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老漢點頭:“都是陛下和謝太保的功勞!咱們得好好守城門,彆辜負他們。”鄉勇們練箭時更賣力了,箭聲“嗖嗖”,都往靶心射——他們知道,隻有練好了本事,才能守住家,對得起朝廷的糧餉。
工部尚書張毅正二品)派侍郎周瑞正三品)去通州糧倉,修繕漏雨的糧倉,加裝防潮的木板,還砌了圍牆,派工部的人駐守。周瑞對通州糧倉的新糧吏說:“以後糧倉要按‘雙核驗製’來,每筆糧的進出都要記清楚,若再出問題,定嚴懲不貸!”
新糧吏躬身:“周侍郎放心,下官定遵規辦事,絕不讓王慶的事再發生!”周瑞點頭:“好好乾,糧倉是國之根本,不能出半點差錯。”
李嵩派吏部侍郎張文正三品)去全國各州府,考核糧吏。張文按《大吳吏律》,查糧吏的糧冊、驗糧記錄,凡有貪腐、包庇者,一律罷免;清廉能乾者,優先升階。
“糧吏雖小,卻關係國計民生,”張文對各州府官員說,“陛下重視糧餉,你們若敢包庇,就是抗旨!”官員們齊聲應諾——王慶的下場,已給他們敲響了警鐘。
謝淵巡九門營寨,每到一門,都要問兵卒的口糧好不好、甲胄暖不暖。在安定門,嶽謙從二品都督同知)對他說:“糧餉補來後,兵卒士氣高多了,昨夜巡查時,還有兵卒主動加練火器。”
謝淵點頭:“這就好。咱們守九門,不僅要防瓦剌,還要防奸吏——隻有讓兵卒們無後顧之憂,他們才能安心守禦。”嶽謙道:“謝太保說得對!有您在,九門定能安穩。”
瓦剌遊騎又來京郊窺伺,見德勝門的兵卒們吃得飽、練得勤,還多了玄夜衛的哨騎巡邏,嚇得沒敢靠近,掉頭逃回漠北。秦飛把這事奏報蕭桓,蕭桓笑著說:“兵卒強,防務固,瓦剌自然不敢來犯——這都是謝太保和眾臣的功勞!”
蕭桓下旨,賞德勝門兵卒每人銀二兩、糧一石;周老漢賞綢緞五匹、銀五十兩;秦飛查案有功,賞銀千兩;陳忠核冊得力,升為戶部尚書正二品);劉煥戴罪立功,暫代戶部左侍郎,待日後再議升貶。
兵卒們接到賞賜,都跪在地上喊:“謝陛下!”周老漢捧著賞賜,對後生們說:“咱們要記住陛下的恩,好好守城門,不讓瓦剌來害百姓!”
張記糧商因買私扣的軍糧,被秦飛判罰銀千兩,糧鋪查封半年。張老板跪在德勝門前,哭著求謝淵饒命:“謝太保,臣再也不敢了!求您讓朕開鋪吧!”
謝淵冷聲道:“你買軍糧,就是害兵卒;兵卒餓肚子,就守不住城門;城門守不住,京師就遭難——你這點罰,算輕的!若再敢犯,定斬不饒!”張老板不敢再求,隻能認罰。
李東陽率內閣編《軍糧餉防扣規》,詳細記載糧餉的調度、核驗、存儲之法,規定“糧吏需經吏部、戶部、玄夜衛三方考核方可上任;糧倉需每日清點,每月上報;扣糧一尺者,杖責三十;扣糧一石者,斬”。
蕭桓命將《糧餉規》頒行全國,令“百官傳閱,糧吏熟記,若有違反,嚴懲不貸”。謝淵道:“這部規,能保軍糧十年無虞——讓兵卒們再也不用吃摻沙的乾餅。”
禮部尚書王瑾正二品)率官員去昌平陵寢祭告,奏明“德勝門糧案已破,奸吏伏誅,兵卒得糧,京師安穩”。祭文裡寫道:“帝幸德勝,察卒疾苦,勘奸補糧,定規安邦。先帝在天,可慰可安,大吳江山,永固永強。”
守陵衛總兵官孫山正四品)率守陵衛跪拜陵前:“先帝放心,臣定守住陵寢,不讓奸吏再擾祖宗,不讓瓦剌再犯京師!”
京師百姓聽說德勝門糧案破了,兵卒們吃上了白麵餅,自發在正陽門內擺宴慶祝。街上掛滿紅燈籠,孩子們提著燈籠跑,商販們吆喝著賣糖葫蘆、賣風車,老人們坐在門口曬太陽,聊起蕭桓幸德勝門的事,都笑著說:“陛下心疼兵卒,是大吳的福氣!”
