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5年,安史之亂爆發,唐軍東調平叛,河西、隴右防務空虛】
【763年,吐蕃攻陷涼州,河西走廊被切斷,西域唐軍成孤軍】
【781年,吐蕃占領沙州,河湟十一州全境淪陷,也就是甘肅和青海大部分地區。】
【848年之前,吐蕃內亂加上高壓統治,漢人淪為奴隸:“丁壯者淪為奴婢,老者剺麵乞食”。】
“吐蕃被滅的一點也不冤!”
唐太宗李世民麵無表情,冷聲說道。
看看這吐蕃,是真的記吃不記打!
【842年,讚普達瑪遇刺,吐蕃內訌,國內分裂為兩派混戰,駐河湟吐蕃軍力削弱。】
【吐蕃強製推行佛教,毀漢廟、禁祭祀,激起當地民憤。】
【敦煌豪族張議潮秘密訓練私兵,聯絡河西漢族世家索氏和李氏,暗中等待時機。】
“難道是起義軍平叛了吐蕃?”
唐憲宗李純一愣,十分震驚地說道。
他原本還以為是李忱派軍隊去平叛的,現在看來或許不是。
【848年,張議潮率漢人武裝突襲吐蕃沙州節度使府,斬殺守將,控製敦煌。】
【他仿唐製設“歸義軍”,自任節度使,派十隊信使向長安報捷,結果僅僧人悟真一路穿越荒漠抵達。】
【849年,張議潮西征伊州哈密),打通西域門戶,切斷吐蕃與回鶻的聯軍通道。】
【850年,張議潮東進攻克瓜州、肅州,控製河西走廊西段,建立東進補給線。】
【851年,張議潮血戰鄯州,河湟核心十一州光複,吐蕃在隴右的統治徹底崩潰。】
“張議潮此人,若是放在軍中,必為名將!”
衛國公李靖看到這裡,眼前一亮,微笑著說道。
這張議潮這樣出色的軍事才能,在各朝代都不多見。
【他聯合甘州回鶻、吐穀渾殘部多麵夾擊吐蕃保】
【張議潮宣布“複唐衣冠”,漢人紛紛響應,老幼泣曰:不圖複見天日!】
【851年冬,張議潮的兄長,張議潭攜河湟十一州地圖、戶籍冊赴長安,唐宣宗狂喜,賜“歸義軍”旌節,封張議潮為沙州防禦使。】
【長安朱雀大街,萬人空巷迎接河西使團,“耆老千人解胡服、襲冠帶”。】
【此戰之後,唐朝版圖向西推進至玉門關,重新控製絲綢之路咽喉】
【建立了“西儘伊吾,東接靈武,得地四千餘裡,戶口百萬之家”的歸義軍政權。】
【終結吐蕃奴隸製統治,恢複漢地律法、科舉、農桑製度。】
【敦煌莫高窟,第156窟《張議潮出行圖》生動記載漢文化複興盛況。】
“可惜了張議潮,未能徹底獲得朝廷信任,導致河湟地區又失陷了!”
宋太祖趙匡胤看著天幕,心情複雜地說道。
由於唐宣宗忌憚藩鎮坐大,不派中央軍支援,導致歸義軍獨自承擔防務。
並且扣留張議潮和張議潭兄弟,導致他們老死在長安。
更過分的是,唐宣宗設涼州節度使分權,削弱歸義軍控製範圍。
後來吐蕃反撲、回鶻入侵,朝廷坐視歸義軍苦戰。
歸義軍退縮為沙州一隅,1036年被西夏吞並……
【唐武宗時期推行了嚴厲的“會昌滅佛”政策,唐宣宗即位後,停止了滅佛運動,允許佛教恢複。】
【但同時也進行了一定的管理和限製,使其有序發展。】
【因其勤政、納諫、整肅吏治、關心民生,並取得了河湟收複這樣的功績,使得晚唐出現了短暫的政治清明、社會相對安定、國力有所恢複的局麵,史稱“大中之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