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蕭桓不再說話,隻是默默地扶起卒子,幫他拍掉身上的雪。他知道,再問下去,隻會更心痛。他轉身對謝淵道:“謝太保,今日過後,朕要徹底清查軍資,凡私藏者,無論官階,一律嚴懲!”
謝淵躬身:“臣遵旨!”
蕭桓重新上車,心裡卻再也平靜不下來。他知道,德勝門的城樓上,還有更多這樣的卒子,在寒風中堅守著——他們是大吳的脊梁,卻也是最受苦的人。
德勝門的城樓終於出現在眼前。蕭桓下車,踩著積雪,一步步往城樓上走。寒風卷著雪粒,刮在他的臉上,生疼,可他卻毫不在意——比起卒子們承受的苦難,這根本算不了什麼。
剛登上城樓,蕭桓就看到了讓他終生難忘的一幕:數百名卒子靠在城垛上,有的在搓手取暖,有的在啃乾硬的麥餅,有的則靠在牆邊,閉著眼睛休息,卻仍緊緊握著手裡的長刀。他們的甲胄上結著冰,有的甲胄縫隙裡還沾著血,雙手無一例外,都凍得紅腫,有的甚至裂著深口子,滲出血珠,凍在刀柄上,與刀柄融為一體。
蕭桓走到王勇身邊,王勇正靠在城垛上,雙手握著長刀,指節泛白。蕭桓輕聲問:“兄弟,你叫什麼名字?”
王勇連忙睜開眼睛,見是蕭桓,連忙想站起來,卻因凍僵的腿差點摔倒。蕭桓扶住他:“不用多禮,坐著就好。”他看著王勇的雙手,眼淚終於忍不住掉了下來——王勇的雙手裂著數道深口子,最深的一道幾乎把手指分成兩半,滲出來的血珠凍成了冰碴,刀柄上沾著血冰混合物,可他仍死死攥著,仿佛那不是刀,而是救命的稻草。
“疼嗎?”蕭桓聲音沙啞。
王勇搖搖頭,勉強擠出一個笑容:“回陛下,不疼……習慣了。隻要能守住京師,不讓胡騎進來,臣這點疼不算啥。”
蕭桓看著他,心裡像被刀割一樣。他知道,王勇說的是假話——那麼深的傷口,怎麼會不疼?隻是為了京師,為了百姓,他在硬撐。蕭桓解開自己身上的紫貂袍,這是元興帝對應永樂帝)當年賜給他的,用整張紫貂皮製成,暖和異常。他將紫貂袍披在王勇身上,聲音哽咽:“兄弟,委屈你了……朕這個皇帝,沒當好,讓你受這麼多苦。這件袍子,你先穿著,暖和點。”
王勇愣住了,眼淚瞬間掉了下來。他想推辭,卻被蕭桓按住:“拿著!這是朕的心意,也是朕對所有卒子的愧疚。”
周圍的卒子們看著這一幕,有的默默流淚,有的甚至跪了下來:“陛下!”
蕭桓扶起他們,聲音朗朗:“兄弟們,你們是大吳的英雄!是你們守住了京師,守住了朕的子民!朕向你們保證,今日過後,凡私藏暖具、苛待卒子的官宦,朕一律嚴懲!你們的苦,朕都看在眼裡,記在心裡,絕不會再讓你們受凍挨餓!”
卒子們齊聲呐喊:“陛下聖明!願為陛下死戰!”聲音震得城樓上的積雪簌簌落下,也震得蕭桓的心久久不能平靜。他知道,這一刻,他與卒子們的心,緊緊連在了一起。
蕭桓的話音剛落,秦飛就帶著玄夜衛卒趕來,手裡拿著一份清單:“陛下,臣查到了!工部去年冬撥發的暖具,狐裘兩百件、棉甲五百套、手爐八百個,其中狐裘一百五十件、手爐三百個被李嵩、張文、劉煥等官宦私藏,有的贈給親友,有的留作自用!臣已派人去他們府中查抄,不日便可將暖具追回!”
蕭桓看著清單,氣得臉色鐵青:“好個李嵩!好個張文!朕讓他們管理朝政,他們卻私藏軍資,苛待卒子!傳旨,將李嵩、張文、劉煥等人押入詔獄,徹查他們私藏暖具、貪贓枉法的罪行!凡參與私藏的官宦,一律嚴懲,絕不姑息!”
