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語
《大吳會典?榷場》卷四十一載:"凡宗室設榷場者,須呈三法司會簽,配衛所防私,榷稅銀兩分解戶部、八分充衛所廩餉。"謝淵將泛黃的《廬山衛所圖》鋪在青漆案上,十七處朱砂點與十二座衛所圖標恰成環形,像道鐵箍緊緊扣住輿圖中央的"廬山隱田"四字。他的驗印錐在"星子鎮榷場"標記上頓了頓,錐尖映著燭火,在圖上投下小小的陰影,恍若茶農們被壓榨的生存空間。
聞道長安似弈棋,百年世事不勝悲,漢家陵闕動秋風。
永熙七年春分,廬州府衙的春雨滲過窗紙,謝淵的驗印錐在輿圖上劃出十七個紅點——那是寧王生前所設榷場。"周立,"他的筆尖停在"星子鎮榷場","把衛所盤查記錄與榷場稅單對照,"錐尖輕點衛所圖標,"看茶農運茶出入,是否都要蓋雙重火漆印。"
手指撫過圖上的衛所防線,謝淵想起太學典籍裡的《衛所屯田考》:"衛所環布,實則為宗室圈地張目。"三年前在魏王舊莊發現的環形布防圖,此刻正與眼前輿圖重疊,連衛所間距都分毫不差。"周立,"他忽然開口,驗印錐在十七處榷場間劃出弧線,"把宣德年間的《禹貢圖說》取來,比對隱田邊界與榷場的方位。"
案頭油燈突然爆響,燈芯濺出的火星落在圖上,將"軍屯"二字映得通紅。謝淵看著圖上的環形布防,忽然想起江西抗稅茶農的血書——那些用指血畫的隱田邊界,竟與眼前的榷衛鐵環完全重合。原來寧王早在十年前,就借著《皇明祖訓》中"宗室可設衛所防邊"的條款,將榷場與衛所結成鐵環,把廬山隱田變成了自家私庫。
河工送來了新撈出的黃冊殘頁,浸滿淤泥的紙頁上,朱批"寧王府隱田三千頃"的"三"字已漫漶不清,但"千頃"二字仍清晰可辨。謝淵用驗印錐輕輕刮去泥漬,殘頁邊緣的火漆痕讓他瞳孔驟縮——那是宗人府玉牒專用的廬山枯葉混鐵砂火漆,與襄王棺槨、宗人府焚檔處的痕跡如出一轍。
"大人,這黃冊殘頁的形製,"周立捧著《魚鱗圖冊》比對,"像是洪武年間的官冊。"
謝淵的驗印錐在輿圖上劃出深痕,將黃冊殘頁與衛所圖重疊:隱田邊界與榷衛鐵環嚴絲合縫,連衛所箭樓的朝向,都對著隱田中心的茶田。他忽然想起《榷場稅則》裡的夾注:"八分充衛"的稅銀,最終都進了寧王私軍的腰包,而兩分"入官"的稅銀,不過是給朝廷的遮羞布。
窗外的春雨淅淅瀝瀝,打在窗紙上沙沙作響。謝淵望著圖上的環形布防,仿佛看見無數茶農被困在鐵環中,被榷場稅逼得賣兒鬻女,被衛所兵打得遍體鱗傷。而寧王的私軍,正用茶農的血汗錢打造兵器,圖謀著九王奪嫡的大棋。
驗印錐在"寧王府隱田"四字上敲出清響,謝淵忽然輕笑——鐵環雖堅,卻困不住天下悠悠之口;黃冊雖殘,卻記著宗室累累罪行。他知道,自己手中的驗印錐,終將像把鑰匙,打開這鐵環,讓廬山隱田重見天日,讓茶農們的冤屈得以伸張。
周立捧著尺許高的稅單,指尖被火漆印染成暗紅:"大人,每個榷場的茶稅,"展開泛黃的賬冊,"都是按"軍屯"名義征收,"又遞上衛所牒文,"但衛所記錄裡,"指腹劃過"軍馬草料"的批注,"運出的卻是茶餅。"
謝淵的驗印錐在輿圖上圈出環形:"十七榷場、十二衛所,"錐尖在中心標上"廬山隱田","像不像個鐵環?"忽然想起三年前在魏王舊莊,看見的正是這樣的環形布防,"寧王用榷場收稅,借衛所運兵,"錐尖重重敲在"軍屯"二字上,"茶農們出不去、活不了,隱田就成了他的私庫。"
窗外傳來衙役通報:"大人,河工在廬水河底,撈出半片黃冊!"
謝淵起身時,驗印錐帶起的輿圖角邊,恰好露出三年前抗稅茶農血書的隱田邊界——與眼前的榷衛鐵環完全重合。他忽然明白,寧王的陰謀,早在多年前就已布下,而那些被河水浸泡的黃冊殘頁,正是解開鐵環的鑰匙。
河工捧來的黃冊浸滿淤泥,謝淵用驗印錐輕輕刮去泥漬,露出半行朱批:"寧王府隱田三千頃..."他的呼吸陡然一滯,這數字,比官方記載的寧王封地多出十倍。"取《魚鱗圖冊》來,"他的聲音帶著顫抖,"比對隱田位置。"
當黃冊殘頁與魚鱗圖冊重疊,謝淵的驗印錐在輿圖上劃出深痕:隱田邊界,竟與榷場衛所形成的鐵環嚴絲合縫。更令他心驚的是,殘頁邊緣的火漆痕,與宗人府焚檔、襄王棺槨的火漆如出一轍——這根本不是普通黃冊,是寧王私擴隱田的鐵證。
"禦史大人好興致,"鎮刑司僉事王承業的聲音從門外傳來,蟒紋補服沾著泥點,"不在都察院享清福,倒在這河溝裡撿破爛?"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謝淵頭也不抬,驗印錐在殘頁"隱田"二字上畫圈:"僉事可知,"殘頁上的泥漬滴在輿圖鐵環中心,"這半片黃冊,"忽然抬頭,"能讓寧王餘黨,"錐尖指向對方袖中火漆印,"統統下獄?"
