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示意宮女端上清淡的粥糜:“從今日起,陛下需戒辛辣、油膩,多食豆類、果蔬。在下曾在長沙見百姓以各色豆類製醬,發現其能增強體力,延緩身體發膚之衰老。”
柴榮挑眉:“先生所言,可是《神農本草經》所載?”
張仲景微笑:“此乃在下遊曆時,從胡僧、五溪蠻夷等處學得的養生之道。。。”
與此同時,王樸扶著廊柱咳嗽,蒼白的臉上泛起不正常的潮紅。
本已病入膏肓的他,卻在張仲景的“溫陽利水法”救治下,竟奇跡般好轉。
“樞密使且慢走,”張仲景從偏殿出來,見其欲往樞密院,“今日該服‘腎氣丸’了。”
王樸苦笑道:“先生救我一命,卻讓我日日喝這甜膩苦澀之湯藥,比小時讀《周禮》還要難熬。”
張仲景捋須一笑,取來藥盞,“《黃帝內經》雲‘腎為先天之本’,先生屢出奇策,耗損太過,需從根本調理。”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他示意王樸坐下,“樞密使尚需休養,且說說,今日卻為何進宮?”
王樸望著窗外的太醫院訓誡碑,壓低聲音:“吾聽到消息,契丹雖退,陛下卻執意親征幽州。先生可知,朝中已有‘陛下被妖人蠱惑’的流言?”
張仲景將藥盞推至王樸麵前:“所謂‘妖人’,可是指某用烈酒洗瘡,亦或是有人欲攪亂局勢、渾水摸魚?”
“某自然信先生,”王樸飲下湯藥,眉頭微蹙,“但滿朝文武隻知‘醫者不得離經叛道’,卻不知先生之法源自《傷寒論》‘火劑湯’之意。”
張仲景目光灼灼:“王先生可知,當年在下為治建安大疫,曾打破‘傷寒不汗下’的舊規,活人無數。醫者變通,與謀士奇謀,本是一理。”
王樸擊掌稱善:“先生此言,正合我心!昔年我獻《平邊策》,亦被譏為‘紙上談兵’,幸得陛下力排眾議。”
樞密使頓了頓,目光轉向皇宮方向,“如今陛下龍體未愈,卻有謠言不日北伐,先生可有良策?”
張仲景取出一幅《黃帝明堂經》圖卷,指著“足三裡”穴位:“已用艾灸之法強其脾胃,再以‘小建中湯’固其根本。暗處宵小之些許流言本不足為懼,但真正能讓陛下靜心養氣的話,仍需樞密使以國策動之。”
王樸沉吟片刻:“某懂了,不日將上書重提‘先南後北’之策,以糧草未備為由,暫緩北伐,消弭流言。”
張仲景點頭:“善。治國如治水,需疏堵結合。陛下若問起醫術,可引《淮南子》‘良醫者,常治無病之病,故無病’為喻。”
辭彆張仲景後,回到樞密院的王樸處理積壓公務時,發現朝堂猛將生異——趙匡胤在禁軍威望日增,李重進因那夜不屑張仲景治病之法,已生猜忌之心。
不由心下想到,必須提醒總領太醫院的張仲景注意君臣平衡,做好應對彈劾之備。。。
三日後,張仲景在太醫院推行“滅疫十二則”,要求所有醫官洗手、燙具、隔離疫病患者。
太醫院正使聯合數位老臣上奏:“張仲景以胡法亂中醫,懇請陛下治其罪!”說完,卻看到上座的帝王病情有明顯好轉。
柴榮將奏折擲於地上:“荒謬,此嫉賢妒能之所為。今且饒爾等這次,若再阻撓先生治病,朕便讓你們嘗嘗鉛丹的滋味!”
他轉向張仲景,語氣緩和,“先生勿怪,這些老臣素來信奉古法。”
張仲景長揖:“醫者不拘古法,正如陛下不拘舊製。當年在下為治傷寒,亦曾融合武者腕推擒拿之術,創推拿之法,方得《傷寒論》之真意。”
是夜,王樸在燈下修改奏疏,案頭擺著張仲景所贈的艾草香囊。
窗外明月如鉤,他忽然想起張仲景午後所言:“醫國與醫人,皆需‘望聞問切’。”
遂提筆在疏中補寫:“陛下需仿漢光武‘柔道取天下’,先固根本,再圖四夷。”
奮筆疾書之後,王樸推開屋門,見張仲景在月下研磨藥粉,上前問道:“先生可知,您的醫道可能使陛下痊愈?”
張仲景抬頭,眼中映著星空:“某隻知,‘上以療君親之疾,下以救貧賤之厄,中以保身長全,以養其生’。醫者救人不分貴賤、不分古今,惟全力耳。陛下若能多活幾載,中原百姓便可少受幾年戰亂之苦。”
喜歡選英雄改變曆史?等等,我先逝逝請大家收藏:()選英雄改變曆史?等等,我先逝逝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