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格達的戰火剛剛平息,硝煙還未完全散去,王玄策便迫不及待地命令手下人在底格裡斯河畔立下了十二麵巨大的石碑。這些石碑高聳入雲,仿佛是這片土地上的新地標。
每一麵石碑都顯得莊重而肅穆,上麵鐫刻著三種不同的文字。正中央是漢文,刻著《孟子》中的選段,這些文字猶如古老的智慧,在陽光下熠熠生輝;右側是阿拉伯文,摘錄自《古蘭經》,其優美的曲線和獨特的書寫方式,讓人感受到一種神秘的力量;而左側則是波斯文,來自《阿維斯塔》經文,古老而深邃的文字仿佛在訴說著千年的故事。
趙十二站在一旁,凝視著工匠們將滾燙的青銅溶液倒入碑頂的凹槽中。那裡麵,有一些從歸墟帶回來的金屬蘚,它們在溶液中漂浮著,像是被賦予了生命一般。
“將軍,這是什麼意思呢?”趙十二忍不住開口問道,他對王玄策的舉動感到十分好奇。
然而,王玄策並沒有回答他的問題,隻是默默地看著那十二麵石碑,他的指尖輕輕地撫摸著自己身上最新愈合的傷口。在那裡,隱隱約約地浮現出青銅樹的紋路,仿佛是一種神秘的印記。
就在這時,河對岸突然傳來一陣騷動。大食學者侯賽因突然跪倒在地,他手中緊握著一本《孟子》的抄本,而那抄本竟然開始發燙,仿佛有一股無形的力量在其中湧動。
更令人驚奇的是,那竹簡的縫隙裡竟然鑽出了細小的青銅根係,它們迅速地生長著,如同有生命一般,與那十二麵石碑產生了強烈的共鳴。
清晨的陽光透過太極殿的窗戶灑在李瑾瑜手中的捷報上,那光芒仿佛給他披上了一層金色的紗衣。侍臣們驚訝地發現,天子的冕旒竟然在沒有風的情況下微微顫動著,仿佛被某種神秘的力量所驅動。
元載站在朝堂之上,高聲念著奏章。當他念到“王玄策請設安西文華院”時,聲音突然停頓了一下,似乎對接下來的內容有些猶豫。他深吸一口氣,繼續念道:“建議用戰俘中的學者充任教習……”
李瑾瑜的嘴角突然揚起,露出一抹笑容。這笑容起初還很輕微,但很快就變成了一陣爽朗的大笑。他的笑聲在空曠的太極殿中回蕩,震得案頭的《西域圖誌》嘩啦作響,書頁像被風吹動一般不停地翻動著。
終於,書頁停在了某一張插圖上。那是一幅當年王珩在碎葉城繪製的“文化驛道”草圖,如今,這條驛道的路線竟然與唐軍的進軍路線完美重合。李瑾瑜凝視著這幅圖,眼中閃過一絲興奮。
“準奏!”他高聲說道,聲音中充滿了威嚴。說完,他提起朱筆,毫不猶豫地在奏章上劃過,留下一道鮮紅的筆跡。那滴墨汁仿佛有了生命一般,暈染開來,恰好覆蓋在“以戰止戰”四個字上,形成了一種獨特的視覺效果。
李瑾瑜放下朱筆,滿意地看著自己的批複。然後,他轉頭對元載說:“再賜《開成石經》全本,讓大食人也嘗嘗皓首窮經的滋味。”
十年後的撒馬爾罕書院,一個碧眼少年正用漢文朗誦:"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院外集市上,粟特商人叫賣著新式商品:漢文雕版的《古蘭經》、阿拉伯風格的青瓷、融合希臘解剖圖的《黃帝內經》手抄本。
在清脆的駝鈴聲中,須發皆白的王珩拄著拐杖,緩緩地走過金市。他的步伐有些蹣跚,但每一步都顯得堅定而有力。他的懷中揣著一本剛剛完成的《華夷譯語》,這本書的扉頁上,印著一幅青銅樹的圖案。
就在王珩走到金市的一角時,一個大食孩童突然從人群中衝了出來,像一陣風一樣跑到了他的麵前。這個孩童手裡捧著一朵鐵線蓮,那花朵嬌豔欲滴,仿佛剛剛從花園裡采摘下來。
孩童沒有說話,隻是將那朵鐵線蓮輕輕地插在了王珩的衣襟上。然後,他抬起頭,用一雙明亮的眼睛看著王珩,嘴角露出了一絲天真的笑容。
王珩有些驚訝地看著這個孩童,他不明白這個孩子為什麼要這樣做。然而,當他低頭看向那朵鐵線蓮時,他的眼睛突然瞪大了——那花瓣上的紋路,竟然與王玄策陌刀缺口處的裂痕一模一樣!