王承業的手按在革帶上,銅扣發出輕響:"禦史僅憑半片爛紙,"他的視線掃過黃冊殘頁,"就想扳倒寧王舊部?"
"爛紙?"謝淵輕笑,展開衛所牒文,"星子鎮衛所去年運出茶餅三萬擔,"又指向榷場稅單,"榷場卻隻記八千擔,"忽然提高聲音,"剩下的兩萬二千擔茶餅,"錐尖戳向王承業胸口,"是不是進了寧王私軍的糧庫?"
未時三刻,廬州府大堂,謝淵麵對鎮刑司與詔獄署的聯合施壓,將黃冊殘頁、榷場稅單、衛所牒文擺成鐵環形狀。詔獄署掌印太監周應秋的拂塵掃過黃冊,泥漬沾在拂尾:"禦史用河底爛泥,"他的聲音尖利,"也想構陷宗室?"
謝淵將驗印錐立在鐵環中心:"公公可知,"錐影在黃冊殘頁上投下陰影,"這十七榷場,"指向稅單上的火漆印,"每道火漆,"又指向衛所牒文,"每道關卡,"忽然冷笑,"都是茶農的催命符?"
周應秋的朝珠撞出脆響:"禦史血口噴人!"
謝淵展開《皇明祖訓》:"祖訓載,"他的聲音在大堂回蕩,"宗室不得私設榷場。"又指向黃冊殘頁,"寧王府隱田三千頃,"錐尖劃過榷場鐵環,"借軍屯之名,行圈地之實,"忽然逼近,"公公敢說,"指腹按在殘頁火漆痕上,"對此一無所知?"
大堂內一片死寂。謝淵看見王承業的手在袖中發抖,周應秋的拂塵垂落,知道自己已觸到了他們的痛處。他忽然想起在江西,抗稅茶農被榷場稅逼得賣兒鬻女,那些孩子的哭聲,此刻仿佛就在大堂回蕩。
"大人,"周立匆匆呈上密報,"又發現五片黃冊殘頁!"
謝淵接過殘頁,拚合處露出"隱田稅銀充私軍"的字樣。他忽然輕笑,這鐵環,終於要被打破了。
子時的廬州府衙,謝淵對著拚合的黃冊殘頁沉思。窗外的雨打在輿圖上,將榷場衛所的鐵環衝刷得愈發清晰。周立捧著新到的衛所布防圖,聲音發顫:"大人,這鐵環,"他的手指劃過輿圖,"連錦衣衛都查不進來。"
謝淵的驗印錐在黃冊"隱田"二字上敲出清響:"所以寧王敢私擴三千頃隱田,"他的視線掃過衛所標記,"用榷場收稅養私軍,"忽然冷笑,"可惜,"指腹撫過黃冊殘頁,"他沒想到,"又指向窗外,"河水會衝毀他的黃冊,"驗印錐在鐵環中心劃出缺口,"百姓會記住他的罪行。"
周立看著謝淵,發現他的肩背比輿圖上的衛所城牆更挺。雨夜中,謝淵的驗印錐在黃冊上刻下"民"字,墨汁混著雨水,滲入紙紋。他忽然明白,大人刻的不是字,是茶農們的生路,是天下的公道。
"備馬,"謝淵披上獬豸補服,"去星子鎮榷場。"驗印錐在掌心發燙,"我要看看,"望向窗外的雨夜,"這鐵環,"又握緊驗印錐,"到底有多堅固。"
周立看著謝淵的背影,發現他的衣襟上,還沾著河底撈出黃冊時的淤泥。那些淤泥,此刻在燭光下,竟像極了茶農們耕耘的土地,厚重而堅實。
片尾
晨霧中的星子鎮榷場,謝淵的馬蹄踏過青石板。榷場的火漆封印在晨露中泛著冷光,卻擋不住他手中的黃冊殘頁。鎮刑司的緹騎圍上來時,他舉起驗印錐,指向榷場門楣:"打開封印,"他的聲音堅定,"讓天下人看看,"又展開黃冊,"寧王餘黨,"驗印錐劃過鐵環,"到底在鎖什麼!"
緹騎們麵麵相覷,不敢上前。謝淵知道,他們不是怕他,是怕黃冊上的真相,怕天下百姓的眼睛。他忽然輕笑,驗印錐在榷場火漆上劃出痕跡,就像在寧王的鐵環上,劃出一道光。
霧散了,陽光照在榷場的火漆封印上,謝淵看見,火漆裂開的縫隙裡,長出了一株小草。那株草,從石縫裡鑽出來,迎著陽光,輕輕搖曳。就像那些被壓迫的茶農,隻要有一絲希望,就會頑強地生長。
他忽然明白,寧王的鐵環再堅固,也鎖不住百姓求生的意誌,鎖不住禦史查案的決心。手中的驗印錐,終將像這株小草,在堅硬的火漆上,開出正義的花。
喜歡玄楨記請大家收藏:()玄楨記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