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他低頭看著血書,聲音軟了幾分,似在對謝勉輕聲許諾:“勉兒,你放心,你沒守住的邊土防務,朕會替你守好;你沒得到的充足糧械,朕會替你補給,讓你的弟兄們,再也不用餓著肚子、拿著劣械去拚命。”
“其三,護百姓!”他的聲音帶著一絲溫情,卻更顯堅定,“你守宣府,是為了護邊地百姓;朕守京師,是為了護天下百姓。瓦剌窺邊,百姓流離,家園被毀,此乃朕之過,乃大吳之恥!朕誓必於明年春,派師北伐,驅胡賊、複邊土,讓邊地百姓能回家耕織,讓天下百姓能安居樂業,再也不受戰亂之苦!朕要讓你用命護的百姓,過上太平日子;朕要讓你用命守的邊土,再也不會被胡騎踐踏!”
他將血書輕輕放在供案上,對著謝勉的靈位深深躬身,行了三叩九拜之禮——這是帝王對忠烈的最高敬意,是他作為帝王,對少年忠魂的承諾。“勉兒,朕的誓言,你聽見了嗎?”他的聲音帶著一絲哽咽,“朕必踐行此誓,不辱你的忠魂,不辱大吳的社稷,不辱天下的百姓!”
起身時,他的眼底已無悲戚,隻剩堅定。太廟的燭火重新穩定,香煙嫋嫋上升,似忠魂在回應,似列祖列宗在認可。他知道,這誓言不僅是說給謝勉聽,更是說給自己聽——從今日起,他要以帝王的擔當,扛起這份責任,讓大吳走向中興。
蕭桓獨自留在太廟西廡,對著謝勉的靈位靜坐片刻。他拿起那把環首刀,輕輕放在靈位旁,像是在托付:“勉兒,朕這就去部署,你的仇,朕替你報;你的願,朕替你圓。”
走出太廟時,晨光已大亮,玄夜衛卒正押著方恒、柳安候在廟外,兩人身著囚服,枷鎖拖地,見到他的袞冕,嚇得渾身發抖,連連磕頭。蕭桓卻未看他們一眼,隻對身旁的內侍道:“傳朕旨意,方恒、柳安,通敵害忠,罪大惡極,即刻斬於太廟外,曝屍三日,讓百姓知奸佞之下場,讓忠烈之魂安!”
內侍躬身應道:“遵旨!”刀光落下的瞬間,蕭桓閉上眼,在心中默念:“勉兒,害你的人,朕斬了。”
隨後,他回到文華殿,獨自擬寫詔書。案上攤著白紙,他提起朱筆,筆尖飽蘸朱砂,卻先寫下“謝勉”二字,似在提醒自己,這份詔書,是為忠烈而擬,是為踐行誓言而擬。
第一道詔,飭令玄夜衛:“即刻徹查劉煥、周瑞餘黨,重點清查戶部、工部,凡涉私扣邊糧、造售劣械者,無論官職,先抓後審,不得延誤!”
第二道詔,飭令戶部:“即日起,邊軍糧餉按月足額調撥,每批糧米需經玄夜衛核驗,若有短缺,戶部尚書、侍郎一並革職下獄!”
第三道詔,飭令工部:“一月內督造優質火銃三千支、城磚十萬塊,送兵部核驗,劣質者,工部尚書、郎中斬首示眾!”
第四道詔,飭令兵部:“籌備北伐事宜,明年春,必驅瓦剌於漠北,複我九邊重鎮!”
朱筆落下,每一道詔都透著決絕。他將詔書疊好,蓋上玉璽,遞給內侍:“即刻頒行,若有臣敢陽奉陰違,以‘抗旨’論罪!”
內侍退下後,蕭桓再次回到太廟,獨自站在謝勉靈前。他拿起絕筆信,貼在心口,輕聲道:“勉兒,朕已部署妥當,奸佞會除,邊防會固,百姓會護,你的‘死守邊土’,朕會替你實現。”
夕陽西下時,他走出太廟,百姓們聽說皇帝為謝勉誓師,還斬了奸佞,自發聚集在廟外,高呼“陛下聖明!謝守備忠勇!”。蕭桓掀開鑾駕簾子,望著百姓們的笑臉,心裡一陣溫熱——這是謝勉用命護的百姓,這是他要守護的天下。他對百姓高聲道:“鄉親們,朕已立誓,必除奸佞、驅胡賊、護百姓,讓大吳太平!”
歡呼聲中,鑾駕緩緩離去,蕭桓靠在鑾駕內,摸出懷裡的絕筆信,嘴角露出一絲堅定的笑意——他知道,踐行誓言的路還長,但他不會退,因為他身後,有謝勉的忠魂,有天下的百姓,有大吳的社稷。
片尾
蕭桓按太廟誓言,命玄夜衛徹查內奸,方恒、柳安曝屍三日後,又抓獲劉煥、周瑞餘黨三十餘人,皆斬於鬨市;戶部按詔足額調撥邊糧,玄夜衛每日督查,邊卒們捧著新到的糧米,對著京師方向叩首,說“謝守備,陛下沒忘咱們”;工部趕造的三千支火銃經兵部核驗,皆為優質,送抵邊軍時,士卒們摸著嶄新的銃身,想起謝勉的壯烈,士氣大振。
次年春,蕭桓命謝淵率十萬大軍北伐,親將謝勉的環首刀、血書複製品交予謝淵,說“帶著勉兒的刀,帶著他的誓,替朕,替他,驅走胡賊”。北伐途中,謝淵每日宣讀謝勉的絕筆信,士卒們聽著少年的忠勇,逢戰必勝,終收複九邊重鎮,瓦剌遠遁漠北。
北伐勝利後,蕭桓在太廟舉行慶功大典,將謝勉的環首刀、血書與神武帝遺劍、元興帝北伐佩刀同祀,題“三忠之鑒”,詔曰“後世子孫,需以謝勉‘死守邊土’為訓,不忘忠勇,不忘百姓”。
每年清明,蕭桓都會獨自前往太廟,對著謝勉的靈位,讀當年的誓言,讀今日的太平——他從未忘記,那個二十一歲的少年,用生命,點燃了大吳中興的火種。
卷尾
《大吳史?帝紀?德佑帝傳》載:“帝獨臨太廟謝勉靈前誓師,立‘除奸、固防、護民’三誓,遂斬奸吏、整邊防、籌北伐。次年春,北伐大捷,複九邊,瓦剌遠遁,大吳中興始。史臣曰:‘桓之誓師,非獨悼一忠烈,實乃以少年之忠激帝王之責,以孤殿之誓聚社稷之力,終成不世之功,不負謝勉之死,不負天下之望。’”
《大吳史?列傳第三十九?謝勉傳》載:“帝獨臨勉靈誓師,後追贈宣府衛副總兵,諡‘忠烈’,環刀、血書永祀太廟,與神武帝遺劍同列。詔曰‘勉之忠,乃大吳軍魂,邊軍需以“死守邊土”為訓’,遂成定製。”
《大吳史?禮製誌?太廟》載:“帝詔太廟西廡為‘忠烈配祀區’,以謝勉為首,立‘忠烈碑’,刻帝太廟誓師之詞,令後世帝王入廟,必先拜碑,以‘不辱忠魂’自勉。”
獨臨太廟誓聲揚,帝為忠魂整綱常。斬奸已絕邊軍恨,固防還安百姓康。血書永伴神堯劍,環刀長護漢家疆。至今漠北風煙淨,猶憶宣府少年郎。
喜歡玄楨記請大家收藏:()玄楨記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