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得好,強將手下無弱兵,這句話用在張勇身上再合適不過了。他作為這113師的師長,自身的實力更是非同凡響。他正是後世滿清時期赫赫有名的河西四漢將之首。
張勇此人武藝高強,尤其擅長騎射之術。他手中的燧發槍仿佛被賦予了生命一般,在他的掌控下,猶如孩童手中的玩具,輕鬆自如。不僅如此,根據兵部的詳細記載,早在二十歲時,張勇就創造了令人驚歎的一分鐘五射的最高記錄。這一成績讓他聲名大噪,甚至連當時的皇帝朱由校都對他刮目相看,親自召見了他。從此,張勇驍勇善戰的名聲在全軍中不脛而走。
張勇的軍旅生涯可謂一帆風順。二十一歲時,他從軍校畢業,直接被任命為中尉連長。僅僅兩年後,也就是二十三歲時,他便因表現出色而被破格提拔為少校營長。又過了兩年,二十五歲的他因戰功卓著,再次獲得晉升,成為上校團長。而到了二十九歲,他更是一躍成為113師的少將師長。
在這個充滿機遇的時代,張勇無疑是最懂得把握機會的人之一。他不僅在練兵和作戰方麵表現卓越,而且在挑選和提拔將領方麵也有著獨到的眼光。無論是趙良棟、孫有光還是趙光瑞,這些日後威震一方的將領,都是他從眾多士兵中精心挑選出來的,並給予了他們破格提拔的機會。
二十五歲的趙良棟,二十三歲的孫有光,以及三十一歲的趙光瑞,無不是打破軍中多項記錄才有今時今日的地位。
最後,張勇將對戰準噶爾騎兵的戰鬥交給了趙良,而孫有光攻擊步兵方陣左翼,趙光瑞攻擊步兵方陣右翼。他自己本人則帶領師部、後勤千餘人作為預備隊。
不多久,一在團趙良棟的率領下越眾而出,奔向了敵陣。
眼看明軍一股騎兵從大部隊中奔向己方,首領卓特巴巴圖,命令額哲留下統領步兵方陣,自己則領著兩千餘騎迎著明軍而上。
兩支騎兵迎頭而上,雙方在距離大約兩百米時,都默契的選擇了朝左朝右轉向。
隨著兩個箭頭的轉向,他們身後的士兵沒有絲毫遲疑,很快都完成了轉向的動作。
原本迎麵相撞的局麵,瞬間變成了相向而行。
雙方在百餘米距離交錯而過,誰也沒有開槍。
趙良棟趁著這個絕佳的機會,毫不猶豫地再次操縱著他的戰馬,迅速完成了轉向動作,如離弦之箭一般,朝著偏離主戰場的方向疾馳而去。額哲眼見明軍突然再次改變方向,卻並未起疑,同樣在高速騎行中果斷地完成了急轉彎,緊緊地追趕著明軍。
就這樣,兩支騎兵隊伍漸行漸遠,但又始終保持著一定的距離,既沒有完全脫離主戰場,又不至於被其他部隊乾擾。這片廣袤的草原就像是為他們量身定製的舞台,足夠寬闊,足以讓他們儘情地施展各自的戰術。
當敵騎被成功調離之後,孫有光和趙光瑞對視一眼,心領神會地同時催動胯下的戰馬,如飛鳥般輕盈地離開了大軍。他們的身後,數千餘名騎兵如影隨形,彼此之間相隔兩米,整齊地排列成一條長長的直線,宛如一條蜿蜒的巨蟒,氣勢磅礴地對著準噶爾步兵方陣的左右兩翼疾馳而去。
額哲站在方陣中央的火炮陣地上,將這一切儘收眼底,他立刻果斷地下達命令,讓步兵方陣隨著明軍騎兵的進攻方向,迅速而準確地調整方陣站位,以應對即將到來的衝擊。
就在明騎風馳電掣般地逼近準噶爾大陣,距離兩裡地左右時,準噶爾的炮兵們早已嚴陣以待。他們熟練地操作著那十門二十四磅臼炮,瞄準了明軍騎兵即將到達的區域,毫不猶豫地打響了第一炮。
然而,幸運的是,明軍騎兵在衝鋒時分成了左右兩翼,而且采用的是一字長蛇陣這種較為鬆散的隊形。因此,當炮彈呼嘯著飛來時,兩翼分彆各自承受了五枚實心彈的攻擊,因此並沒有給整個隊伍帶來毀滅性的打擊。
除了一名特彆倒黴的家夥連人帶馬被彈地而起的炮彈直接帶走之外,其餘九枚沒有收獲任何戰果。
沒有收到任何影響的兩翼騎兵繼續接近準噶爾步兵方陣,在一裡五左右的距離,左右兩翼已經開始繞著方陣調了個個。
炮兵陣地因為被設在了步兵方陣的中央,因此他們的安全是得到了保證,可因為明軍並沒有向他們所設想的那般直接衝著步兵方陣而來,而是采用的遊騎兵的打法,因此,他們不得不隨著明騎的移動而隨時調整炮口的朝向。
因此,第二輪炮擊他們的炮彈落在了快速移動的明騎身後,並沒有擊中任何目標。
當明軍靠近至一裡地時,五十餘門火炮終於開炮了。
五十餘枚榴彈在明軍行進路線上炸響,四射而出的碎片,以肉眼根本不可見的速度鑽入了士兵或者戰馬的身體,一輪炮擊直接帶走了兩百餘人的生命。
孫有光和趙光瑞以及在遠處觀戰的明軍都大吃了一驚。
他們萬萬沒想到,準噶爾居然裝備了明軍都沒裝備的火炮。要知道,明軍步兵配備的火炮哪怕是二十四磅炮他們的炮彈還是以實心彈為主。哪怕是海軍,他們的葡萄彈都跟他們眼前看到的炮彈都有著質的區彆。
孫有光和趙光瑞兩人,迅速做出了反應,為了避免遭到多次炮擊,他們加快了接近步兵方陣的速度。
三百米,兩百米,一百米,再又挨了一輪炮擊之後,五千多名明騎,終於接近了燧發槍的射程極限。
隨著“砰砰砰”的槍聲,明軍對著準噶爾步兵方陣就是一頓猛烈的槍擊。
五千餘發鉛彈,除極少數飛向了空中不知去向,絕大部分都射向了方陣。
可惜的是,第一輪射擊,收獲並不大,隻擊中了兩百餘人。其他的鉛彈要麼被步兵的盾牌擋住,要麼直接射向了地麵。
騎兵們並沒有抬頭看戰果,他們抓緊了每一分鐘的時間,給自己的燧發槍填充彈藥。
七十餘米時,火炮與火槍的“轟轟”聲和“砰砰”聲交相呼應。在這片廣袤的草原上,響徹雲霄。
喜歡朱由校:向天再借三百年請大家收藏:()朱由校:向天再借三百年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