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三十七年十月,始皇帝去南方巡視,隨行的有左丞相李斯,少子胡亥,中車府令趙高。趙高掌管符璽,又是胡亥的老師,精通大秦律法,深得始皇帝信賴。應該說始皇帝這次南方之行,計劃的還是很周到的。選擇在秋冬季節巡視南方,因北方氣溫一天天寒冷,而往南行走卻是溫暖如春。一路觀賞南方的風景,每到一個郡縣都會受到隆重的款待,一行人好不愜意。
他們到了雲夢,向九嶷山方向遙祭虞舜。沿長江而下觀覽兩岸美景,渡海渚,過丹陽,來到錢塘。到浙江見水波洶湧,從江麵狹窄的地方渡過,登會稽山祭祀大禹,又遙望南海,祭祀海神。始皇帝登上會稽山,立石刻碑,來歌頌秦王朝的功德,並用秦法來教化民眾。
始皇帝的南方巡視登上會稽山祭祀結束,就算圓滿的完成了本次行程。但始皇帝怎麼也不會想到,這會是他最後一次巡視。在返回時途經吳地,沿海岸北上到達琅琊山。始皇帝很滿意這次南巡,尤其是他的小兒子胡亥作陪,整個行程都充滿了歡樂。但繼續北行至平原縣的黃河渡口時,由於長時間顛簸,始皇帝病倒了,當到達沙丘時,始皇帝的病情很重。便命令趙高給公子扶蘇下詔書:命他把軍隊交給蒙恬,趕緊回鹹陽準備為始皇帝舉行葬禮,然後安葬。
趙高把公子扶蘇的詔書封好,但並沒有交給使者,而是私自扣留了詔書。沒幾天始皇帝就去世了,知道始皇帝去世的隻有兒子胡亥,丞相李斯和趙高等幾個親信宦官。李斯認為,皇帝在巡視歸途中去世,又沒有正式確立太子,恐怕皇子們趁機製造事端,應該保守秘密才對,便不發布喪事消息。李斯命人把始皇帝屍體安放在一輛通風涼爽的車子中,百官奏事還同往常一樣。
由始皇帝生前寵愛的宦官乘坐在始皇帝的車中,每到一處,皇帝進餐及百官奏事依然如故,宦官就在車中假冒始皇帝降詔批簽。李斯命車隊加速趕路,爭取早日回到鹹陽。此時已是暑天,皇帝的屍體發出了腐臭的味道,李斯命人往車上裝幾筐臭鹹魚,讓人們分不清是屍臭還是魚臭。
趙高扣留了始皇帝簽給公子扶蘇的詔書,此時公子扶蘇因勸諫始皇帝說:天下剛剛平定,邊遠的百姓還沒有歸附。儒生讀的是孔子的書,為人處世以孔子為榜樣,父皇不應該一律用重刑來整治他們,這樣下去我擔心國家會不安定,請父皇明察。
始皇帝聽了很生氣,就派公子扶蘇到北方上郡,給將軍蒙恬做監軍。因皇子胡亥跟趙高學習法律,兩人關係密切,趙高不希望公子扶蘇繼承君位,便與公子胡亥一路密謀,要毀掉始皇帝賜給公子扶蘇的詔書,詐稱始皇帝立胡亥為太子。趙高的陰謀得逞,加速了秦的滅亡。
李斯督促車隊一路前行,從直道回到鹹陽,發布了治喪公告。此時修建驪山陵墓接近尾聲,當年九月將始皇帝安葬在驪山陵墓。始皇帝後宮有很多無兒無女的嬪妃,這些嬪妃無一幸免,全部殉葬,為始皇帝殉葬而死的人非常多。等到把始皇帝安葬完畢,又有人說:這些工匠為陵墓設置了各種機關,墓中都藏了哪些寶物,他們都知道,一旦他們泄露了機密,就要壞了大事。
於是,當隆重的喪禮完畢後,寶物都已藏好,就把墓道中間的一道門先行關閉了,接著又把外門關閉,所有工匠全部被封閉在陵墓裡,沒有一個人能活著出來。隨後整座陵墓都栽種上花草樹木,從外麵看,就是一座山。
秦始皇結束了他傳奇偉大的一生,有史以來,對秦始皇的評論一直爭論不休。他的功績是統一天下,結束了諸侯之間沒完沒了的爭戰不斷。統一了文字,統一了度量衡,車同軌,依法治國,這些功績推動了社會的進步。
但秦始皇的依法治國,卻是嚴刑峻法,給老百姓造成的傷害無以言表。沒完沒了的徭役增加了老百姓的苦難,可以說是隻顧自己享樂,不顧百姓死活。光驪山陵墓,動用幾十萬人,修了幾十年。阿房宮一直到秦始皇去世也沒有修建完成。還有北方的長城,通遍全國的直道,幾乎把大秦男丁全部征召,老百姓怎能不反抗。最終激起民變,反秦浪潮一浪高過一浪。
喜歡話說史記請大家收藏:()話說史記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