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章:碧玉初妝牽絲戲拾壹)
parteeven:王府宴上秀耕織茶肆閒話解民憂貳)
書接上回!
此時樂起,非鐘非鼓,而是用陶塤、竹笛之類,吹奏出的悠揚田園曲調。碧玉與兩名侍女立於堂中,隨著樂聲,翩翩起舞。她們的動作,並非尋常舞蹈的柔媚飄逸,而是模擬農事:
春播時彎腰點種的艱辛,夏耘時揮汗如雨的勞苦,秋收時懷抱稻穗的喜悅,冬藏時倉儲滿滿的滿足。繼而樂聲宛然一轉,變得細密急促,碧玉坐到織機前,素手翻飛,投梭織錦,動作嫻熟流暢,仿佛真是日日操勞的織女。其餘侍女則手持彩帛,模擬蠶吐絲、繭成形的過程,舞姿曼妙,寓意深遠。
一舞將終,另有侍女端上熱氣騰騰、金黃酥軟的麥餅,分獻各位賓客。麥香撲鼻,引人垂涎。碧玉盈盈拜倒:“此乃妾身今晨親手所製,雖為粗食,卻飽含天地滋養、農夫汗水,敬請品嘗。”
滿堂賓客,包括那北地王妃柳氏在內,皆被這彆開生麵的表演所震撼。他們吃慣了山珍海味,看膩了輕歌曼舞,何曾見過將農耕勞作化為藝術,又將質樸食物融入宴席的創意?那麥餅入口,外酥內軟,麥香濃鬱,竟比許多精致點心更覺可口。短暫的寂靜後,堂上爆發出由衷的讚歎之聲。
一位須發皆白的老親王拊掌道:“妙哉!此舞此餅,不僅有趣,更深含‘民為邦本,食為政首’之大道!王妃娘娘心係黎庶,寓教於樂,實乃王爺之福,社稷之幸也!”
司徒張華亦撚須點頭:“化俗為雅,返璞歸真。王妃娘娘此舉,頗有上古先王教化之風範。”
柳氏見狀,臉上紅一陣白一陣,再不敢多言。司馬亮看著碧玉,眼中滿是激賞與驕傲。他深知,碧玉此舉,絕非僅僅是為了應對挑釁,更是借此機會,向這些高高在上的皇親國戚,展示農耕之不易,民生之多艱。
經此一事,碧玉在王府地位愈發穩固,賢名遠播。但她並未沉溺於富貴安逸,心中始終惦念著民間疾苦。她常向司馬亮詢問農事、刑獄,每每能提出中肯見解。司馬亮驚喜地發現,這位愛妃不僅才情出眾,於實務亦頗有天賦。
一日,碧玉對司馬亮道:“王爺,妾身久居深院,於市井民情,漸有隔膜。妾想仿效古人‘微服私訪’之意,在城西開設一間小小茶肆,不以營利為目的,但求能親耳聽聽百姓心聲,王爺以為如何?”
司馬亮初聞一愣,王妃開茶肆?聞所未聞。但轉念一想,碧玉出身民間,此法或真能助他了解下情,且她性子執拗,認定之事必會去做,便笑著應允:“愛妃既有此心,本王豈能阻攔?隻是需多派得力人手暗中護衛,確保安全。茶肆盈虧,皆由王府支應,愛妃隻管放手去做。”
於是,不久後,洛陽城西市口,便悄然開張了一家名為“碧玉清韻”的茶肆。茶肆不大,布置得卻十分清雅,牆上掛著碧玉親筆所書的茶詩,桌上擺放著應季野花。茶水分三等,上等乃王府貢茶,價格不菲;中等為尋常市井好茶,價廉物美;下等則是免費提供的粗茶淡湯,專為貧苦腳夫、乞兒解渴。
更奇特的是,茶肆一角設有一木箱,名曰“訴情箱”,旁備些紙筆,茶客可將不便直言的意見、冤情投入箱中。
掌櫃的是慈眉善目的王嬤嬤,她早年是王府的女官,夥計們也個個機靈。而碧玉則時常扮作尋常民婦,罩著麵紗,在茶肆後院“幫工”,實則暗中觀察,傾聽茶客閒談。
這“碧玉清韻”茶肆很快便出了名。不僅因它茶好環境雅,更因它那獨特的“訴情香”。起初,人們還將信將疑,隻偷些雞毛蒜皮的小事。
但漸漸地,有人試著投書反映坊間惡霸欺行霸市,不過數日,那惡霸竟真被官府捉拿;有人訴苦裡正攤派賦稅不公,不久便有吏員下來核查,予以糾正……
消息傳開,百姓方知這茶肆背景不凡,那“訴情箱”竟真能上達天聽。於是,前來喝茶投書者絡繹不絕,茶肆成了洛陽城一個獨特的信息彙聚之所。
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未完待續……)
喜歡眾生芸:王者浴血請大家收藏:()眾生芸:王者浴血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