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好木墩後,再用柴刀和鐮刀,一點點地將木墩的頂麵和底麵削平。
雖然無法做到完全水平,但至少能保證放穩當,坐上去不至於搖晃。
石頭、栓子和柱子則負責用砂岩打磨木墩的邊緣和坐麵,去除那些粗糙的毛刺,免得紮傷屁股。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孩子們乾得很起勁,小手磨紅了也不在乎,互相比賽著看誰磨得更光滑。
忙活了大半天,七八個高矮胖瘦各不相同的“純天然”木墩凳便宣告完工。
雖然樣子原始笨拙,但在孩子們眼中,這已經是了不起的傑作了。
接下來是做桌子。
這難度就大多了。
張大山找了四根相對筆直、粗細均勻的樹枝做桌腿。
又挑選了幾塊從老宅那邊“分”過來的、稍微厚實些的舊木板做桌麵)。
他耐心地教兒子們如何在木板和桌腿的連接處,用石片和刀具刻出簡單的凹槽和凸榫。
沒有墨鬥,他就用燒黑的木炭畫線。
沒有鑿子,他就用鐮刀尖一點點地剔挖。
這個過程極其考驗耐心和精準度。
稍有不慎,榫卯就合不攏,或者連接不牢固。
父子幾人圍著這些木料,敲敲打打,比比劃劃,反複嘗試。
石頭腦子活,還想出了用濕泥填充縫隙增加穩固性的“鬼點子”,被張大山笑著否定了。
最終,他們還是采用了最穩妥的辦法——榫卯初步固定後,再用堅韌的青藤條,浸水後在連接處反複捆紮、死死勒緊。
藤條乾透後收縮,會將整個結構箍得異常牢固。
一張晃晃悠悠、桌麵也有些高低不平,但總算能承重、能放東西的簡易方桌,終於在傍晚時分宣告完成。
看著這張凝聚了父子幾人心血的桌子,所有人都長舒了一口氣,臉上洋溢著成功的喜悅。
最有技術含量的,還是製作睡覺用的鋪板。
直接睡在地上或者土炕上,終究太潮濕,對身體不好。
張大山決定用竹子來做。
竹子輕便、結實,而且南方多雨潮濕,竹製家具更耐用。
他指揮兒子們將那些粗壯的青竹搬過來。
先用斧頭小心地將竹子從中間劈開,分成兩半。
這個活需要技巧,用力要勻,否則竹子容易完全裂開。
鐵牛力氣大,但手不夠穩,劈壞了好幾根。
反倒是石頭,看著瘦弱些,但找準了下斧的角度和力道,成功率更高。
劈開的竹片還不能直接用,內壁有很多堅硬的竹節,必須削平。
張大山教他們用鐮刀刀背或者石片,順著竹紋一點點刮削。
這個活最是磨人,枯燥而又容易傷手。
幾個小子沒一會兒就沒了耐心,開始叫苦不迭。
張大山便一邊自己動手示範,一邊給他們講道理。
“想要睡得舒坦,就得下功夫。”
“這竹刺要是削不乾淨,紮到身上可不好受。”
“做事要有耐心,不能半途而廢。”
在他的督促和榜樣作用下,孩子們隻好耐著性子繼續乾。
將處理好的竹片打磨光滑後。
再按照合適的長度,將它們並排鋪好。
下麵用更細的竹竿作為橫梁支撐。
接口處同樣用濕藤條反複捆紮固定。
一塊塊帶著天然弧度的、青黃色的竹鋪板便逐漸成型。
最後,他們還用剩餘的細竹竿和藤條,在牆角搭起了一個幾層高的置物架。
雖然結構簡單,甚至有些歪斜。
但總算能把家裡那些零散的陶罐、工具、衣物都分門彆類地放上去了。
整個棚屋內部,因此顯得利落整潔了不少。
連續幾天的辛勤勞作。
當這些凝聚著全家汗水和智慧的簡易家具,終於全部完成並各就各位時。
這個曾經破敗不堪、如同牲口棚般的棲身之所,終於真正開始散發出“家”的氣息。
晚飯時分。
一家人第一次齊齊整整地圍坐在新做的方桌旁。
雖然坐的是高矮不一的木墩凳。
雖然桌上的飯菜依舊是糙米野菜糊糊。
但每個人的臉上,都洋溢著一種發自內心的、樸素的幸福感。
孩子們興奮地摸摸這,敲敲那,嘰嘰喳喳地說個不停。
王氏看著這一切,眼角眉梢都是溫柔的笑意。
晚上睡覺時。
將幾塊竹鋪板在土炕和旁邊的空地上拚好。
鋪上厚厚的、曬得乾爽的茅草。
躺在上麵,雖然依舊能感覺到竹片的硬朗。
但隔絕了地麵的潮氣和寒氣,感覺溫暖而又安穩。
聽著棚外呼嘯的風聲,感受著身邊家人的體溫和均勻的呼吸。
張大山的心中,充滿了前所未有的踏實和寧靜。
喜歡天工開物,我在古代養妻兒請大家收藏:()天工開物,我在古代養妻兒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