謝淵趁糧餉充足,加強九門兵卒的訓練——每日練刀、練弓、練火器,還教兵卒“守城陣法”:“瓦剌若攻門,你們就用‘箭雨阻敵’‘滾木砸敵’,絕不讓他們靠近城門一步!”
在德勝門,周老漢教鄉勇練箭,箭術好的後生,還能得到謝淵的賞賜——一把新弓或一壺箭。周虎的箭術進步最快,謝淵笑著說:“小虎,好好練,日後定能當守將!”周虎用力點頭:“謝太保放心,俺定好好練!”
陳忠升為戶部尚書後,第一件事就是整肅戶部賬目,查出三個州府糧吏私扣糧餉,立刻奏請蕭桓處置——斬私扣者,貶包庇者,戶部賬目遂清。
“謝太保,”陳忠對謝淵道,“以後九門的糧餉,我親自盯著,每月親自去糧倉核驗,絕不讓奸吏再鑽空子。”謝淵點頭:“有陳尚書在,我放心——咱們同心協力,定能保糧餉無虞。”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秦飛在京郊增設玄夜衛哨探,每十裡設一個哨卡,每日巡查,防瓦剌遊騎窺伺,也防舊黨餘孽作亂。暗探張青玄夜衛小旗,從七品)在通州哨卡抓獲一名瓦剌探子,審訊後得知,瓦剌左賢王“聞大吳兵卒吃飽練強,不敢再犯京師”。
秦飛把供詞奏報蕭桓,蕭桓欣慰道:“玄夜衛得力,京師才能安穩。秦指揮使,賞銀千兩!”秦飛躬身:“謝陛下!這是臣的本分。”
宣府衛副總兵李默從三品)遞捷報:“瓦剌殘部數十人襲邊,被邊軍斬殺,無一人逃脫;漠北瓦剌左賢王已率部退回深處,年內再無襲邊之意。”
蕭桓把捷報遞給謝淵:“邊地安穩,京師安穩,都是你和眾臣的功勞啊!”謝淵躬身:“陛下,這是君臣同心、官民同心的結果——隻要咱們守住糧餉,練強兵卒,大吳的江山就永遠安穩。”
蕭桓再幸德勝門,見兵卒們練得熱火朝天,糧囤滿實,心裡滿是欣慰。他走到周老漢身邊,看老漢教後生練箭,笑著說:“老丈,你的徒弟們箭術越來越好了!”周老漢躬身:“陛下,都是您賞的糧好,兵卒們有勁兒練了!”
蕭桓拿起一把弓,試著拉了拉,對兵卒們說:“你們好好守,朕永遠和你們在一起!”兵卒們齊聲喊:“死守京師!不負陛下!”聲音震得城樓都在微微顫動。
京郊秋糧豐收,戶部收購秋糧十萬石,一部分存入通州、順義糧倉,一部分運去邊地,補充軍儲。陳忠奏報蕭桓:“陛下,今年秋糧豐收,軍糧充足,九邊和京師的兵卒,明年都能吃飽飯了!”
蕭桓笑著說:“好!陳尚書,你要管好糧倉,彆讓糧受潮、彆讓鼠咬,確保軍糧萬無一失。”陳忠躬身:“臣遵旨!”
工部尚書張毅派周瑞趕製守城器械,送火器百門、滾木千根、箭萬支到九門。周瑞對謝淵道:“謝太保,這些火器都驗過了,威力比之前的大;滾木也用的是硬木,能砸壞瓦剌的騎兵。”
謝淵看著新火器,點頭道:“有這些器械,再加上兵卒們的本事,德勝門固若金湯。”周瑞道:“工部還會繼續造,確保九門的器械充足。”
李嵩考核全國官員,擢升一批清廉能乾的吏員,其中就有通州糧倉的新糧吏——他在任一月,糧冊清晰,驗糧嚴格,被升為通州糧儲司主事從六品)。
“好好乾,”李嵩對新主事說,“陛下重視糧吏,你若能一直清廉,日後還能升階。”新主事躬身:“李尚書放心,下官定遵《糧餉規》辦事,絕不讓王慶的事重演!”
謝淵撰寫《德勝門守城錄》,詳細記載德勝門的防務、糧餉管理、兵卒訓練之法,奏請蕭桓頒行九邊。錄中寫道:“守城者,先守糧;守糧者,先防奸。糧足則兵強,兵強則城固,城固則國安。”
蕭桓命內閣將《守城錄》抄送六部九邊,令“邊將研習,仿德勝門之法,固邊地防務”。
京師百姓自發做了塊“君明臣忠”匾,送到皇宮前,感謝蕭桓勘奸補糧、重視兵卒。蕭桓命人把匾掛在太和殿偏殿,對群臣道:“這匾不是給朕的,是給你們的——是你們同心協力,才讓京師安穩,百姓安樂。”
瓦剌左賢王遣使入京求和,遞上“永不襲邊”盟約,願“年年朝貢良馬百匹、羊皮千張,求大吳賜糧五千石”。蕭桓召謝淵、李東陽議:“瓦剌求和,可允嗎?”
