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衛、宣府衛守將送“忠勇保邊”匾到京師,掛在謝淵府前。百姓們自發來觀匾,有人喊:“謝太保,您是大吳的救星!”謝淵站在府前,對著百姓躬身:“此乃君臣同心、官民同心之故,非臣一人之功!”
李東陽率內閣編完《邊糧防範錄》,內容包括:邊軍糧餉申請流程、戶部調糧製度、玄夜衛勘驗職責、奸佞扣糧案例石遷、蘇峻等)。蕭桓命頒行六部九邊,令百官“每日誦讀,勿忘奸佞之禍”。
李東陽對謝淵道:“這部錄子,能保邊糧十年無虞——謝太保,你勘案的細節,我們都寫進去了,讓後世官知道,忠良如何護糧。”謝淵點頭:“李閣老,這是為了大吳的江山,值得。”
禮部尚書王瑾正二品)率官員去昌平陵寢祭告,奏明“石遷伏誅,邊糧送邊,邊地安穩”。祭文裡寫道:“奸佞已除,忠良得用,陵寢無虞,邊地無警,大吳江山永固。”
守陵衛總兵官孫山正四品)率兵卒跪拜陵前:“先帝放心,臣定守住陵寢,不讓奸佞再擾祖宗!”
刑部尚書馬昂正二品)修訂《大吳食貨律》,新增“扣糧通敵罪”:“凡官扣軍糧、私分糧餉者,斬;偽造糧餉文書、阻糧運者,斬;包庇扣糧者,貶或流。”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刑部侍郎劉景正三品)道:“馬尚書,這部律能震懾百官,再沒人敢扣糧了!”馬昂點頭:“律法嚴明,才能保百姓與邊軍無餓殍。”
工部尚書張毅正二品)派侍郎周瑞正三品)去大同衛、宣府衛,修繕邊軍堡寨,築箭樓、挖壕溝,還送了百門火器。邊軍卒們幫著築堡,周瑞道:“弟兄們,這堡寨能擋瓦剌,你們守邊更安全!”
兵卒們笑著回應:“謝謝周侍郎!俺們定守住堡寨!”
京師百姓自發在正陽門內擺宴,慶祝邊地安穩、奸佞伏誅。街上掛滿了紅燈籠,孩子們提著燈籠跑,商販們吆喝著賣貨,老人們坐在門口曬太陽,臉上滿是笑容。
有個老嫗拉著謝淵的手:“謝太保,去年瓦剌圍京,今年奸佞扣糧,都是您幫咱們渡難關——您是大吳的福氣啊!”謝淵笑著回應:“老人家,是陛下英明,百官同心,百姓支持,才有今日的安穩。”
謝淵遞《邊防務奏疏》:“大同衛、宣府衛需增兵五千,火器百門;邊軍堡寨需每月核驗一次;邊將每季度入京奏報,防隱瞞軍情。”
蕭桓準奏:“謝太保,邊防務全交給你,朕信你!”謝淵躬身:“臣定不負陛下信任!”
都督同知嶽謙從二品)訓練京營兵,每日練刀、練火器,還教兵卒“邊地戰法”。他對兵卒們說:“若瓦剌來攻,你們要像邊軍一樣,死守京師!”
京營兵卒齊聲喊:“死守京師!”聲音震得營寨的旗幟都在動。
玄夜衛北司指揮使秦飛捕獲一名瓦剌探子,審訊後得知,瓦剌左賢王“聞大吳邊地穩固,不敢再攻”。秦飛把供詞奏報蕭桓,蕭桓欣慰道:“秦指揮使,玄夜衛有功,賞銀千兩!”
戶部尚書劉煥調糧五萬石,送往江南、山東——那裡秋收遇澇,百姓缺糧。劉煥道:“邊軍要糧,百姓也要糧,戶部需兼顧。”
戶部侍郎陳忠道:“劉尚書,咱們按‘先急後緩’調糧,江南、山東的糧已在路上了!”
宣府衛守將李默從三品)遞捷報:“瓦剌遊騎十餘人窺伺邊地,被兵卒斬殺,無一人逃脫。”蕭桓看了捷報,笑著對謝淵道:“邊軍士氣高,都是你送糧的功勞!”
