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哈邁德和多鐸親自撰寫的秘折,猶如兩顆流星,穿越漫長的距離,一同被送往了遙遠的北京城。然而,當秘折以及艾哈邁德本人最終送入京城,已經悄然流逝了半年之久。
朱由校展開秘折,仔細閱讀其中的內容,他的眉頭漸漸擰緊,陷入了沉思。在了解到具體情況之後,這位皇帝也沉默了。
可以說,自從成功攻克盤踞在遼東的女真後金國之後,朱由校確實開始變得有些飄飄然了。這些年三軍用命,大明帝國在一切對外戰爭上攻無不克,戰無不勝,一連串的勝利,更是讓他感到有些迷失方向,找不到北了。
特彆是皇太子十五歲之後,朱由校便打著培養儲君的名義,將絕大部分政務都交給了內閣和皇太子去處理。他自己則重新拾起了兒時的愛好——木雕。白天,他沉浸在木雕的世界裡,精心雕琢著一件件作品;夜晚,他則流連於後宮眾多嬪妃之間,儘情享受著聲色之娛。
就這樣,朱由校再次過上了那種白天雕刻、晚上縱情聲色的浪蕩皇帝的美好生活。
而這封奏章猶如晴天霹靂一般,再度將他打醒。讓他重新開始審視自己和這個帝國。
朱由校輕聲呢喃的說道:“奶奶的,水了百來章,也該重新在廣大書友麵前露露臉了,不然都對不起書友們的打賞和老樸日以繼夜的辛苦寫作了!”
天啟二十六年1646年)十一月二十三日早朝。
多年沒有正常上過一次早朝的大明帝國皇帝朱由校,出人意料的再度出現在眾人的視線中。
在吳彤的陪同下,精神飽滿的朱由校,再次坐上了獨屬於他的寶座。而心腹太監吳彤並沒有如往常那樣站在他的左側,因為那裡如今已經變成了皇太子朱慈煒的專座。
在一陣三呼萬歲之後,早朝開始。
朱由校先是摸著胡須,環顧四周。得勒!近年來疏於政務,特麼的,好多大臣都不認識了。。。。。。
這就尷尬了。
不過比他更尷尬的是,底下的個彆大臣。
自從天啟二十三年1643年)最後一次殿試之後,包括新科狀元張煌言等新進進士,就甚少見的著這位大明皇帝了。
特彆是閣臣李若星在夏天去世之後,閣臣隊伍少了一人,朱由校都沒補充上。
不過,好在還有連任三屆內閣首輔洪承疇在。他可是個有眼力勁的人,一眼就看出了朱由校的難處,於是便主動站出來,簡單地給朱由校介紹了幾位剛剛有資格參加朝會的官員姓名、籍貫、所屬的部門以及職位。
朱由校聽了之後,心裡稍稍鬆了一口氣。他知道,這些官員雖然資曆尚淺,但都是經過嚴格選拔和培養的,應該能夠勝任閣臣的工作。於是,他佯裝咳嗽了幾聲,然後臉不紅、心不跳地說道:“這幾年,朕龍體有恙,確實是疏於政務了。好在,太子醇厚、聰慧,政務處理得當。當然,這離不開眾愛卿的輔佐和支持。經過禦醫的精心調理,朕的龍體也漸漸康複,以後太子身上的擔子也會輕一點了。”
皇太子朱慈煒連忙起身回稟道:“父皇言重了,兒臣實感有些政務非常棘手,如今父皇龍體安康,兒臣又能在您身邊聆聽教誨了,甚是歡喜呢。”說完,他露出了開心的笑容。
朱由校開心的哈哈一笑,他對這個兒子非常滿意。
滿意到什麼地步呢?除了剛開始的時候,時不時的拿著不懂的地方跑來煩他,被他罵了幾次之後,太子便開始獨立的自行處理起政務。
雖然手段略顯稚嫩,可總好過當初朱由校剛繼位時,啥也不懂來的強。
起碼自己還是給他留了一套穩定而富有朝氣的班底。
笑過之後,朱由校臉色一沉,便發號施令道:“著皇太子監管軍情總局,升駱養性為總局副局長,具體負責總局一切事務。調坤寧宮總管太監方正化同為總局副局長,主管訓練密探一事。升禦馬監曹化淳為經情總局局長,王承恩、褚憲章為總局副局長。”
底下的大臣頓時一驚,這位爺剛一上朝就連續對情報組織來了個大洗牌啊。
又是把駱養性升為副局長,又是把皇後宮中得力太監調過去主管訓練一職。難道又有什麼大新聞不成?
看似簡單的幾個任命,實際上這又是要大清洗的節奏嗎?
眾官員頓時大氣都不敢出,各個都低下了頭顱,開始回憶起,自己這些年是否又做了什麼違法之事。
皇太子朱慈煒的眼睛突然閃過一絲亮光,他心中不禁驚歎道:“好家夥!”原來,他的父皇看似隨意地做出了幾個簡單的任命,卻在瞬間鎮住了滿朝的文武百官。
朱慈煒心中暗自思忖,自己這幾年雖然名義上是監國,但實際上手中的權力看似無邊無際,實則不然。底下的那些官員們,表麵上對他恭恭敬敬,但實際上卻對他毫不買賬,時不時地給他找點麻煩,甚至還會故意給他使絆子。
若是換做其他時候,朱慈煒恐怕早就按捺不住性子,跑去父皇那裡哭訴了。然而,他深知父皇不喜歡他輕易去打擾,所以隻能默默忍受著這一切。
可如今,看到父皇僅僅用一句話,就讓那些平日裡趾高氣揚的大臣們嚇得屁滾尿流,朱慈煒心中頓時湧起一股難以言喻的快感。
他嘴角微微上揚,露出一抹不易察覺的笑容,仿佛是發現了一片嶄新的大陸一般。朱慈煒眯起眼睛,饒有興致地打量著那些此刻恨不能將頭縮進脖子裡的大臣們,心中暗暗感歎:“你們這幫人啊,可真是夠賤的!”
不等大臣們消化,朱由校再次開口:“據西域多鐸傳回的情報,如今準噶爾人引入了奧斯曼帝國的工匠,以及先進的火器技術。著軍研院即刻放下手頭所有的事情,全力攻克這個課題,朕希望六部、內閣儘全力配合,明年能為我大明王朝增加更多的新式武器。”
隨著朱由校的一聲令下,全國機器再次全力開動起來,特彆是接到命令的軍研院。
王徵、畢懋康兩位七旬老者以及六旬老者孫元化,帶著翻譯,整天纏著艾哈邁德,饑渴的吸取著土耳其人的經驗。
喜歡朱由校:向天再借三百年請大家收藏:()朱由校:向天再借三百年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