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桓扶起他:“謝太保,這是你應得的!若沒有你,京師恐已陷,百姓恐已遭屠戮。你若不受,朕心難安!”
夏季的天壇,香火繚繞。蕭桓率百官祭天,告“石遷通敵勸降之罪已誅,舊黨餘孽已清,邊地安穩,京師無虞”。祭文裡寫道:“賴天地護佑,忠良用命,奸佞伏誅,社稷安靖。朕願與百官百姓,共守大吳江山,永拒外敵,永保太平。”
謝淵、李東陽、李嵩等百官跪拜天壇前,聲音齊整:“願大吳永固,百姓安樂!”
祭天結束後,蕭桓對謝淵道:“謝太保,明年夏祭,朕要親率百官來天壇,告祭先帝,讓先帝知道,大吳的忠良,從未辜負祖宗。”
大同衛守將陳安此前被石遷誣陷下獄)回到邊地,立刻整頓防務,補發糧餉。兵卒們見陳安複職,糧餉也到了,士氣大振,每日加緊練兵。陳安對兵卒們說:“陛下拒降守國,咱們定要守住大同衛,不讓瓦剌來犯,對得起陛下的信任!”
李默從宣府衛調兵五千,支援大同衛,兩衛協同防務,瓦剌遊騎見邊軍防備森嚴,再也不敢靠近。
張毅正二品工部尚書)派周瑞正三品工部侍郎)趕造火器,送火器百門、滾木千根、箭萬支到九門。周瑞對謝淵道:“謝太保,這些火器都驗過了,威力比之前的大;滾木也用的是硬木,能砸壞瓦剌的騎兵。”
謝淵看著新火器,點頭道:“有這些器械,再加上兵卒們的本事,京師固若金湯。”
周瑞道:“工部還會繼續造,確保九門的器械充足;火器庫也加派了京營兵卒守護,防奸佞破壞。”
周顯從一品玄夜衛指揮使)完善玄夜衛製度:“玄夜衛探案,需雙人記錄,證據需三人核驗,防止偽造;暗探若與奸佞勾結,斬立決!”
秦飛道:“周指揮使,這樣能防止玄夜衛內部出問題,石遷的事再也不會發生了。”
周顯點頭:“玄夜衛是陛下的耳目,必須乾淨可靠,才能查奸佞,護京師。”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京師國子監的學子們寫文章歌頌蕭桓“拒降守國、除奸安邊”,還把文章刻在石碑上,立在國子監門前。國子祭酒從四品)對學子們說:“陛下英明,忠臣得力,咱們才能有今日的安穩——你們日後為官,也要像謝太保、鄭禦史那樣,忠君愛國,清正廉潔,絕不向外敵低頭。”
學子們齊聲喊:“忠君愛國,拒敵守土!”
夏去秋來,京郊秋糧豐收,戶部收購秋糧十萬石,一部分補充京師糧倉,一部分運去邊地。陳忠奏報蕭桓:“陛下,今年秋糧豐收,軍糧充足,九邊和京師的兵卒,明年都能吃飽飯了!”
蕭桓笑著說:“好!陳尚書,你要管好糧倉,彆讓糧受潮、彆讓鼠咬,確保軍糧萬無一失。”
陳忠躬身:“臣遵旨!”
謝淵巡邊時,見大同衛的糧囤堆得齊城樓高,兵卒們捧著新糧,臉上滿是笑意,心裡鬆了口氣——邊軍足食,才能安心守邊,京師才能安穩。
謝淵命邊軍加強演練,大同衛、宣府衛定期舉行聯合軍演,練“騎兵突襲”“火器防禦”等戰法。陳安對兵卒們說:“瓦剌雖退,卻仍在漠北窺伺,咱們要練強本事,就算他們再來,也能把他們打回去!”