王珩的心中湧起一股難以言喻的激動,他仿佛看到了王玄策的身影在眼前浮現。他想起了當年與王玄策一起西征的日子,那些充滿艱辛和榮耀的時光。
而就在這時,在遙遠的敦煌,最後一位參與西征的老兵也悄然離世。在他的葬禮上,人們默默地為他送行,心中充滿了對這位老兵的敬意和懷念。
與此同時,在莫高窟的洞窟裡,一群匠人正在忙碌地繪製著新的壁畫。他們的筆下,展現出了一幅幅絢麗多彩的畫麵。
在這些畫麵中,有頂盔貫甲的唐軍鐵騎,他們英姿颯爽,氣勢磅礴;也有手捧經卷的阿拉伯學者,他們神情專注,充滿智慧。而最引人注目的,是畫麵中央那棵巨大的青銅樹。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這棵青銅樹的根係深入到不同文明的典籍之中,仿佛它是連接各個文明的紐帶。而在樹梢上,結出了一顆顆果實,這些果實分明是用各種文字書寫的“天下大同”。
當風吹過洞窟時,某個正在調顏料的畫匠突然愣住了。他的目光落在了畫麵中的王玄策身上,他驚訝地發現,王玄策的眼睛竟然動了一下,就好像是在對他眨了眨眼。
長安城,巍峨的宮殿在晨曦中顯得莊嚴肅穆,大朝會的鐘聲在這座古老的城市中回蕩。
文武百官整齊地排列在朝堂之上,他們身著華麗的朝服,向高高在上的李瑾瑜叩拜。時光荏苒,幾十年過去了,但李瑾瑜的麵容卻幾乎沒有變化,除了氣質更加沉穩之外,他的外貌依然如往昔一般年輕。
百官們凝視著李瑾瑜,心中暗自驚歎。尤其是當他們將目光轉向滿頭白發的太子時,這種對比更為明顯。眾人這才恍然大悟,想起朝錄內記載的多年前金龍現世、陛下煥然一新恍如重生的場景。看來,李瑾瑜已經得到了長生之道。
龍椅之上,李瑾瑜端坐其中,他的目光緩緩掃過朝堂上的每一個人。這些臣子們,有的是他曾經的朋友,有的是他多年的臣子,但如今,他們都已不再年輕。歲月的痕跡在他們的臉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記,而李瑾瑜卻宛如時間的寵兒,始終保持著青春的容顏。
李瑾瑜的心中感慨萬千,他回憶起當初初登大寶時的情景,那些與他一同奮鬥的朋友、臣子,如今都已離他而去。尤其是當他想起柳如眉時,心中更是一陣刺痛。
柳如眉,那個曾經與他相伴的女子,如今卻不知所蹤。李瑾瑜緊緊握住拳頭,他的指甲深深地陷入掌心,卻渾然不覺疼痛。
“如眉,等我……”李瑾瑜在心中默默念叨著,“朕,就算翻遍這世界,也要找到尋你回來的方法。朕,如今有的是時間,彆著急,一定要等我……”
喜歡探唐:書荒自己寫,與眾共賞之請大家收藏:()探唐:書荒自己寫,與眾共賞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