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城。
春日的陽光透過雲層,如碎金般灑在太極殿前的石階上,每一塊石階都被映照得熠熠生輝。李瑾瑜身著一襲明黃色龍袍,負手而立,身姿挺拔如鬆,他的目光穿越重重殿宇,落在遠處長安城的嫋嫋炊煙之上。
那一縷縷輕煙,仿佛是這座古老城市的呼吸,輕柔而緩慢,給人一種寧靜而祥和的感覺。李瑾瑜靜靜地凝視著那遠處的炊煙,心中湧起一股淡淡的感慨。這座城市見證了無數的興衰榮辱,而他,作為這座城市的主宰,肩負著無儘的責任和使命。
就在這時,一陣輕柔的腳步聲傳來,打斷了李瑾瑜的思緒。他轉頭看去,隻見柳如眉身著一襲淡綠長裙,步履輕盈地朝他走來。她的步伐優雅而從容,仿佛春天裡的微風,輕輕拂過人們的心間。
柳如眉走到李瑾瑜麵前,微微躬身,將手中捧著的一盞清茶遞到他的手中,柔聲說道:“陛下,太醫剛剛來稟報,說您的脈象已經沒有了血咒的痕跡,龍氣穩固,真是太好了。”她的聲音清脆悅耳,如同黃鶯出穀,讓人聽了心生愉悅。
李瑾瑜接過茶盞,感受著那股溫熱透過指尖傳遞過來,他的嘴角不由得浮現出一絲久違的輕鬆。他看著柳如眉,眼中閃過一絲感激,輕聲說道:“多虧了你,若不是你這些日子的悉心照料,恐怕朕也難以如此快地恢複。”
柳如眉微微一笑,宛如春花綻放,她的目光隨著李瑾瑜一同投向宮牆外熙熙攘攘的街市。那裡,人們來來往往,叫賣聲、歡笑聲交織在一起,好不熱鬨。
“如今四夷暫安,百姓們終於可以鬆一口氣了。”柳如眉感慨道,她的目光投向遠方,仿佛能看到那些飽受戰亂之苦的人們臉上露出的如釋重負的笑容。
李瑾瑜站在一旁,微微頷首,表示讚同。他的心中湧起一股暖流,為這片土地上的子民感到欣慰。在經曆了那麼多的風風雨雨之後,終於迎來了片刻的安寧。
自從熒惑之亂被平定後,李瑾瑜便下定決心要讓國家重新煥發生機。他日夜操勞,勵精圖治,大力推行一係列新政。其中最重要的一項便是均田製。
均田製的實施,使得那些原本無地可耕的農民有了自己的土地。這些無主荒地被合理地分配給了他們,讓每一個辛勤勞作的人都能擁有屬於自己的田地,不再流離失所。這不僅保障了百姓的基本生活,也激發了他們的生產積極性,為國家的繁榮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租庸調製:減輕賦稅,農民隻需繳納定額租調,不再被苛捐雜稅壓垮。
興修水利:疏通運河,修築灌溉渠道,關中平原連年豐收,糧倉充盈。
短短數年,中原大地煥發新生。曾經戰火紛飛的荒野,如今麥浪翻滾;流民歸鄉,市井重現繁華。
四夷賓服
突厥頡利可汗聽聞李瑾瑜化龍之威後,驚恐萬分,深知李瑾瑜實力之強,絕非自己所能抗衡。於是,他果斷放棄了南下牧馬的計劃,轉而派遣使者前往唐朝求和,表示願意與唐朝修好,永不侵犯。
與此同時,吐蕃讚普鬆讚乾布也被李瑾瑜的威名所震懾。為了避免與唐朝發生衝突,他決定采取懷柔政策,派遣使者攜帶大量黃金和駿馬前往長安,向唐朝皇帝獻上厚禮,並請求和親,以加強兩國之間的友好關係。
不僅如此,高句麗、新羅、倭國等周邊諸國也紛紛效仿,派遣使者前來朝貢。一時間,長安城內熱鬨非凡,朱雀大街上,異國商隊絡繹不絕,各種奇珍異寶琳琅滿目,令人目不暇接。
夜話盛世
在一個寧靜的夜晚,月光如水灑在長安城的城樓上。李瑾瑜和柳如眉並肩而立,俯瞰著下方的萬家燈火,宛如點點繁星散落在大地上。
柳如眉的聲音輕柔地響起,仿佛怕打破這夜的寧靜:“你可還記得,當年我們在江湖漂泊時,曾目睹過易子而食的慘狀?”
李瑾瑜的眉頭微微一皺,似乎那段記憶讓他有些難以釋懷。他緊緊地握著柳如眉的手,仿佛想要從她那裡獲得一些安慰和力量。
過了一會兒,他才緩緩地開口說道:“當然記得,那是一段刻骨銘心的經曆。”他的聲音低沉而富有磁性,仿佛帶著歲月的滄桑。
柳如眉靜靜地聽著,她能感受到李瑾瑜內心的波瀾。她輕輕地靠在他的肩頭,溫柔地說道:“正因如此,我們才更能體會到太平的珍貴。”
李瑾瑜微微頷首,表示讚同。他看著柳如眉,眼中閃過一絲溫柔。他輕聲笑道:“是啊,如今百姓安居樂業,國家繁榮昌盛,這一切都來之不易。”
柳如眉微微一笑,嘴角泛起一抹幸福的笑容。她抬頭看著李瑾瑜,眼中充滿了愛意。她輕聲說道:“你這皇帝,總算能睡個安穩覺了。”
李瑾瑜低頭看著她,眼中的溫柔愈發濃烈。他輕聲笑道:“有你在我身邊,我何時不安穩呢?”他的聲音如同春風拂麵,溫暖而柔和。
兩人的身影在月光下顯得格外和諧,仿佛他們是這世間最般配的一對。月光灑在他們身上,給他們披上了一層銀紗,使他們看起來宛如仙子和仙人。
他們靜靜地享受著這一刻的寧靜,感受著彼此的存在。在這喧囂的世界裡,他們的心靈找到了一片寧靜的港灣。
短暫的寧靜宛如一泓清泉,流淌在歲月的長河中,滋潤著人們的心靈。它仿佛是大自然賜予的禮物,能夠治愈一切疲憊和傷痛。在這片寧靜的土地上,國家繁榮昌盛,人民安居樂業,國力蒸蒸日上。
然而,在李瑾瑜的內心深處,卻始終有一個無法釋懷的憂慮——四夷不平。儘管表麵上看似風平浪靜,但他深知這隻是暫時的平靜,四夷的存在永遠都是一個潛在的隱患。
幾百年的仇恨,如同深埋在華夏人心中的刺,時時刺痛著他們的靈魂。這些仇恨並非一朝一夕所形成,而是曆經了漫長歲月的積累和沉澱。四夷的侵略與掠奪,給華夏人帶來了無儘的痛苦和災難,這些傷痛豈是他們簡簡單單說句“我臣服”就能輕易撫平的呢?
李瑾瑜堅信,隻有當國家真正強大起來,擁有足夠的實力和威望,才能徹底平定四夷,消除這個長久以來的隱患。他期待著那一天的到來,屆時,華夏將不再受四夷的威脅,人民將能夠真正享受到和平與安寧。
喜歡探唐:書荒自己寫,與眾共賞之請大家收藏:()探唐:書荒自己寫,與眾共賞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