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經過一番深思熟慮之後,一個折中的辦法終於應運而生,它宛如一道曙光,成功地填補了雙方之間那道深不可測的鴻溝。這個辦法不僅巧妙地平衡了各方利益,還為接下來的一係列變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緊接著,下議院積極發揮其職能,幾乎全票通過了這項具有深遠意義的提案。該提案經過內閣的認真審議和批複後,正式成為了一項具有法律效力的政策。這一曆史性的時刻發生在天啟三十二年1652年),大明版的義務教育如同一顆璀璨的明星,正式登上了曆史的舞台,閃耀著耀眼的光芒。
這項提案的核心內容是:從天啟三十三年1653年)起,全麵免除幼兒園和小學所有學生的學雜費以及教材費;而到了天啟三十八年1658年),這一優惠政策將進一步擴展至中學階段,同樣免除所有學生的學雜費和教材費。儘管減免的幅度相對有限,但對於那些擁有眾多子女的家庭來說,這無疑是一筆相當可觀的開支節省。
減免不代表不收,畢竟教材是教育部需要花錢從印刷社購買的,因此,未來,這些費用都將由教育部自行承擔。
需要指出的是,學費減免的福利尚未覆蓋到大學生群體,畢竟大學教育並不屬於義務教育的範疇。然而,隨著真正意義上的義務教育的逐步推進,一場旨在消滅全國文盲的偉大行動也即將拉開帷幕。
對於這項比預期整整提前了近三百年的重大舉措,朱由校簡直欣喜若狂,甚至在睡夢中都會因為這個好消息而笑出聲來。
......
天啟三十三年1653年)的新年鐘聲,在人們的期待中緩緩敲響。這一年,對於大明王朝來說,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因為距離朱由校禦駕親征的日子,已經越來越近了。
新年剛過,朱由校的心情格外興奮。他迫不及待地親自去視察了軍事研究院和兵仗局,看看那些最新的武器裝備是否已經準備就緒。於是,在一個陽光明媚的早晨,朱由校帶著一群大臣和侍從,浩浩蕩蕩地來到了軍事研究院。
一進入研究院的大門,朱由校就被眼前的景象所震撼。隻見校場上,一門門嶄新的火炮整齊地排列著,它們的炮管在陽光下閃耀著寒光,仿佛在訴說著自己的威力。而在火炮旁邊,一輛輛火箭發射車也顯得格外引人注目,它們那巨大的發射筒,讓人不禁想象到它們發射時的壯觀場景。
朱由校興奮地走過去,仔細觀察著這些新式武器。他不時地向身邊的工匠們詢問關於這些武器的性能和特點,工匠們也都詳細地為他解答。朱由校對這些武器的設計和製造工藝讚不絕口,他覺得這些武器一定會在戰場上發揮出巨大的作用。
接著,朱由校來到了兵仗局,這裡是專門負責製造和研發火器的地方。在這裡,朱由校看到了一款被命名為52式燧發槍的新型燧發槍。這款燧發槍的外觀設計簡潔大方,看上去非常漂亮。朱由校拿起一支燧發槍,仔細端詳著它的構造。
兵仗局的工匠們向朱由校介紹說,這款燧發槍的槍管口徑為17.5,全長約150厘米,重量約為4.5千克。它采用了標準化的光素體槍管和燧發槍擊發機構,使得射擊更加精準和穩定。而且,這款燧發槍在二百米的距離上,能夠輕鬆擊穿光明鎧,威力非常驚人。
朱由校聽了工匠們的介紹,對這款燧發槍非常滿意。這款火槍借用了新式火炮的新技術—?膛線,不光火槍的射程得到了有效的提高,其穩定性也得到了加強。。他認為,這款燧發槍無論是在性能還是在外觀上,都絕對超越了之前的25式燧發槍,堪稱當今世界最為先進的燧發槍。他相信,有了這樣的先進武器,大明軍隊在戰場上一定能夠所向披靡,取得輝煌的勝利。
更關鍵的是,這款運用了標準化生產線生產的火槍年產量也相當驚人,達到了十萬支。在過去的一年時間裡,兵仗局已經為近衛第一師和第二師六萬騎兵,全部換裝完畢。
看完燧發槍,朱由校便來到了新式火炮的邊上。
這款被朱由校命名為陸軍專用,天啟52式75毫米野戰炮,其主要參數為:
5000
射角:11°~18°
s米秒)
彈丸重(6.37.8)5.5公斤(高爆彈),6.46.1公斤(穿甲彈),7.247.98公斤(榴霰彈)
這是一款劃時代的炮種,所采用的炮彈並非是傳統的球狀型,而是采用了新式銅殼彈藥筒。其發射距離和穩定性得到了極大的加強。如果不是並未發明新式火藥取代舊式的黑火藥,朱由校相信其射程起碼還會增長一倍有餘。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雖然這款火炮是劃時代產物,但是根據兵仗局的產量來看,年產達到了三千門。這款1噸重的火炮,需要兩匹戰馬拖動,因此,機動性能也是極其優秀的。
同樣的,這款火炮的首任使用者還是近衛一師和二師。
看完75毫米野戰炮之後,朱由校又欣賞了52式重型迫擊炮和52式火箭炮這兩款新式武器。
52式重型迫擊炮和52式火箭炮同樣采用了銅殼彈藥筒。
與之前的28式火箭炮僅有20管,且射程最遠才千米不同。52式火箭炮炮管達到了32管,且射程達到了1500米3000米。和52式重型迫擊炮一樣,都采用了?膛線炮管。
這些新式武器,無一不是朱由校精心打造,專門為沙俄以及其背後的歐羅巴列國所準備的。要知道,一旦明軍跨越烏拉爾山脈,便會踏入以西式城堡為主要防禦手段的歐羅巴核心地帶。在這片土地上,城堡林立,堅如磐石,若沒有威力巨大的火炮,想要在短時間內攻克一座城堡,恐怕需要耗費數年甚至數十年的時間。
然而,對於已經年過不惑的朱由校來說,他實在沒有那麼多的耐心去等待。時光匆匆,歲月不饒人,他深知自己的時間有限,必須儘快實現征服歐羅巴的目標。
進入二月,天津港一片繁忙景象。一隊隊馬車滿載著江南數省精心製作的棉衣、棉褲和棉鞋,緩緩駛離運河碼頭。這些衣物將穿越千山萬水,最終抵達遙遠的西伯利亞。與此同時,在東北大地,數支嚴陣以待的騎兵隊伍如同一股股狂風,呼嘯著從各自的駐地疾馳而出。他們精神抖擻,裝備精良,士氣高昂,仿佛已經迫不及待地要去迎接即將到來的戰鬥。
一切的一切,都預示著,朱由校離開大明,遠赴歐羅巴的日子已經近在眉睫了。
喜歡朱由校:向天再借三百年請大家收藏:()朱由校:向天再借三百年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