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二月大軍出兵征伐西北蒙古之後,朱由校還沒有悠閒幾日,新任內閣首輔張維賢帶著所有閣臣,六部尚書集體拜訪朱由校。
自從七年前,章懷太子等四位皇子、公主夭折之後,如今的朱由校膝下又有了十位皇子、公主,最大的六歲,最小的八個月。
到底立誰為皇太子,至今也沒個說法。
作為新官上任的內閣首輔,皇家最忠誠的奴仆,張維賢覺得自己非常有責任督促皇帝早下決心。
於是,這位首輔上任不久之後,連著數次大小廷會上,向朱由校表達了全國臣民最為關切的事情,那便是立儲。
朱由校也很煩,你說沒子嗣吧,百官逼著他納妃,有了子嗣吧,連奶都還沒斷,這幫鹹吃蘿卜淡操心的老家夥又逼著他立儲。
皇後嫡出的兩子,最大不過五周歲,小的才四周歲。而自己也不過才二十六周歲,日子還老長呢,他原本想繼續觀察下到底哪個兒子適合作為這龐大帝國的儲君。
可他萬萬沒想到,他千辛萬苦拉扯到內閣首輔位子上的張維賢,居然成了帶頭鬨事的主。
這怎麼能讓他不生氣呢?
這件事一直被他拖到了四月份,最後連後宮都開始出現不穩。
後宮傳出謠言,說皇帝最為寵愛的並非是皇後,而是來自蒙古的辰妃和新納的莊妃兩個狐媚子。這件事被傳的有板有眼的,一時之間朝野頓時沸騰。
頓時,文武百官全都不肯了。他們可不管這話是真是假,儲君決不能有外族血脈,這是鐵律。
隨後,就不光是內閣,六部主官要鬨事了,連著剛就藩河南信陽不久的信王朱由檢都上書哥哥,要立嫡長子為儲君,並告誡他千萬不要學自己的爺爺,廢嫡立幼,免得朝野動蕩,國家動蕩。
朱由校那個氣啊,無論他如何解釋自己的出發點是什麼,可這些頑固分子死活就是不聽,甚至揚言皇帝不聽他們的,就集體絕食。
一番掙紮過後,無奈的朱由校隻能從善如流,於天啟十一年1631年)六月,正式冊立年僅六歲的嫡長子皇五子)朱慈煒為皇太子。
隨後朱由校,一口氣冊封皇三子朱慈炅為定王,皇四子朱慈煜為永王,皇六子朱慈炫為隨王,皇七子朱慈煬為安王,皇八子朱慈煊為吳王。
皇三女朱淑婷為安寧公主,皇四女朱淑嫙為康寧公主,皇五女朱淑嬌為新寧公主,皇六女朱淑媛壽寧公主。
聖旨一下,朝堂之上頓時鴉雀無聲,文武百官們麵麵相覷,心中都不禁倒吸一口涼氣。這道聖旨的內容實在是太驚人了,誰能想到皇帝竟然會如此輕易地冊封一個蒙古妃子所出的庶子為吳王呢?要知道,吳王這個封號可不是隨隨便便就能封的啊!
回顧曆史,明太祖朱元璋的第五子朱橚,最初就是被封為吳王的,後來才改封為周王。而開平忠武王常遇春的外孫、懿文太子朱標的第三子朱允熥,也曾在建文元年1399年)二月被冊封為吳王。然而,這兩個吳王的結局都並不太好。
要知道吳乃南京的舊稱,想當年,太祖朱元璋在稱帝之前,就是自封為吳王的。這意味著這個親王封號在大明朝可是有著特殊的地位和意義的。
如今,皇帝竟然將這個如此重要的封號賜予一個庶子,這怎能不讓朝野上下一片嘩然呢?眾人議論紛紛,對皇帝的這一舉動表示不解和質疑。
然而,這一切的始作俑者朱由校,卻似乎完全沒有把這件事放在心上。此時的他,正悠然自得地躲在莊妃布木布泰的永福宮裡納涼呢。
這位莊妃布木布泰,如今也不過才十八歲而已,但她早已褪去了滿臉的嬰兒肥,出落成了一個水靈靈的小姑娘。比起姐姐辰妃的溫柔賢淑相比,莊妃美麗、大方,活潑好動,活脫脫就是一個小精靈,仿佛這深宮大院根本束縛不住她那顆向往自由的靈魂。姐妹二人,在大明皇宮是獨樹一幟的存在,讓朱由校有著後世戀愛般的感覺。難怪他會如此寵溺姐妹二人。
而此時的莊妃,剛懷上身孕,這也是朱由校時不時來永福宮的原因之一。
布木布泰一邊給朱由校按著太陽穴,一邊嘴巴叨叨個不停。自朱由校進的臥室以來,她就一直不停的為自己的姐姐和親侄子鳴不平,埋怨著朝臣們的多管閒事。
朱由校枕在她的大腿上,一邊享受著她的按摩,一邊樂嗬嗬的,笑而不語。
布木布泰見自己費儘了口水,得不到自己夫君的反應,氣的她伸手抓住朱由校的胡子,凶巴巴的說道:“姐夫,我都說半天了,你也不給個反應?我生氣了。”
這一聲姐夫,讓朱由校渾身一個激靈。他連忙伸頭朝著寢宮大門處看去,仿佛好像有人要來抓奸似的。
嘶~~~~好有畫麵感啊。
對於布木布泰習慣了數年的稱謂,也是朱由校特許給她的特權。自從她十二歲進宮至今六年了,朱由校已經習慣了這個稱謂。哪怕是去年納她為妃之後也沒要求她改口,而這也成了他們二人之間私底下最為喜歡的玩鬨項目之一。
特彆是兩人在閨房之樂時,狂野的布木布泰總是主動方,每當朱由校敗下陣來,隻要其在他耳旁輕聲呼喚幾聲姐夫,朱由校總能立馬精神抖擻,再度讓永福宮炮聲隆隆。
對於布木布泰做的出格之事,比如在辰妃的永和宮和自己的永福宮訓練宮女為兵,這在百官看來,是大明皇宮內絕不允許出現的事情,在布木布泰身上都已經算是比較稀鬆平常的小事。
種種跡象表明,但凡莊妃誕下皇子,很有可能子憑母貴,會被從來不按套路出牌的朱由校立為皇太子,這自然也是百官逼著朱由校立皇後所出的嫡長子為皇太子的根本緣故。
皇太子、親王已立,接下來便是要為他們選擇合適的老師。這份殊榮也讓翰林院、詹事府才華橫溢的官員們搶破了頭。
哪怕是太子少師在這個時代的官場,都是未來他們加官進爵的資本,因此,少師名額被瘋搶也就在所難免了。
而對於內閣提交的名單,朱由校連續否決了數次。因為他打心底裡,並不願意接受八股文出身的文官做少師。
喜歡朱由校:向天再借三百年請大家收藏:()朱由校:向天再借三百年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