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重貴雖拒絕稱臣,卻未做長期戰爭準備。財政匱乏、邊防鬆弛、軍隊缺乏訓練。】
【他對契丹實力估計不足,僅憑口號式強硬,比如景延廣的挑釁,缺乏實際戰略支撐。】
【用人嚴重失誤,重用品行低劣的姑父杜重威,委以全國兵權,致其臨陣投敵,直接斷送國運。】
【並且排斥忠良,疏遠能力出眾的河東節度使劉知遠,導致關鍵勢力袖手旁觀。】
【他在位期間沉迷遊獵,耗費國力,史載“出帝驕奢,不恤軍民”。】
【未能解決石敬瑭遺留的藩鎮割據問題,中央權威持續衰落。】
【國破後被契丹廢為“負義侯”,流放苦寒之地,生母病逝途中,妻女被奪,幼子凍餓而死,晚年在遼東耕種苟活,堪稱“五代最慘亡國之君”。】
“確實太慘了!”
“比南唐後主李煜還慘!”
漢文帝劉恒咂了咂嘴,歎息著說道。
他對石重貴的遭遇感到同情,但是又認為對方能力平庸還不自量力。
再加上沉迷享樂,不亡國才怪呢!
雖然石重貴在品德上比石敬瑭強,但是文治武功還不如後者,算是昏庸的亡國之君。
【石重貴的悲劇根源始於石敬瑭割讓燕雲十六州,中原失去屏障,契丹鐵騎可直抵黃河。】
【他的反抗實為補救前人遺禍,卻因自身能力不足失敗。】
【後晉滅亡導致契丹南下劫掠中原,引發大規模混亂。】
【雖然劉知遠建後漢短暫穩定局勢,但戰亂加劇了民生凋敝。】
【石重貴有掙脫屈辱的意願,卻無匹配的政治智慧與軍事才能,終成“誌大才疏”的犧牲品。】
【他既承擔了石敬瑭割地求榮的惡果,其失敗又直接引發契丹南侵,加深了中原危機。】
【從九五之尊到階下囚徒,石重貴的個人遭遇折射出五代亂世中,權力的脆弱性。】
【總的來說,石重貴是一位試圖擺脫屈辱卻因自身能力和用人失誤導致國家迅速滅亡、個人命運極其悲慘的末代皇帝。】
【他的統治是後晉短暫國祚的最後階段,其與契丹關係的決裂和最終的敗亡,是五代十國時期中原與北方強鄰關係的一個關鍵轉折點。】
“其實,石敬瑭和石重貴對我大遼的影響不算大。”
“柴榮的早逝,宋朝的軟弱無能,才是我朝能夠興起的根本原因。”
遼國蕭太後看到這裡,淡淡地開口說道。
若是當年柴榮不生病撤軍,遼國可能還真打不過。
【接下來,我們說說五代十國中的閩國。】
【這個政權總共存在三十六年,卻出現了六位皇帝。】
【而這六位皇帝當中,除了開國皇帝閩太祖王審知是明君以外,其餘五位皇帝可以說都是昏君,全員惡人。】
【在這其中,屬王繼鵬和王延曦最殘暴昏庸,所以我們就說說這兩個人吧。】
“什麼?”
“朕的後代都是昏君?!”
閩太祖王審知看到這裡,眼前一黑,差點栽倒在地。
他心中又驚又怒,實在是難以接受這個事實。
六位皇帝,五位昏君,這種情況在曆史上很少見。
也隻有司馬家的晉朝可以比他的閩國更差了!
西晉無明君,東晉隻有一個半的明君……
【閩太祖王審知去世後,長子王延翰繼位,後因驕淫殘暴,被王審知次子王延鈞殺兄篡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