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初六清晨,陽光剛剛灑在烏法城的城牆上,城外的原野還籠罩在一片淡淡的晨霧之中。在烏法東門外十裡的地方,近衛第一師的士兵們已經嚴陣以待,他們身著標誌性的黑綠色軍裝,精神抖擻地坐在戰馬上,等待著命令的下達。
隨著一陣號角聲響起,近衛第一師的火箭炮團士兵們驅動著戰馬,如同一股黑色的洪流一般,迅速地向前推進。他們的目標是將50輛52式32管火箭炮發射車帶到壕溝前三裡的地方。
這些火箭炮發射車是近衛第一師的秘密武器,它們的出現引起了俄軍的高度關注。當近衛第一師的士兵們將火箭炮發射車帶到指定位置後,火箭炮團的士兵們立刻開始了緊張的分工作業。
一部分士兵迅速驅馬離開戰場,他們要確保在跑車發炮時,馱馬的安全,並隨時準備應對可能出現的情況。而另一部分士兵則留在原地,負責給炮管裡填充火箭炮。
52式火箭炮車是一種強大的武器,它裝載著四排八管的炮筒,每輛發射車可以一口氣發射32枚火箭炮彈。這種火箭炮彈的最高射程可達三千米,有效射程為一千五百米,威力巨大。
雖然52式火箭炮的精度無法與新式野戰炮相媲美,但在火力覆蓋方麵,它卻有著絕對的優勢。50輛火箭炮發射車整齊地排成了兩排,它們就像一頭頭凶猛的巨獸,靜靜地等待著被喚醒的那一刻。
俄軍的將官們站在遠處,雖然他們並不清楚明人到底在搞什麼名堂,但他們確信,明人絕對不會在陣前請客吃飯。一場激烈的戰鬥即將爆發,而這50輛火箭炮發射車,無疑將成為這場戰鬥中的關鍵因素。
由於俄軍壕溝中埋伏的火炮射程有限,根本夠不著明軍的奇怪炮車,所以軍官們心急如焚,急忙下令士兵們立刻做好防炮準備。
麵對這突如其來的狀況,俄軍士兵們雖然驚慌失措,但憑借著豐富的戰鬥經驗,他們還是迅速行動起來,紛紛尋找掩護物,或者躺倒在壕溝裡,以保護自己免受明軍炮火的襲擊。
就在這時,一陣奇怪的聲音突然傳來,“啾啾啾啾~~~~~”這聲音就像是俄國傳統樂器——風琴發出的聲音似的,這種獨特的聲音在戰場上產生了極大的震撼效果,使得俄軍士兵感到恐懼,甚至影響了他們的心理狀態?。與此同時,一團團黝黑的濃煙也在明軍炮車陣營中升騰而起,仿佛是惡魔降臨一般。
站在城牆上端著望遠鏡的菲多特·阿列克謝耶夫·波波夫,將這一幕儘收眼底。他瞪大了眼睛,死死地盯著那片濃煙,心中湧起一股強烈的不安。
突然,他看到了令他終身難忘的一幕——無數團火焰如流星般從濃煙中激射而出,在空中劃過一道完美的弧線,然後如雨點般直直地砸向正麵的壕溝!
“不!”菲多特侯爵失聲驚叫,但已經來不及了。
伴隨著震耳欲聾的爆炸聲,整個正麵壕溝都被濃煙所籠罩,火光衝天,土石四濺,不到三秒鐘,更大的爆炸聲此起彼伏的在俄軍陣地上炸響,那是被搬運到炮兵陣地的火藥殉爆造成的聲響。壕溝中的俄軍士兵們根本來不及躲避,瞬間就被這恐怖的火力淹沒。
城牆上,菲多特侯爵手中的望遠鏡仿佛失去了重量一般,無聲地滑落,掉落在地上,摔得粉碎。他的嘴巴張得大大的,滿臉都是不可思議和驚恐的表情,仿佛看到了世界末日一般。
朱由校非常滿意這個效果。要知道這種火箭炮能夠提前三個世紀出現在這裡,那可是軍事研究院拿著他畫的簡易“喀秋莎”火箭炮圖紙,對照著在兵仗局吃灰的“一蜂窩”火箭發射架,一點一點摸索出來的。
這看似微不足道的一點點,卻耗費了他們長達數十年的光陰!然而,當這山寨版的“喀秋莎”被當作送給俄國的賀禮,以慶祝他首次踏上戰場時,朱由校的臉上綻放出了無比燦爛的笑容。
想象一下,50乘以32等於1600枚火箭彈如雨點般砸落在一塊麵積僅有2平方公裡左右的戰壕之中。這場景,簡直比1600門火炮同時開火所製造的威力還要令人膽寒!
誠然,火箭炮車的準星實在是差強人意,一次齊射,能夠打掉多少龍元。即便瞄準了目標並發射,最終炮彈的落點也往往會偏離目標,覆蓋到目標周邊五十米甚至百米開外的區域。但是,這又何妨呢?因為火箭炮車的獨特之處就在於它能夠一次性發射32枚火箭彈!如此一來,數量上的優勢便極大地掩蓋了炮車準星不佳的問題。
既然無法做到精確打擊,那就乾脆以數量來取勝吧!這便是朱由校心中的盤算。
近衛第1師師長朱議汴無比的鎮定,他一邊目不轉睛地盯著地方陣地上那滾滾濃煙,仿佛能透過煙霧看到敵人的一舉一動。一邊不等濃煙消散,戰機稍縱即逝之際。
他果斷吹響了口中的哨子,炮車身後的輜重團工兵營便立刻越眾而出,奔向敵陣。隸屬於輜重團的工兵營,其實早已處於高度待命狀態。早在朱議汴下達命令之前,他們就已經開始了人員和裝備的集結工作,確保所有必要的設備和物資都準備齊全。
一聲令下,一千餘名工兵如離弦之箭般迅速出動。他們兩兩一組,推著數百輛雙輪板車,車輪滾滾,發出清脆的聲響,仿佛在為他們加油助威。這些工兵們訓練有素,行動迅速而有序,以驚人的速度抵達了作業現場。
一到現場,工兵們沒有絲毫猶豫,立刻投入到緊張的工作中。他們動作嫻熟地將一塊塊事先準備好的木條從板車上卸下來,這些木條都是經過精心挑選和加工的,質量上乘,尺寸精準。
兩人一組,配合默契,他們將木板兩兩拚接在一起,就像拚圖一樣,每一塊都恰到好處地嵌入其中。不一會兒,一條長度約三米、寬度為一米的木板便拚接完成了。這條木板雖然看似簡單,卻是工兵們智慧和汗水的結晶,它將在接下來的任務中發揮重要作用。
當木板被鋪設到壕溝上,瞬間“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讓俄國人自以為偷師成功的天塹壕溝,就這樣,被明軍給破解了。
喜歡朱由校:向天再借三百年請大家收藏:()朱由校:向天再借三百年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