謝淵道:“陛下,可允,但需讓使者見德勝門的防務,讓他們知道京師兵強糧足,再不敢來犯;朝貢需按禮製,糧可賜,但不可多,防其得寸進尺。”李東陽點頭:“謝太保所言極是,求和能保邊地安穩,讓兵卒們安心過冬。”
蕭桓準允:“派秦飛去接待使者,讓他們看看德勝門的兵卒和糧倉,再議盟約。”
秦飛帶瓦剌使者到德勝門,見兵卒們練刀、練火器,糧囤滿實,周老漢率鄉勇練箭,箭箭中靶。使者私下對秦飛道:“大吳兵卒這麼強,糧這麼足,俺們再也不敢襲邊了!”
秦飛冷聲道:“若你們再敢來,德勝門的兵卒定讓你們有來無回!”使者連忙點頭:“不敢!不敢!”
蕭桓在太和殿接見瓦剌使者,簽訂盟約:“瓦剌永不再襲大吳邊地,每年朝貢良馬百匹、羊皮千張;大吳每年賜瓦剌糧五千石,於宣府衛交接。”
使者走後,蕭桓對謝淵道:“有德勝門的防務在,有充足的糧餉在,瓦剌才真心求和——這都是你的功勞啊!”謝淵躬身:“陛下,是臣的本分,也是百官和百姓的功勞。”
謝淵部署九門冬防:“德勝門、安定門加派兵卒,每日巡查;火器局日夜趕製火藥,確保火器能用;糧倉加派玄夜衛哨,防鼠患、防火災。”嶽謙在安定門築了涼棚,給兵卒們納涼。
蕭桓下旨,給九門兵卒每人賜冬衣一件、炭火二十斤。謝淵親自把冬衣送到德勝門,兵卒們穿上新棉衣,圍著火塘取暖,心裡暖暖的。周虎對謝淵道:“謝太保,有陛下和您在,俺們冬天再也不冷了!”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謝淵笑著說:“好好守城門,就是對陛下最好的回報。”
蕭桓率內閣、六部總結德佑十五年事,李東陽道:“今年夏,帝幸德勝門,勘糧案、補糧餉、定新規,兵卒強、防務固,瓦剌求和——此乃年度第一大功!”
蕭桓點頭:“謝太保勘奸護糧,陳忠整肅戶部,秦飛查案緝佞,周老漢教勇練兵,都是忠良!朕要下旨,表彰他們,讓全國百姓都知道,忠義之人,朝廷定不會虧待!”
吏部組織百官述職,謝淵因“總領九門、護糧強兵”獲“一等功”;陳忠因“整肅糧餉、補糧慰卒”獲“二等功”;秦飛因“查案緝奸、防敵窺伺”獲“二等功”;周老漢因“教勇練兵、忠義可嘉”獲“三等功”。
李嵩道:“今年的功過評定,以‘護糧、強兵、安邊’為要,就是要讓百官知道,國之根本在民生,民生之根本在糧餉。”
秦飛將王慶李彬案的罪證交易文書、私扣的銀子、糧袋)封存於詔獄署東庫,貼上“永世警示”封條。他對張啟玄夜衛文勘房主事,從三品)道:“這些罪證要好好存著,讓後世糧吏知道,扣糧害卒的下場!”
