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啟五十三年,公元1673年,這一年對於大明帝國來說,可謂是多事之秋。由於數十萬明軍的長期征戰,物資消耗巨大,多爾袞無奈之下,隻得從法國民眾口中搶奪糧食。這一舉動,引發了法國境內多起農民起義,使得原本就緊張的局勢更加雪上加霜。
這些農民起義不僅給法國社會帶來了巨大的動蕩,也嚴重影響了明軍征伐西班牙的計劃。儘管十幾個因大明帝國而複國的伯國、公國已經竭儘全力地提供補給,但麵對龐大的明軍隊伍,這些供應仍然顯得捉襟見肘。
原本,朱由校曾考慮過從法國撤出部分兵馬,返回莫斯科以緩解壓力。然而,法國境內突然爆發的農民起義讓他不得不重新審視這一決策。大軍若此時輕易撤出,恐怕會引發更大的混亂,甚至可能導致前功儘棄。於是,明軍就這樣陷入了一種尷尬的境地,進退兩難。
幸運的是,莫斯科、基輔等地區的黑土地肥沃異常,產出的番薯和土豆數量驚人,足以滿足大軍的需求。這使得明軍並未因糧食短缺而陷入絕境,勉強維持著局麵。
隨著時間的推移,法國境內的叛亂逐漸被平定。
到了天啟五十四年,公元1674年的春天,朱由校親臨巴黎城內時,龍輦剛行過兩條街巷,車轍便已沾滿黑褐色的泥汙。他掀開車簾一角,目光掠過街邊歪斜的木房——屋頂的茅草混著碎布,牆角蜷縮著幾個麵黃肌瘦的流民,一隻灰鼠從堆積的垃圾裡竄出,驚得流民懷裡的孩子哇哇直哭。
“陛下,這等汙穢之地,您還是莫要細看了。”隨行的內侍低聲勸著,伸手想替他放下車簾。
朱由校卻擺了擺手,指尖在車窗的木框上輕輕敲擊:“當年在莫斯科,冬夜裡連遮風的草棚都少見,如今不也處處是水泥瓦房?”他抬眼望向遠處高聳的聖母院塔樓,雖塔身有幾處彈痕,尖頂卻依舊刺破雲層,“這城有骨頭,隻是蒙了塵。”
說話間,龍輦停在一處開闊的廣場。隨行人員中,公路部戴廷栻快步上前,躬身遞上圖紙:“陛下,臣已按莫斯科城的規製,初步繪了巴黎的改造草圖,先從主街的水泥路修起,再清理溝渠——此地街巷積水成澇,怕是夏日要生疫病。”
朱由校接過圖紙,指尖在泛黃的紙頁上劃過,目光落在標注“塞納河”的位置:“河兩岸要留寬些,日後可建碼頭,通了漕運,糧食就能順流進來。”在他的眼中,一切的交通都要優先考慮為軍隊服務。他頓了頓,又指著圖紙角落,“那些流民不能總露天住著,先蓋幾排簡易的排屋,好歹遮風擋雨,令軍隊開倉放糧,現在是改善我們麵貌的好時機。”
春風卷著沙塵撲在龍袍下擺,朱由校望著眼前破敗卻藏著生機的巴黎,忽然想起五十年前在紫禁城登基時的景象。那時大明遼東女真正在步步緊逼,北方蒙古似敵非友,年僅15歲的他有多迷茫。
如今連歐洲腹地都已納入版圖,他輕輕歎了口氣:“朕在位五十餘年,見慣了廢墟變天堂。這巴黎,用不了十年,定要讓它比莫斯科更規整。”
身旁的侍衛統領躬身應和,目光卻不由自主地瞟向遠處——幾個金發碧眼的巴黎市民正躲在牆角,偷偷打量著這支身著明式朝服的隊伍,眼神裡滿是敬畏與好奇。朱由校見狀,忽然朗聲道:“傳朕旨意,凡願參與城池修建者,每日管三餐,再發10龍元。”
旨意傳開時,原本怯懦的流民漸漸圍到了招工處,雖仍有遲疑,卻已有膽大者上前。沒法子,國家動蕩不安,最先遭殃的便是他們這些靠地吃飯的農民。大明入侵,攻破了多少城池,又毀壞了多少農田,他們這些人沒了吃的,隻能作為流民彙聚到首都。
朱由校看著這一幕,嘴角微微揚起——流民?這個世界,除了大明帝國,沒有哪個國家敢吹噓自己比大明更加善於治理這個頑疾了。
......
時間如白駒過隙般飛逝,轉眼間便來到了天啟五十五年,也就是公元1675年。在這漫長的歲月裡,法國經曆了無數的磨難與挑戰,但憑借著自身的努力以及整個歐洲源源不斷地向其運送糧食物資,法國終於成功地完成了戰後重建工作。
這場戰爭給法國帶來了巨大的破壞,上百萬流民流離失所。然而,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這些流民得到了妥善的安置,他們重新有了安身立命之所,生活逐漸恢複正常。
與此同時,明軍也在積極備戰。經過長時間的儲備,明軍再次擁有了超過一年的備糧,這為他們接下來的軍事行動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正當朱由校準備下達征伐西班牙的命令時,一個意外的消息傳來——西班牙使者求見。這個消息讓朱由校感到有些意外,但他還是決定接見這位使者,看看西班牙方麵究竟有何意圖。
3月16日,陽光明媚,凡爾賽宮的大殿內氣氛莊嚴肅穆。朱由校端坐在寶座上,等待著西班牙特使的到來。不多時,西班牙特使在侍從的引領下走進了大殿。這位特使不是彆人,正是西班牙王太後瑪麗亞·安娜。
瑪麗亞·安娜向朱由校行了一個標準的宮廷禮節,然後直截了當地表示,西班牙願意投降,並請求朱由校能夠接受他們的投降條件。
朱由校靜靜地聽著瑪麗亞·安娜的陳述,心中暗自思考著。他知道,西班牙此時的投降並非完全出於自願,而是在明軍強大的壓力下不得已而為之。然而,考慮到戰爭的消耗以及可能帶來的更多損失,朱由校最終還是決定接受西班牙的投降請求。
3月19日,朱由校正式同意了西班牙投降的請求。這個決定不僅意味著大明帝國與西班牙之間的戰爭終於畫上了句號,也為整個歐洲的和平與穩定帶來了新的希望。
喜歡朱由校:向天再借三百年請大家收藏:()朱由校:向天再借三百年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