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嘉說的也正是徐庶在信裡明確給劉徹提出的一種猜想。
假如劉表投降,荊州瞬間進入群龍無首的狀態。
那麼孫策就能輕易攻破長沙,進而控製荊南四郡。
而劉徹最多也隻能實際獲得南郡、江陵的控製權。
到那時兩家地盤全麵接壤,中間再沒有任何緩衝區。
兩家之間的爭奪恐怕會提前上演。
這對於劉徹來說,是弊大於利的。
唯有讓劉備先接管部分荊州,擋在自己和孫策之間,這樣才不至於打破現在的平衡。
按照徐庶的謀劃,劉備接手荊州的時候,也是劉表被自己生擒的時候。
等於說隻給孫策留了長沙、桂陽兩郡。
他要再想擴張,就得直接從劉備手裡搶。
自己仍然掌握主動權,不至於沒有選擇的餘地。
畢竟西邊還有個馬騰在呢,自己絕對不能讓馬騰獨自掌控益州。
解決了荊州問題後,自己還要“幫”著馬騰一起討伐劉璋呢。
在這期間,最好是不要和孫策開戰,以免雙線作戰自己顧不過來。
……
“什麼?曹孟德不答應?”
幾天後的荊州,蔡瑁等人已經見到了無功而返的傅巽。
“你快詳細說說和曹孟德見麵的情況。”
蔡瑁看著一臉委屈的傅巽,也不好直接責怪他辦事不利。
“倒也不是一無所獲,他最後給出了自己的意見。”
接著傅巽把見麵的整個過程一五一十地說了出來。
“唉!”
聽完整個過程後,蔡瑁也是愁眉不展。
可以確定的是,這些和傅巽沒關係。
完全是曹操預先已經有了想法,早就定下了如何應對荊州局勢。
“德珪,看來這次荊州的興衰全靠咱們自己了。”
蒯良也從傅巽的話中聽出了曹操的意思。
提前投降這事怕是沒有可行性了。
目前的局勢,要是想投降的話,能選擇的有三家。
交州士燮、江東孫策、豫州曹操。
士燮一個邊緣地方的土財主,向他投降未免太過掉價。
孫策和劉表有殺父之仇,而且多年來一直和荊州死戰。
投降孫策彆說劉表不會同意,就算同意了,在座的各位也未必有好果子吃。
唯獨曹操和荊州沒有什麼深仇大恨,身份也絕對夠硬。
最主要的是,荊州好些官員都是出自潁川,蔡瑁和曹操還是好友。
投降曹操絕對是最好的選擇。
但是偏偏這個最好也最有可能成功的選擇,卻不買賬。
雖說沒有明確拒絕,但也沒明確答應。
這就讓大家很難辦了。
“看來曹操還是有自己利益上的考慮的。”
蒯越見眾人一籌莫展,當即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他和孫策都是目前比較強大的諸侯。
彆看他倆現在親密無間,還一起彙獵荊州。
一旦利益直接衝突,他倆必然互相翻臉。
這對曹操是不利的,畢中原地區四麵臨敵。
他不敢隨意和強大的諸侯開戰。”
“嗯,確實,咱們荊州就是曹操和孫策的共同利益。
隻要荊州還在彆人手裡,他倆就能保持合作關係。
咱們一旦投降,孫策必然趁機奪取荊南四郡,甚至都能和曹操搶一搶江陵。
到最後,他倆一南一北,完全接壤,這平衡自然就被打破。”
“所以不表態就是最好的表態咯?”
蔡瑁聽著蒯越、蒯良的分析,心裡也逐漸明白過來了。
說到底,哪有什麼朋友交情,大家都在權衡利弊罷了。
就連自己這些荊州士族打算扶植誰、追隨誰,不也都是處於利益的考量嗎?
“為今之計,隻能死守荊州,儘量拖延時間。
就看會不會有什麼變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