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啟十四年1634年)七月,驕陽似火,酷熱難耐,一艘自日本鹿兒島出發,駛向山東登州的商船,在茫茫大海上艱難前行。船上滿載著人員,其中包括一百多名水手和兩百多名明軍士兵,他們肩負著重要的使命,將日本明正天皇一家秘密押解回北京。
然而,命運卻對他們開了一個殘酷的玩笑。在山東外海百餘裡處,一場突如其來的台風席卷而來,商船在狂風巨浪中搖搖欲墜,最終不幸沉沒。船上的人們驚恐萬分,拚命掙紮,但無情的大海還是吞噬了他們的生命。這場災難導致船上百餘名水手和二百餘明軍士兵全部遇難,明正天皇一家兩百餘口也未能幸免。五百餘人,全部葬身魚腹中。
當消息傳入北京時,朱由校僅僅隻是歎息了一下,並沒有將此事放在心上。畢竟,他想將天皇一家押解回北京,也僅是想看下傳說中,全部是近親繁衍的天皇家族,到底有多奇葩而已。
與此同時,由於戚金的病逝,以及明朝朝廷對指揮係統的重組,原本對德川幕府構成巨大壓力的明軍出現了短暫的混亂。這給了德川幕府一個喘息的機會,他們得以重新調整戰略,應對明朝的威脅。
時間來到天啟十五年1635年)四月,德川家光深知自己並非明朝軍隊的對手,為了尋求對抗明朝的策略,他決定采取外交手段。於是,他秘密派遣使者前往出羽和陸奧,與皇太極進行了接觸,試圖建立聯盟。
而皇太極這邊,在得知德川家光的目的後,經過了一番深思熟慮,最終停下了對南部家的侵略步伐。他意識到德川家光可能成為一個潛在的盟友,於是決定與德川家光密謀合作,共同對抗明朝。
經過長時間的深思熟慮和精心籌備,終於迎來了天啟十六年1636年)的四月。這個月對於德川家光來說意義非凡,因為他成功地集結了全日本中北部所有藩主的兵力,一支規模宏大、氣勢磅礴的四十萬大軍就這樣誕生了。
德川家光親自掛帥,率領著這支令人矚目的軍隊出兵上洛,他的目標明確而堅定——為明正天皇報仇雪恨。不僅如此,他還希望通過這次行動向明朝展示自己的強大實力和無畏決心。
在近畿南進江地區,四十萬幕府軍如同一股洶湧的洪流,在德川家光的指揮下,浩浩蕩蕩地在南進江國周圍集結。這裡地勢險要,易守難攻,是兵家必爭之地。與此同時,數十萬明軍在征東大將軍秦良玉的統領下,在京都、南近江等地完成集結。
幕府軍的組成相對較為複雜。其中,德川禦三家及本家的兵力占據了二十萬之多,這是德川家族的核心力量,他們訓練有素、裝備精良,是德川家光最可靠的後盾。此外,還有十餘萬是對德川家忠心耿耿的嫡係藩部軍,他們雖然來自不同的藩地,但都對德川家光唯命是從。最後,東北地區的上杉家、伊達家、南部家等勢力也紛紛響應,派遣了十餘萬大軍加入幕府軍的陣營。
相比之下,明軍的組成則顯得簡單許多。
除了第三集團軍祖大壽所部十萬大軍之外,還有羽柴秀綱的第四集團軍十萬,毛利秀元的第六集團軍十萬大軍。
並不算大的上洛之地,一下子湧入了七十萬大軍,如此大規模的會戰,曆史都極其罕見。在日本更是如此,即便是二十年前發生的改變日本國運的關原之戰,雙方也就投入了二十萬大軍。
要不怎麼說,後世戲稱日本戰國時期的戰鬥實際上就是村與村之間的械鬥了。
此戰的聚焦點,日本國都京都城,在建設時是仿照唐都長安和東都洛陽建設,城北為皇城和宮城,城南為外郭城。外郭城又分為東西兩部分:西側稱長安右京),東側稱洛陽左京),後因右京低窪潮濕被廢棄,左京漸漸發展壯大,人們也習慣住在左京,故日本京都亦彆稱“洛陽”。
整座京都城,麵積約為二十四平方公裡,相當於唐代長安城的五分之一,城中人口二十餘萬。
雖然德川家康將幕府搬到了江戶城,但京都仍然是日本的國都所在地,直到明治維新時期。
當幕府剛一開始集結軍隊時,秦良玉便已經做出了反應。等幕府軍進入近江國之後,明軍便開始有預謀的邊打邊退。他們並沒有在意一城一地的得失。
雙方在琵琶湖邊的彥根城打了上洛戰役的第一仗。
毛利秀元的第六集團軍依托城池堅守了三日之後,便分批坐船渡過琵琶湖往滋賀方向退去。整個戰鬥最後僅打了五日,第六集團軍傷亡不到五千,而幕府軍卻付出了一萬五千餘傷亡,這才占領了明軍主動退出的彥根城。
由於琵琶湖沿岸的所有船隻,要麼全被明軍搜羅,要麼就被摧毀,使得幕府軍根本沒有力量去追擊逃跑的毛利秀元部。
隨後的一個月裡,明軍總是依托著地形堅守幾日便主動撤出戰鬥,而每次戰鬥,雙方均打的有來有回。一個月下來,明軍付出了兩萬餘傷亡,而幕府軍則損失了三萬餘。
此時,雙方之間的兵力對比變成了明27.5萬:幕府35.5萬。
不過實際上情況真是如此嗎?
自然並非如此,明軍明顯的在收縮兵力,放棄一切可放棄的地域,將兵力回收到了京都城。秦良玉就是想憑借著京都城的城堅炮利,和幕府軍打一場守城戰。
此時的德川家光發現自己此時已經騎虎難下,因為他必須分兵沿琵琶湖一線防守,避免自己的後路被明軍斷掉。
原本是天塹的琵琶湖便成了如今最不可靠的側翼。
隨著大軍離京都城越來越近,幕府軍兵力在逐漸變少。
當幕府軍在五月二十日,抵達上洛京都城時,僅剩下了二十五萬人馬。也就是說一路上,有大約十餘萬幕府軍士兵被派去保護大軍的側翼。
京都城,四麵城牆之上,第四集團軍至第六集團軍的大旗迎風招展,預示著城中彙聚了明軍三十萬大軍。
可實際情況真的如此嗎?
喜歡朱由校:向天再借三百年請大家收藏:()朱由校:向天再借三百年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