蕭桓下旨褒獎謝淵、秦飛、陳安、李默等:“謝淵加‘太傅’銜正一品),賞黃金百兩;秦飛升玄夜衛副指揮使從一品),賞銀五千兩;陳安、李默各升一級,賞銀三千兩。”
謝淵推辭:“陛下,臣已受太保銜,不敢再受太傅——請陛下把賞賜給邊軍兵卒吧!”蕭桓點頭:“好!賞邊軍兵卒每人銀五兩,糧一石!”
九月初一,邊軍收到賞賜,兵卒們拿著銀子,眼裡滿是感激。周虎把銀子寄回家,給娘寫信道:“娘,俺受賞了,您彆擔心,俺在大同衛很好,謝太保和陛下都疼俺們!”
秦飛把石遷案的罪證密信、偽造詔旨、供詞)封存於詔獄署東庫,貼上“永世不得擅動”的封條。他對張啟道:“這些罪證是警示,讓後世官知道,通敵扣糧的下場!”
李東陽率內閣議邊地策:“大同衛、宣府衛設‘邊糧轉運司’從四品),專司糧運;邊將任期三年,不得連任,防專權;邊軍與京營每半年換防一次,強兵卒戰力。”
蕭桓準議:“就按內閣說的辦,讓邊地永遠安穩!”
謝淵再巡大同衛。他坐在兵卒的營房裡,和兵卒們一起喝粥、聊天。兵卒們說:“謝太保,您不像大官,像俺們的兄長!”謝淵笑著說:“咱們都是大吳人,都是為了守好這片土地。”
瓦剌左賢王遣使入京求和,願“年年朝貢,永不犯邊”。蕭桓召謝淵、李東陽議:“瓦剌求和,可允嗎?”
謝淵道:“陛下,可允,但需派玄夜衛去漠北監督,防他們反悔;朝貢需按大吳禮製,不可辱國。”李東陽點頭:“謝太保所言極是,求和能保邊地十年安穩。”
蕭桓準允:“派秦飛去漠北,按謝太保說的辦!”
秦飛率玄夜衛出使漠北,見了瓦剌左賢王,宣讀大吳的條件:“每年朝貢良馬百匹、羊皮千張;瓦剌不得在漠南屯兵;若犯邊,大吳必伐。”瓦剌左賢王連忙答應:“秦指揮使放心,俺們絕不犯邊!”秦飛在漠北待了五日,確認瓦剌撤兵後,才回京複命。
戶部尚書劉煥籌備朝貢糧:“瓦剌遣使來京,需備糧餉招待,但不可浪費——按‘使者例’,每日糧三石,銀十兩。”
戶部侍郎陳忠道:“劉尚書,糧已備好,就等使者來了!”
禮部尚書王瑾製定朝貢禮:“瓦剌使者需在正陽門跪拜,入太和殿需三跪九叩,朝貢物品需由禮部核驗,再呈帝前。”禮部侍郎林文正三品)道:“王尚書,禮儀已練熟,不會出岔子!”
瓦剌使者入京,按禮製朝貢。京師百姓站在街邊看,有人喊:“和平了!再也不用怕瓦剌了!”孩子們追著使者的隊伍跑,手裡拿著鮮花。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蕭桓率百官祭天,告“漠北求和,邊地安穩,奸佞已除,百姓安樂”。祭文裡寫道:“賴天地護佑,忠良用命,奸佞伏誅,和平降臨,大吳江山永固,百姓永享太平。”
謝淵、李東陽等百官跪拜天壇前,聲音齊整:“願大吳永固,百姓安樂!”
大同衛、宣府衛把秋收的糧食送京五千石,陳安、李默遞奏報:“邊地豐收,願送糧入京,助京師百姓過冬。”
蕭桓看著糧車,笑著對謝淵道:“邊地豐收,是你護糧的功勞啊!”謝淵躬身:“陛下,是邊軍與百姓勤勞,才有豐收。”
李東陽率內閣總結德佑十五年事:“三月除張端構陷之奸,五月平趙霖襲陵之冤,六月布九門之防,七月斬石遷扣糧之佞,九月收瓦剌求和之好——全年無大災,無大患,大吳入鼎盛之期。”
蕭桓看著總結,欣慰道:“這都是百官同心、百姓支持的結果——明年,咱們還要讓大吳更安穩!”
