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看官可能會對此感到十分詫異,畢竟德川家光作為第三代幕府將軍,理應深知明軍海軍的強大實力。然而,他卻為何會如此冒險地將所有兵力集結起來,孤注一擲地發動上洛之戰,完全不顧及自己的老巢江戶呢?
實際上,德川家光這樣做並非毫無道理。他之所以敢如此大膽行事,是因為他在江戶城留下了一支規模龐大的五萬幕府軍。他相信,憑借著德川家三代人曆經三十餘年修築的堅固江戶城,足以抵擋住船堅炮利的明軍海軍的進攻。
而一旦明軍敢進攻他的老巢,憑借自己手中四十萬大軍,德川家光完全可以迅速撤軍,而以明軍陸軍的實力,根本不可能將幕府軍完全留在上洛,這便是他的底氣所在。
五月二十三日,經過三天休整的幕府軍終於正式發動了對京都的攻城戰。京都城的地理位置較為特殊,除了西北角之外,其餘三麵都被洛河所環繞保護著。因此,幕府軍的首要任務便是要填平洛河,以便為後續的攻城行動創造有利條件。
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幕府軍搬出了數百門威力巨大的大筒,將它們瞄準城牆上的守軍,展開了猛烈的炮轟。麵對如此凶猛的攻勢,作為京都城守軍主將的秦良玉自然不會坐視不管。她深知一旦讓幕府軍填平洛河,京都城必將陷入極度危險的境地。
於是,秦良玉果斷下令,城中的守軍同樣動用了數百門十二磅炮,集中火力對幕府軍的炮兵陣地進行了還擊。一時間,炮聲隆隆,硝煙彌漫,雙方的火炮在戰場上激烈交鋒,互不相讓。
這個時候,雙方之間的裝備差距便顯露無疑。
日本的大筒被人稱呼為大鐵炮,顧名思義,那就是這種火炮是日本人參考了火繩槍,並將整體放大製造而成。其有效射程僅為八百米。
而明軍裝備的十二磅炮,有效射程達到了一千米,最高射程更是有一千五百米至兩千米。
雖然雙方射出的均為實心彈,明顯的,明軍的火炮威力更強一些,但是強的也非常有限。畢竟是實心彈,除非正好砸中了大筒,或者砸中了人堆,否則對日本人的威脅並不是最大的。
不過,即便如此,家光還是不敢賭運氣,所以僅僅是發射了幾輪炮彈之後,便命人將火炮撤回了大營。
這樣一來,便苦了負責填河任務的米澤藩、鬆代藩、小泉藩、柳本藩等藩上萬士兵。
當幕府軍火炮撤出之後,明軍便興高采烈的抬出了迫擊炮,對著填河的幕府軍發射了實心彈、葡萄彈。
實心彈負責砸毀攻方的盾車、木盾等防禦工具,葡萄彈負責大麵積射殺填河的軍隊。
第一日的攻城戰結束的很潦草,四藩藩主很快便承受不住巨大的傷亡,草草結束了填河作業。
當四位藩主回到大營,不等家光對他們做出不戰而逃的處罰,四人便集體向家光討說法。
要知道,彆看家光是第三代將軍,實際上經過這三十餘年的統治,德川家威望達到了巔峰,整個日本無有不服的。如果不是明人插手,這些年一直一揆不斷,且家光在明人手上一直吃虧不斷,否則這四人也不敢如此明目張膽的向家光發難。
殺了這四人,對於家光來說簡直易如反掌。然而,臨陣殺將這個決定卻充滿了巨大的風險,稍有不慎便可能引發大軍的動蕩,甚至導致整個戰局的失控。畢竟,此時正值德川幕府的生死存亡之際,任何一點風吹草動都可能引發災難性的後果,所以絕對容不得半點馬虎。
經過深思熟慮,家光最終還是強壓下心頭的怒火,選擇了忍耐。他深知,在如此緊要的關頭,穩定軍心才是當務之急。於是,他向那四位藩主表示,自己的大筒將會在未來毫無保留地配合他們的填河作業,以顯示自己的誠意和決心。
儘管這個決定讓家光心中有些不甘,但為了大局著想,他還是毅然決然地放過了這四位臨陣逃脫的藩主。然而,這個決定所帶來的影響卻是深遠的。
對於那些親藩和普代大名出身的藩主來說,由於他們早已與德川家是一個整體,或者說他們本身就是德川家的一員,所以除了對家光軍法的不嚴謹略有怨言之外,並沒有產生太多其他負麵的想法。
但對於那些外樣大名出身的藩主而言,情況就完全不同了。家光的這一決定使得德川幕府在他們心目中的威嚴大打折扣,幕府軍內部也開始逐漸滋生出更多不聽從調令的現象。而這些現象會在未來戰事不利時,逐漸演化成更大的災難。
第二日,家光給大筒部隊下達了死命令,除非炮兵死絕,或者大筒被毀,否則大筒部隊必須頂著壓力繼續對城牆製造傷害。
隨著大筒的轟鳴聲響起,幕府軍第二次攻城戰再度打響。
讓家光目瞪口呆的是,四位藩主為了保存實力,僅僅派出了千餘士兵去填河。一個上午下來,除了死傷過半之外,僅僅完成了二十分之一不到的填河作業。
第二次攻城戰再度潦草的結束了。
這次攻城戰,家光的大筒隊付出了十幾門被毀和兩千餘藩兵的損失,而得到的結果卻是寥寥。
當天夜裡,家光召開了軍事會議。他知道他根本指望不上米澤藩、鬆代藩、小泉藩、柳本藩四位藩主了。
於是,他開口詢問有誰願意主動領取填河的任務。
結果大營中鴉雀無聲。
家光沉默了,為了保護自己的側翼。他派出了十多萬大軍在琵琶湖沿岸以及在伊勢國層層設防。而這十幾萬人馬均為親藩和普代大名的主力部隊。
此時,他身邊雖然還有著二十五萬大軍,但其中有將近十餘萬是外樣大名出身的藩軍,如今他們對德川家的忠誠度在此時已經表露無疑。
最後,禦三家之一的水戶藩的藩主,德川家康的第十一子,也就是家光的親叔叔德川賴房提議,招募近江國、伊勢國等地的庶民來負責填河,以便剩下軍力用於真正的攻城戰。
這個提議瞬間得到了所有藩主的同意,俗話說的好,死道友不死貧道。庶民死的再多,他們這些貴族都不會心疼。
喜歡朱由校:向天再借三百年請大家收藏:()朱由校:向天再借三百年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