謝淵躬身:“陛下,臣建議設‘軍資督查司’從四品),隸禦史台,專司軍資調度與核驗,防止再出現私藏軍資的情況。同時,命陳侍郎即刻將追回的暖具分發下去,優先給德勝門的卒子們使用。”
蕭桓點頭:“準!就按謝太保說的辦!陳忠,你現在就去辦,若再拖延,朕唯你是問!”
陳忠連忙領命:“臣遵旨!臣即刻去辦!”他心裡鬆了一口氣——幸好陛下沒有追究他的責任,不然他也難逃懲罰。
蕭桓看著城樓上的卒子們,心裡滿是欣慰。他知道,隻要能將暖具分發下去,卒子們就能少受點苦;隻要能嚴懲那些佞臣,就能給卒子們一個交代,給百姓一個交代。他走到城樓邊,望著遠處的京師,心裡暗下決心:朕一定要做一個好皇帝,讓子民安居樂業,讓大吳長治久安。
當日午後,陳忠就將追回的暖具全部運到了德勝門。狐裘、棉甲、手爐堆在城樓上,像一座小山。卒子們排著隊,領取屬於自己的暖具。王勇穿上蕭桓賜的紫貂袍,又領到一件棉甲和一個手爐,心裡暖烘烘的。他捧著暖爐,對身邊的卒子們說:“陛下心裡有咱們,咱們更要好好守城,絕不能辜負陛下的心意!”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其他卒子們也紛紛點頭。有的卒子穿上棉甲,活動了一下凍僵的身體,臉上露出了久違的笑容;有的卒子捧著暖爐,暖著手,眼淚卻掉了下來——他們終於不用再受凍了。
百姓們聽說陛下親自勞軍,還追回了暖具,紛紛趕來德勝門。周老漢德勝門鄉勇教頭)帶著鄉勇們,扛著糧食和熱水,送到城樓上:“兄弟們,你們守城辛苦,這點糧食和熱水,你們拿著,暖暖身子!”
卒子們接過糧食和熱水,感動得說不出話。有的卒子甚至哽咽著說:“謝謝鄉親們!有陛下和鄉親們的支持,我們一定能守住京師!”
蕭桓看著這一幕,心裡滿是欣慰。他知道,軍民同心,其利斷金。隻要軍民團結在一起,就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沒有打不贏的仗。
當日傍晚,蕭桓回到宮中,立刻下旨:追贈在德勝門保衛戰中戰死的卒子為“忠勇校尉”,家屬由戶部按月發放撫恤金,入祀“忠勇祠”;對凍傷的卒子,由太醫院派醫官診治,所需藥材由工部負責供應;設“軍資督查司”,由從四品禦史統領,定期核查軍資調度情況,防止私藏;命工部加快製造軍用暖具,確保明年冬天之前,所有京營卒都能穿上棉甲,用上暖爐。
數日後,李嵩、張文、劉煥等人的罪行被徹底查清。李嵩私藏狐裘三十件、手爐一百個,還貪汙軍餉白銀五萬兩;張文私藏狐裘二十件、手爐五十個,參與構陷忠良;劉煥私藏狐裘十件、手爐三十個,私扣邊軍糧餉。蕭桓下旨,將三人斬於西市,首級傳九門示眾,抄沒其家產,充作軍資。其他參與私藏的官宦,有的被貶謫,有的被充軍,吏治為之一清。
謝淵則牽頭改革軍資製度:“軍資督查司”正式設立,由禦史台直接管轄,每季度核查各軍鎮的軍資儲備與使用情況,確保軍資專款專用;工部設立“軍器軍資局”正五品),專門負責軍用暖具、甲胄、兵器的製造與供應,規定每年冬前必須將暖具發放到卒子手中;戶部設立“軍餉專項庫”,確保軍餉及時足額發放,防止私扣。
這些製度的改革,不僅緩解了當前的軍資危機,還為大吳後續的邊防穩定奠定了基礎。數年後,德勝門的卒子們再也不用受凍挨餓,京營的戰鬥力也大幅提升,瓦剌再也不敢輕易南犯。
蕭桓後來多次登上德勝門,每次都會去看看當年王勇等卒子守過的城垛,摸摸城牆上的磚縫。他會對身邊的大臣們說:“朕永遠忘不了,當年那些卒子凍裂雙手仍握刀的模樣。是他們,讓朕明白了什麼是責任,什麼是民心。一個國家,隻有軍民同心,才能長治久安。”
