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蒙恬:大將軍出名靠一枝好筆
誰曾想,堂堂一位鎮守邊關的武將,會成為毛筆的祖宗。
這就是典型的跨行業碾壓,讓專業人士沒飯吃。
這樣的事情,在當下已經是屢見不鮮的。
但在當時,那是無人關心的事情。
士農工商,商是最末流的,沒人會引以為傲。
這個人就是蒙恬,秦國最偉大的軍事戰略家。
他也是中國西北大地,最初的設計者和開發者。
他不僅完善了西北的交通,還暢通了九州的官道。
還促進了西北內部的交流,加快了對外的經濟貿易。
同時,他將秦、燕、趙三國的長城連城一體,綿延萬裡。
令匈奴大軍,十年之內,未敢跨過長城一步。
正是如此強悍的一個人,在秦始皇嬴政駕崩後。
卻被趙高和李斯陷害,最終落得個服毒自儘的下場。
他一片丹心向秦月,不肯向佞臣低下高貴的頭顱的故事。
被後人用他改進的毛筆,寫進了不朽的詩史裡。
他用自己的死,向世人宣告,他對大秦王朝的忠貞不二。
正如臧克家說的那樣,有些人活著,他已經死了。
有些人死了,他依然活著。
蒙恬,就是活在人們心目中的英雄。
就連梟雄曹操,也對他推崇備至。
聽到蒙恬的遺言,忍不住流下了崇拜的眼淚。完)
2.白起:這個屠夫有點不太冷靜
一將成名萬骨枯。
長平之戰,成就了白起的威名。
最終,也讓他背負了一生的噩夢。
近三十萬趙軍的冤魂,沒日沒夜的纏著他。
同僚們擠兌和汙蔑他,說他是冷血的屠夫,不講武德。
可在當時的環境裡,他有不殺趙軍的理由麼?
白起沒有,秦襄王也沒有,秦國更加沒有。
三十萬趙軍俘虜,秦國是養不活的。
不給吃喝,俘虜肯定會造反,所以必須殺。
趙國本來就多義士,有事沒事就搞點暗殺行動。
靠一點小恩小惠,是很難收買的。
如果放回去,那就是放虎歸山,遲早出來咬人。
所以這三十萬俘虜,還是要殺。
三十萬趙軍俘虜,是秦軍用二十萬生命換來的。
白起再仁慈,也不可能網開一麵放趙軍回去。
況且,他的部將們還要靠敵人的腦袋來邀功升官發財呢。
斷了兄弟們的財路,散了軍心,這大哥就不好當了。
所以這三十萬的俘虜,必須得死。
可惜,縱然有千萬理由,在道德層麵都是無解的。
因為戰爭本身,就是違背道德,泯滅人性的。
拔劍自刎的一瞬,對白起來說,才是真正的解脫。完)
3.王翦:打仗的目的是混口飯吃
貪財好色,做個俗人。
再度出山伐楚的王翦,對秦始皇五次提出封賞。
高光時刻的王翦,選擇如此擺爛,無非是想安全著落。
攻打楚國,勝利是毫無懸念的。
但王翦要如何才能全身而退,才是最艱難的問題。
王翦一生,共服侍過秦國的四任國君。
但他為人非常的低調,從來不在人前顯擺。
秦昭襄王時期,他用計除掉了範睢的仇人魏齊。
秦始皇時期,他先除成蟜,後又建議賜死呂不韋。
攻打趙國時,他以反間計,除去了強大的對手李牧。
令趙國自毀長城,趙王遷成為甕中之鱉,趙國各地皆為秦地。
攻打楚國,以六十萬大軍壓境,是王翦的套路。
以逸待勞,耗死了項燕的四十萬大軍,是王翦的目的。
王翦圍楚用了整整一年多時間,弄得項燕非常窩囊。
後來項燕實在憋不住了,準備調整部隊進攻。
結果被王翦搶了個空檔,大破項燕大軍,殺項燕於蘄。
王翦以滅五國的光輝戰績,成為秦始皇統一六國的最大功臣。
王翦拿到封賞之後,便和他的兒子王賁辭職不乾了。
後來,秦始皇的大兒子扶蘇,鐘情於王賁的女兒。
王賁遵從王翦的遺訓,沒有同意兩個人的婚事。
最後扶蘇慘死,不能不說王翦有先見之明。完)
4.衛青:奴隸翻身把匈奴當菜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