兵卒們練得熱火朝天,箭聲“嗖嗖”,火器聲“轟轟”,在邊地的秋日裡,透著幾分威嚴。謝淵看著演練的兵卒,對陳安道:“明年春,咱們再從京營調五千兵來邊地,加強防務。”
李嵩組織全國官員考核,將“是否拒敵守土”“是否清正廉潔”作為重要標準,優者升階,劣者罷黜。張文正三品吏部侍郎)道:“李尚書,這次考核後,官場更清明了,再也沒人敢像石遷那樣通敵勸降了。”
李嵩點頭:“是啊,隻有吏治清明,官員忠勇,才能讓百姓安樂,江山穩固。”
鄭恒因考核優良,再升禦史台禦史中丞正五品),他握著新的官印,想起去年夏彈劾石遷時的忐忑,如今卻多了幾分堅定——禦史的筆,不僅能彈劾奸佞,更能為國家立心。
謝淵撰寫《大吳守國錄》,詳細記載拒降勸降、除石遷之謀的過程、京師與邊地防務的要點,奏請蕭桓頒行九邊。錄中寫道:“守國之道,在拒敵、在除奸、在安民。拒敵則社稷無外患,除奸則朝堂無內憂,安民則天下無動蕩。”
蕭桓命內閣將《守國錄》抄送六部九邊,令“邊將研習,仿京師之法,固邊地防務”。
京師百姓在正陽門內擺宴慶祝,街上掛滿紅燈籠,孩子們提著燈籠跑,商販們吆喝著賣貨,老人們坐在門口曬太陽,聊起石遷伏誅、陛下拒降的事,都笑著說:“陛下英明,謝太保忠良,咱們才能過安穩日子!”
周老漢帶著鄉勇們來赴宴,捧著新釀的米酒,敬謝淵:“謝太保,去年夏若不是您,咱們京師怕是已陷了!這杯酒,俺們敬您!”
謝淵接過酒,笑著說:“這不是我一人之功,是陛下英明,是百姓們的支持——咱們同心協力,才能守住京師,守住家!”
秋末,瓦剌太師也先見大吳拒降守國,京師防務加固,邊軍強盛,自知再難進攻,遂遣使入京求和,遞上“永不襲邊”盟約,願“年年朝貢良馬百匹、羊皮千張,求大吳賜糧五千石”。
蕭桓召謝淵、李東陽議:“也先求和,可允嗎?”
謝淵道:“陛下,可允,但需讓使者見京師的防務和民心,讓他們知道,大吳兵強糧足,再不敢來犯;朝貢需按禮製,糧可賜,但不可多,防其得寸進尺。”
李東陽點頭:“謝太保所言極是,求和能保邊地安穩,讓兵卒們安心過冬。”
蕭桓準允:“派秦飛去接待使者,讓他們看看京師的兵卒和糧倉,再議盟約。”
秦飛帶瓦剌使者到德勝門,見兵卒們練得熱火朝天,火器精良,糧囤滿實;又到大同衛,見邊軍演練陣法,堡寨堅固,使者私下對秦飛道:“大吳兵卒這麼強,京師這麼穩固,俺們再也不敢襲邊了!”
秦飛冷聲道:“若你們再敢來,德勝門的兵卒定讓你們有來無回!”
使者到京師後,見街道繁華,百姓安樂,更是敬畏——他們知道,大吳已不是石遷通敵時的樣子,再犯隻會自取滅亡。
蕭桓在太和殿接見瓦剌使者,簽訂盟約:“瓦剌永不再襲大吳邊地,每年朝貢良馬百匹、羊皮千張;大吳每年賜瓦剌糧五千石,於宣府衛交接。”
使者走後,蕭桓對謝淵道:“有德勝門的防務在,有邊軍的強兵在,也先才真心求和——這都是你的功勞啊!”
謝淵躬身:“陛下,是臣的本分,也是百官和百姓的功勞。”
冬季將至,謝淵部署邊地冬防:“大同衛、宣府衛加派兵卒,每日巡查;糧倉加派玄夜衛哨,防鼠患、防火災;火器局日夜趕製火藥,確保火器能用。”
陳安在大同衛築了暖棚,給兵卒們取暖;李默在宣府衛教兵卒們做“暖靴”用麥殼填靴,保暖),兵卒們再也不用怕冬天凍腳了。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蕭桓下旨,給邊軍卒每人賜冬衣一件、炭火二十斤。謝淵親自把冬衣送到大同衛,兵卒們穿上新棉衣,圍著火塘取暖,心裡暖暖的。
除夕前夕,蕭桓賜謝淵、秦飛、鄭恒等忠良年禮——謝淵獲賜黃金百兩、綢緞二十匹;秦飛獲賜玄夜衛特製令牌可直入禦書房);鄭恒獲賜“持正不阿”墨寶。
謝淵捧著年禮,對蕭桓道:“陛下,臣何德何能,獲此重賞?”
