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仔細觀察甄堯,見其神色不似說謊。
“不過使君放心,我們在禹王城的人已將您和蔡公的家人送往無極縣了。”甄堯抬眼望向王也,坦然說道,“此乃權宜之計,望勿見怪。”
王也微笑回應:“我怎會不信你們,此乃上策。若是我決定,也會如此。”
禹王城被圍,蔡邕等人已脫險,王也猶豫是否出兵相救。
於是,他召集郭嘉、徐庶、張遼等人商議。
“使君,禹王城乃河東郡治所,若擊敗白波軍,河東郡便歸我們。”徐庶道。
“我亦讚同。”郭嘉附和。
張遼麵露憂色:“使君,我軍雖連勝幾場,但士卒訓練不足,且多新降之賊,倉促應戰恐得不償失。”
“我會遵循使君命令,令下即戰!”徐晃淡淡道。
郭淮與趙雲沉默,靜待王也決斷。
王也心中反複權衡。
據甄堯情報,白波軍此次出動六萬餘人,不同於烏合之眾的黑山軍,其中至少兩萬是身經百戰的老兵。
以麾下新兵對抗這些老手,結果可想而知。
然而,若失禹王城,王也的南擴之路將被截斷,局限於太原郡,難以發展。
正當王也沉思時,係統提示音響起。
“選項一,不顧禹王城,獎勵蚊帳一頂,夏夜無憂。
選項二,解救禹王城,獎勵水力機床技術,加速兵器製造。”
望見水力機床,王也心有所動。
若掌握此術,兵器製造速度將大增,一年之內組建軍隊亦非遙不可及的夢想。
王也毅然選擇了第二條路。
但救援成功的前提是擊敗白波軍,絕非簡單出兵即可達成。
如何獲勝,成了棘手的難題。
然而,出兵已是板上釘釘。
王也定下了戰略方向,眾人隨之探討應對之策。
郭嘉提議,兵力不占上風,需靈活機動,伺機而動。
眾人苦無良策,實力差距顯而易見。
最終,決定派遣兩千騎兵、一萬步兵及五千輔兵,合共一萬七千兵馬出征。五千輔兵原為戰俘,負責運輸及攻城器具。
儘管這些輔兵出身黑山軍,但與白波軍素有舊怨,王也對他們並無叛變之憂。
計劃確定後,各司其職,大軍整裝待發。
曆經數役,王也的軍隊戰鬥力日漸增強,加之連連告捷,士氣高漲,這讓王也稍感安慰。
夜深,王也回到後院,見雙胞胎與張寧的屋內燈火明亮。
他徑直走向張寧的房門,輕敲門扉後步入。
張寧已換上潔白長裙,清雅脫俗。
見王也選擇她的房間,心中泛起一絲喜悅。
王也全神貫注於對抗白波軍的策略,無暇顧及其他。
張寧為他斟茶,見他眉頭緊蹙,便以微涼的手指輕輕撫平,柔聲問道:“夫君,有何心事,願否告知於我?”
王也望著張寧,歎了口氣,講述了救援禹王城的計劃。
張寧聽後同樣焦慮,沉思後道:“白波軍的李樂曾是我父親的部將,我去勸降他,應有七八分把握。”
李樂為白波軍將領,麾下萬餘人,未參與禹王城之戰,但若能使其加入,將是一大轉機。
王也初聞甚喜,隨即又搖頭拒絕:“阿寧,此行太過凶險,我不能讓你去。”
他是真心擔憂張寧的安危。
張寧卻笑道:“即便他不從,也不會傷我。”
王也堅決反對:“不可,此事我自有主張。”
張寧固執己見:“我想去,你攔不住。”
王也無奈,自知武力不及,也無法囚禁,隻得妥協:“好吧,但必須有護衛隨行。”
張寧自信無需護衛,王卻堅持:“答應我,我才讓你去。”
張寧隻好答應。
王也言:“趙雲將護你周全。”
次日,王也喚趙雲,詳述情形,並重申張寧之重要。
趙雲受命,誓保張寧無恙。
王也深信趙雲,視其為守護張寧之最佳人選。
趙雲與張寧離去三日後,王也率軍南下,萬人同行,聲勢浩大。
同行者有郭嘉、張遼、徐晃、莫石頭、令狐劍及王家三子,而徐庶與郭淮留守晉陽。
大軍晝夜兼行,逾十日抵禹王城郊外,所幸城池未被白波軍所占。禹王城雄偉,守軍五六千人,糧草充沛,堅守十日無憂。
王也遣斥候探敵,亦被白波軍察覺。為避免兩麵受敵,白波軍撤回攻城之師,列陣以對。然王也並不急於交戰,於對岸紮營,與白波軍隔河相望。
兩岸對峙,局勢迷離。白波軍未渡河攻擊,王也無從主動出擊。王也焦心等待張寧與趙雲勸降李樂之訊。
他遠望白波軍營地,對岸炊煙嫋嫋,軍帳密布,猶如小城池。郭字帥旗下,白波軍將領共進午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