謝淵遞致仕表:“臣年近半百,身體漸衰,願致仕歸鄉,讓年輕官接力護大吳。”蕭桓不許:“謝太保,大吳還需要你,你若致仕,誰護邊地、勘奸佞?朕不準!”
謝淵含淚躬身:“臣遵旨!臣定繼續護大吳!”
謝淵站在德勝門城樓上,看著雪花落在箭樓上,心裡滿是安穩。秦飛走來,手裡捧著熱粥:“謝太保,喝碗粥暖暖身子。”謝淵接過粥,望著遠處的漠北方向:“秦指揮使,今年冬天,邊軍不會凍餓了,京師也不會慌了。”秦飛點頭:“是啊,都是您的功勞——大吳的江山,會永遠安穩。”
雪花飄落在兩人的甲胄上,像給忠良的勳章,在寒冬裡,溫暖了大吳的每一寸土地。
片尾
德佑十五年十月廿,蕭桓下旨:
追贈邊軍凍餓戰死的兵卒為“忠邊校尉”,家屬由戶部按月發放撫恤金,入祀“忠邊祠”;
玄夜衛“京師防務巡查司”與“邊地密探千戶所”合並,由秦飛兼領,專司京師與邊地防務核驗;
戶部設“邊糧儲備倉”於通州、宣府衛,各囤糧五萬石,防邊軍缺糧;
禮部將“瓦剌朝貢”納入《大吳禮典》,規定朝貢年限與禮儀,永為定製;
內閣將德佑十五年事編為《中興錄》,頒行全國,令百姓知“忠良護邦、奸佞伏誅”之理。
謝淵仍每日忙於邊地防務與京師監察,蕭桓常召他入宮議事,兩人對坐禦書房,從邊糧調度聊到朝貢禮儀,君臣信任愈發深厚。李東陽在《內閣記事》中寫道:“德佑十五年,奸佞四出,忠良四勘,終得太平——非謝太保之剛正、秦指揮使之細察、李尚書之整肅、劉尚書之調糧,難成也。帝王之明,在辨忠奸;社稷之安,在固根本邊地、糧餉、吏治)——三者皆固,天下方寧。”
京師百姓在正陽門內立“中興碑”,刻謝淵、秦飛、陳安、李默等忠良之名,碑文中寫道:“德佑十五年,奸佞亂政,忠良勘案,邊地安穩,瓦剌求和,此乃大吳中興之始。”每到初一、十五,百姓們提著祭品來祭拜,香火嫋嫋中,德勝門的箭樓愈發堅固,大同衛的邊堡愈發安穩,像在守護著大吳的江山,也守護著這片土地的永恒和平。
卷尾
《大吳史?謝淵傳》載:“德佑十五年,淵四勘奸佞:三月拒張端之構陷,五月平趙霖之襲陵,六月防蘇峻之阻防,七月斬石遷之扣糧。帝讚曰:‘淵之忠,勝嶽峰;淵之智,勝陳烈——非此臣,大吳難中興。’”
《玄夜衛檔?中興錄》補:“石遷案後,帝命玄夜衛將‘張端、趙霖、蘇峻、石遷’四奸案合編為《四奸警示錄》,頒行六部九邊,令‘百官以四奸為戒,以淵、謙、飛為範’;又命兵部、戶部、刑部合訂《邊地安穩三製》防務製、糧餉製、律法製),推行九邊,大吳邊地遂入百年安穩之期。德佑十六年春,瓦剌再遣使朝貢,邊軍豐收,京師安定,時人謂‘謝公在,奸佞息,邊塵靜,天下寧’。”
德佑年間多奸佞,謝公四勘定邦寧。三月除讒清廟廊,五月平冤護先塋。六月九門排堅防,七月糧餉送邊庭。九月瓦剌求和好,十月江山入太平。如今漠北無兵革,猶念當年忠烈情。
喜歡玄楨記請大家收藏:()玄楨記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