蕭桓笑著說:“謝太保,去年夏你護京師、拒勸降,今年又護邊地、安民心,這是你應得的!朕希望明年,大吳能更安穩,百姓能更安樂。”
歲末,蕭桓率內閣、六部總結德佑十五年事,李東陽道:“今年夏,帝拒也先勸降,誅石遷奸黨,安邊地、固京師,瓦剌求和——此乃年度第一大功!”
蕭桓點頭:“謝太保拒降護國,秦飛查案緝佞,鄭恒彈劾奸佞,陳忠補糧慰卒,都是忠良!朕要下旨,表彰他們,讓全國百姓都知道,忠義之人,朝廷定不會虧待!”
百官跪拜:“陛下聖明!”
吏部組織百官述職,謝淵因“拒降護國、固京師防”獲“一等功”;秦飛因“查案緝奸、防敵窺伺”獲“二等功”;鄭恒因“彈劾奸佞、彰顯正義”獲“二等功”;陳忠因“整糧餉、補軍儲”獲“二等功”。
李嵩道:“今年的功過評定,以‘拒敵、除奸、安民’為要,就是要讓百官知道,國之根本在民心,民心之根本在忠勇。”
秦飛將石遷案的罪證通敵密信、私刻禦璽印模、勸降書)封存於詔獄署東庫,貼上“永世警示”封條。他對張啟道:“這些罪證要好好存著,讓後世官員知道,通敵勸降、媚敵獻城的下場!”
張啟點頭:“秦指揮使放心,下官會派人看守,絕不讓人擅動。日後若有人再敢言降,就拿這些罪證給他們看!”
京師迎來新春。大同衛、宣府衛的兵卒們仍在守邊,陳安、李默帶著兵卒們貼春聯,寫著“拒降安邊地,守土護家國”。京郊百姓提著餃子、酒來慰問京師的兵卒,與他們一起過年,城樓上的笑聲、祝福聲,飄在大吳的土地上,溫暖了整個寒冬。
片尾
謝淵、鄭恒、秦飛仍忙於邊地防務與京師監察,蕭桓常召三人入宮議事,從防務調度聊到邊地盟約,君臣信任愈發深厚。李東陽在《內閣記事》中寫道:“德佑十五年夏之拒降守國,非謝太保之忠、秦指揮使之剛、鄭禦史之勇、陳尚書之謹,難成也。君明則臣忠,臣忠則敵懼,敵懼則國安——此乃大吳中興之理,傳之後世,當永記之。”
京師百姓在正陽門內立“拒降安邦碑”,刻蕭桓、謝淵、鄭恒等之名,碑文中寫道:“德佑之夏,敵書勸降,佞臣媚敵,忠良拒之。帝焚書明誌,臣瀝血護京,邊地安,百姓樂,此乃大吳之幸,社稷之福。”每到初一、十五,總有百姓提著祭品來祭拜,香火嫋嫋中,邊地的堡寨愈發堅固,京師的民心愈發凝聚,像在守護著大吳的江山,也守護著這片土地永恒的安穩與太平。
卷尾
《大吳史?謝淵傳》載:“德佑十五年夏,也先勸降,遷通敵謀獻城,淵察其奸,遣飛偵緝,獲罪證,帝誅遷。帝讚曰:‘淵拒降護國,臨危不亂,非此臣,京師難安,大吳難存。’”
《玄夜衛檔?忠良錄》補:“拒降守國案後,帝命玄夜衛將‘石遷通敵勸降案’與‘魏庸、柳成案’並編為《九奸警示錄》,頒行天下,誡‘奸佞之禍,或借敵勢,或借勸降,需時時警惕’;又命兵部將《守國錄》推行九邊,大同衛、宣府衛皆仿之,邊地遂入百年安穩之期。德佑十六年夏,邊軍強盛,瓦剌再無窺伺,時人謂‘謝公拒降,敵不敢犯;君民同心,天下太平’。”
喜歡玄楨記請大家收藏:()玄楨記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