前,他的前四個皇嗣皆因一場持續數年的投毒事件紛紛不幸夭折。如今,這位健康可愛的小皇子的到來,無疑讓朱由校看到了延續皇室血脈的希望之光。因此,他對這個來之不易的孩子倍加珍愛,視若掌上明珠。
然而,當皇三子誕生的消息傳遍京城後,一群正在京城求學的朝鮮學子們聽聞此事,竟不約而同地上書朝廷,懇請皇帝立刻冊封皇三子為皇太子。他們的舉動讓朱由校又好氣又好笑。畢竟,立儲之事關乎國家根本,豈能如此輕率決定?但這些朝鮮學子們的熱情和關切之情,倒也讓人感受到了異國他鄉對於大明皇室的關注與祝福。
朱由校不用想也知道,一旦消息傳到朝鮮,將會發生何等盛況。
伴隨著五萬騎兵開赴遼東前線,還有百餘萬兩白銀被送到了察哈爾部和紮魯特部。拿人錢財替人消災的道理他們全懂,到約定時間自然是會派出精銳部隊配合大明軍隊。
不過,吃一塹長一智,朱由校也不會將所有的期望都寄托在他們身上,隻要他們能派出騎兵做好輔助工作,朱由校就已經非常滿意了,至於如何運用這些蒙古人,熊廷弼作為遼東前線指揮官,知道自己該如何做。
當兩屆內閣正忙於交接,遼東、西北諸省都在為接下來的戰爭做著準備,西南數省還在推進改土歸流,南方諸省忙著修建糧倉,囤積糧食,為可能得災年做著未雨綢繆的工作,可以說全國各地都在忙碌著。
那麼我們的皇帝朱由校又在忙什麼呢?他自從為三皇子朱慈炅挑選了五名身強力壯的奶媽之後,就很少出現在貞妃的鹹福宮。他最近正與未來的首輔徐光啟、次輔顧秉謙、閣臣孫元化、內閣閣臣陸軍都督府都督英國公張維賢上將、京軍都督府新任都督定國公徐希皋上將、兵部左侍郎李若星等人在上書房協商組建九十六至一百師的軍務情況。
大明人口眾多,良家百姓自然也就不在少數。徐光啟是希望從北京、天津的成年男丁中抽取,而孫元化則是希望直接從山東新軍中抽調三萬精銳,再招募兩萬京畿良家,這樣才能讓這五個師更加快速形成戰鬥力。
張維賢和徐希皋則希望朱由校將目光多看向勳貴家族,多多提拔他們的子弟。而顧秉謙和李若星則希望皇帝不要再招募新兵,目前全國軍改後百餘萬大軍,防守如此大疆域已經綽綽有餘。
對於顧李的反對意見,朱由校直接就無視掉了。開玩笑,他可是要當‘祖’的皇帝,守成那是不可能的,碾碎所有擋在他麵前的敵人才是他要做的事情。
除了他的雄心壯誌鼓勵著他銳意進取,還有就是這幾年普查結果陸續傳入京師。根據這次普查出來的情況來看,全國七億七千萬畝田產,需要養活一億一千萬人口,人均隻有七畝的耕地,壓力確實是有點大,一旦碰上災年,又會出現一大波逃難的百姓。
朱由校相信,人口數量應該還是不準確的,除非他能造出後世的身份證來,否則為了躲避勞役的黑戶肯定還有很多。不過這已經是無傷大雅的事情了,他隻要一個大概的數字,畢竟他選擇的道路是千百年來華夏大地都沒有過的的事情。要做好這件事情,就必須要有龐大的人口基數作為支撐。
喜歡朱由校:向天再借三百年請大家收藏:()朱由校:向天再借三百年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