德勝門的兵卒們仍在守城,周老漢帶著後生們在城樓上貼春聯,寫著“甲霜映忠魂,乾餅動君心”。京郊百姓提著餃子、酒來慰問,與兵卒們一起過年,城樓上的笑聲、祝福聲,飄在京師的上空,溫暖了整個寒冬。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
德佑十五年夏,朕幸德勝門,察九門防務,見兵卒守禦之艱、忠良報國之誠,又勘得糧吏王慶私扣軍糧、主事李彬包庇之奸,遂誅佞補糧,以安軍心。今為固社稷根本、慰忠義之心、明吏治綱紀,特頒此詔,著各部院遵行:
一、通州衛兵卒三人,因缺糧餓病殞身,其誌可憫,其忠可嘉。朕特追贈三人為“大吳忠卒”,敕禮部備禮,入祀京師“忠勇祠”;其家屬撫恤金,著戶部按“邊軍陣亡家屬例”,每月支米五石、銀十兩,直至親屬身故,不得延誤推諉。
二、京師九門糧餉,乃防務之基、兵卒之命。著戶部增設“京師糧儲司”,秩從四品,專司九門糧餉調度、存儲、核驗之責,凡糧餉收支、軍糧分發,皆需登記造冊,每月朔日向朕奏報;該司由戶部尚書陳忠兼領,擇清正乾練之吏輔之,防奸吏鑽營。
三、玄夜衛“糧餉巡查哨”,乃防扣糧、察奸弊之要職。著將該哨改為常設,隸玄夜衛北司管轄,每州府設哨長一人,秩從六品,專司地方糧倉巡查、糧餉核驗,凡遇糧冊不符、糧質摻假者,即時拘拿勘問,結果直奏朕前,不得隱瞞。
四、德勝門為京師咽喉,忠良薈萃之地。著工部撥銀萬兩,修繕德勝門城樓,補葺箭樓、加固城垣;另於城樓東側增設“忠勇閣”,供奉太保兼兵部尚書謝淵、德勝門鄉勇教頭周老漢及九門忠良之畫像,每歲春秋二祭,由兵部遣官致奠,以彰其功。
五、“帝幸德勝門”一事,乃朕察民心、正吏治之始,需載典傳後。著禮部將此事納入《大吳祀典》,自明年始,每歲夏祭,朕親率百官至德勝門,祭拜忠勇、宣讀訓辭,令天下知忠義之重、吏治之嚴。
六、社稷安穩,需六部協同,謀長遠之策。著吏部明年起,持續考核全國糧吏,以“清廉、乾練、無扣糧弊案”為要,擢升忠良之吏,罷免貪腐之徒,考核結果抄送戶部、玄夜衛,以備核查;著戶部明年秋收時,收購秋糧十萬石,補充京師及邊地軍儲,確保糧餉無虞;著工部明年趕造火器二百門,修繕九門城防工事,加固箭樓、添設滾木,限明年夏前完工;著兵部明年再編練兵卒五千人,擴編九門守禦,由謝淵統籌,確保訓練精熟,能戰能守;著刑部明年修訂《糧餉律》,加重私扣軍糧、包庇奸吏之罪,凡扣糧一石以上者,斬;包庇者,貶謫瓊州,終身不得回京;著禮部明年將“帝幸德勝門”之事詳記入《大吳禮典》,載朕察弊、忠良護國、兵卒守禦之績,傳示後世。
朕惟願君臣同心、官民一體,以此次德勝門整飭為始,清吏治、固防務、安民心,使大吳江山永固、百姓安樂。各部院若有陽奉陰違、敷衍塞責者,玄夜衛可即時拘拿,下詔獄署勘問。欽此!
德佑十五年夏
片尾
謝淵、陳忠、秦飛仍忙於九門防務與糧餉管理,蕭桓常召三人入宮議事,從糧餉調度聊到邊地盟約,君臣信任愈發深厚。李東陽在《內閣記事》中寫道:“德佑十五年夏帝幸德勝門,非獨察防務、慰兵卒,實乃察民心、正吏治也。甲霜之微,見將軍之忠;乾餅之粗,見兵卒之苦;君心之動,見社稷之安——三者合一,天下方寧。”
京師百姓在正陽門內立“德勝安瀾碑”,刻蕭桓、謝淵、周老漢等之名,碑文中寫道:“德佑之夏,帝幸德勝,甲霜映日,乾餅含沙。勘奸補糧,定規強兵,瓦剌求和,百姓安樂。此乃大吳中興之兆,忠良共濟之果。”每到初一、十五,總有百姓提著祭品來祭拜,香火嫋嫋中,德勝門的城樓愈發堅固,京師的糧倉愈發充盈,像在守護著大吳的江山,也守護著這片土地永恒的安穩與太平。
卷尾
《大吳史?謝淵傳》載:“德佑十五年夏,帝幸德勝門,見淵甲霜、卒食乾餅,始知糧吏扣糧。淵奏請勘案,誅慶貶彬,補糧慰卒。帝讚曰:‘淵之忠,見甲霜;淵之智,見勘奸——非此臣,兵卒受苦,京師難安。’”
《玄夜衛檔?君鑒錄》補:“帝幸德勝門後,命將‘王慶李彬案’與‘魏庸宋固案’‘石遷案’並編為《六奸警示錄》,頒行天下,誡‘糧乃兵本,兵乃城本,城乃國本,奸吏害糧,即害國本’;又命兵部將德勝門防務與糧餉管理之法推行九邊,大同衛、宣府衛皆仿之,邊地遂入百年安穩之期。德佑十六年夏,京師糧倉充盈,兵卒精練,瓦剌再無窺伺,時人謂‘德勝一門安,大吳萬裡寧’。”
喜歡玄楨記請大家收藏:()玄楨記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