德勝門的百姓們為了紀念蕭桓勞軍、解袍贈卒的事跡,自發在城樓下立了一塊“解袍碑”。碑身取房山青岩,高兩丈,寬一丈,額題“宸衷慰卒”四字,碑陽刻著蕭桓解袍贈卒的始末,碑陰刻著王勇等卒子的名字。每至初一、十五,百姓們都會來碑前祭拜,有的獻上鮮花,有的焚上香火,有的甚至帶著孩子,給他們講當年的故事。
王勇後來因戰功升為正七品校尉,他一直珍藏著蕭桓賜給他的紫貂袍,逢年過節都會拿出來晾曬。他常對家人說:“這不是一件普通的袍子,這是陛下對咱們卒子的心意。咱們要永遠記住,陛下心裡有咱們,咱們也要永遠忠於陛下,忠於大吳。”
京營的卒子們也將蕭桓解袍贈卒的事跡編成了歌謠,傳唱在軍營裡:“德勝門,雪紛紛,陛下解袍贈卒身。裂手握刀守國門,軍民同心保大吳。”這首歌謠,一傳就是數十年,成為大吳軍民同心的象征。
《大吳史?帝紀?德佑帝傳》在記載此事時,評價道:“桓帝在位,雖屢遭邊患,然能親赴前線,慰勞士卒,解袍贈暖,此乃明君之舉。當是時,佞臣藏暖具,卒子凍裂手,帝不以自身安危為念,登城見卒,落淚解袍,此非仁慈不能為,非愛民不能為。自此,軍民同心,京師乃安,大吳中興之基始定。”
《玄夜衛檔?勞軍錄》的末尾,還記載著這樣一件事:瓦剌的使者後來到京師議和,看到德勝門的“解袍碑”,聽了蕭桓解袍贈卒的故事,感慨道:“大吳有如此愛民之君,如此忠勇之卒,何愁不興?我等再不敢犯矣。”
時光荏苒,德勝門的“解袍碑”經曆了風雨的洗禮,卻依然矗立在城樓下。它像一座豐碑,記錄著蕭桓與卒子們的故事,也記錄著大吳軍民同心的歲月。每當後人登上德勝門,看到這塊石碑,都會想起當年那個寒風凜冽的日子,想起那位落淚解袍的帝王,和那些凍裂雙手仍堅守國門的忠勇卒子——他們的故事,將永遠流傳在大吳的土地上,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人,為了家國,為了百姓,挺身而出,堅守到底。
片尾
蕭桓下旨,將“德勝門勞軍解袍”之事納入《大吳祀典》,規定每年冬月對應農曆十一月)初一,帝需率百官至“解袍碑”前祭拜,緬懷當年的忠勇卒子,重申“軍民同心”之理。禮部編撰《勞軍錄》,詳細記載蕭桓勞軍的始末,頒行天下,讓軍民皆知“君愛民,民忠君”的道理。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謝淵晚年致仕後,仍心係邊防,曾多次向朝廷上書,建議加強軍資儲備,改善卒子待遇。蕭桓感念其功,特賜“忠勇柱國”匾額,懸掛於謝府門前。嶽謙、秦飛、陳忠等人,也皆成為大吳的棟梁之臣,為邊防穩定與朝政清明,貢獻了畢生之力。
京師百姓為了紀念蕭桓與謝淵,自發在正陽門內立了一塊“軍民同心碑”,碑上刻著“君解袍,臣儘忠,民效力,國乃興”十二字。每至冬月初一,百姓們都會聚集在碑前,唱著當年的歌謠,緬懷那段軍民同心的歲月。香火嫋嫋中,老人會對孩子說:“當年,陛下為了卒子,連自己的紫貂袍都送出去了;卒子們為了京師,凍裂了手也不放下刀。咱們大吳,就是靠這樣的君臣、這樣的軍民,才一直安穩到今天啊。”
卷尾
《大吳史?列傳第三十二?謝淵傳》載:“德佑德勝門勞軍,淵輔帝登城,斥佞臣,助帝追繳暖具,卒得安。帝嘗謂淵曰:‘非卿,朕難見卒之苦,難肅佞之奸。卿乃朕之左膀右臂,大吳之柱石也。’”
《玄夜衛檔?勞軍錄》補:“勞軍案後,大吳始重軍資管理,設軍資督查司、軍器軍資局,軍卒待遇乃定。德佑以後數十年,京營卒無凍餒之苦,邊軍亦漸強,瓦剌遠遁漠北,京師晏然。時人謂‘解袍一役,安邦百年’,非虛言也。”
德勝門寒雪滿階,卒持長刀指裂皆。帝登城垛見忠勇,淚落沾衣解紫貂。佞吏藏裘終伏法,良臣獻策定軍條。至今碑上留佳話,軍民同心萬古昭。
喜歡玄楨記請大家收藏:()玄楨記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