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盤點完了,我們接著講劉禪!】
【劉禪既非傳統意義上的昏君,也非明君,其曆史定位更傾向於“庸君”或者具有複雜性的守成之君。】
“天幕這是何意?”
劉備聽聞此話,頓時皺起眉頭。疑惑不解地問道。
【蜀漢後主劉禪,字公嗣,小名阿鬥,劉備長子,三國時期蜀漢第二位皇帝。】
【他的一生充滿戲劇性與爭議,是三國曆史中極具代表性的亡國之君。】
“什麼?”
“我蜀漢也二世而亡了?!”
劉備正在思考天幕的意思,卻被突如其來的消息震驚到了,難以置信地驚聲說道。
“不可能!”
“絕對不可能!”
“天幕在胡說!”
劉備心跳加速,瞪大了眼睛,搖著頭大聲說道。
對於這個結果,他不能接受!
【劉禪生於荊州新野,生母是甘夫人,幼年曆經戰亂,長阪坡之戰中被趙雲拚死救出,留下來“單騎救主”的曆史典故。】
【劉禪幼年多次遇險,孫權曾以接孫夫人歸吳為由,欲挾持劉禪,被張飛和趙雲截回。】
【221年,劉備稱帝,立15歲的劉禪為太子,命諸葛亮、伊籍等教導其典籍治國。】
【223年,劉備病逝白帝城,托孤於諸葛亮、李嚴。】
【17歲的劉禪登基,改元建興,尊諸葛亮為“相父”。】
“大哥!”
“大哥!”
“你沒事吧?!”
關羽和張飛攙扶住腳步踉蹌的劉備,對他關切地問道。
“阿鬥雖是亡國之君,但是也應該是明君才對,怎麼會是庸主呢?”
劉備雙目無神地看著天幕,喃喃自語道。
他心中對劉禪的期望很高。
【劉禪在位初期,諸葛亮總攬軍政,“事無巨細,鹹決於亮”。】
【劉禪表麵放權,實則對諸葛亮極度信任,支持其平定南中、五次北伐。】
【諸葛亮在《出師表》中,諄諄告誡劉禪“親賢臣,遠小人”。】
【劉禪雖有“相父何太速耶”的抱怨諸葛亮急於北伐),但始終未動搖其權威。】
“阿鬥這點就很好,不阻攔就是幫助!”
老年諸葛亮歎了口氣,有些無奈地說道。
他原以為劉禪能做好守成之主,卻能想到成了亡國之君。
在他死後,劉禪究竟都做了些什麼事?
【234年,諸葛亮病逝五丈原,劉禪依其遺命以蔣琬、費禕、董允相繼輔政。】
【蔣琬、費禕采取守國策略,減輕賦役,恢複國力。】
【劉禪仍以象征性君主為主,朝政相對清明,史稱“四英相”時期。】
“我就說嘛!”
“吾兒怎麼會是庸主?!”
劉備看到這裡,頓時又有了信心,興奮地說道。
【後來,劉禪開始嘗試親政,如廢李嚴、調整官職,但核心國策仍由輔臣主導。】
【後期的劉禪,逐漸寵信宦官黃皓,被董允多次諫阻。】
【253年,費禕遇刺後,劉禪徹底親政,卻沉溺享樂,怠於朝政。】
【劉禪更加寵信黃皓,縱容黃皓專權,排擠忠良,如逼薑維避禍遝中,朝綱腐敗。】
“糟了!”
“吾寫的《出師表》,他是一點都不看啊!”
諸葛亮心中咯噔一下,心想這下完了!
果然是扶不起的阿鬥!
自己剛去世,他就開始作死了!
【劉禪對薑維北伐消極敷衍,削弱漢中防禦,撤除險要守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