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山跟著周先生讀書的日子,已經過去了十多天。
這孩子果然沒讓張大山失望。
聰慧過人,又肯下苦功。
短短十幾天,不僅將《三字經》背得滾瓜爛熟,還新認識了上百個常用字。
每天從周先生那裡回來,他都會興奮地拉著哥哥姐姐,甚至是不識字的爹娘,顯擺自己新學的知識。
看著兒子眼中閃爍的光芒,聽著他稚嫩卻清晰的讀書聲。
張大山和王氏的心裡,比吃了蜜還甜。
這是他們以前想都不敢想的景象。
然而,喜悅之餘,一個現實的問題也擺在了張大山麵前——束修。
雖然當初周先生答應可以用藥材和勞力抵償。
但張大山是個講信用的人。
既然答應了,就不能含糊。
這些天,他和鐵牛除了幫周先生劈柴挑水外。
隻要得了空閒,就會主動去幫先生修補一下漏雨的屋頂,或者加固一下搖搖欲墜的籬笆牆。
體力活方麵,他自認做得是儘心儘力。
可光靠這個還不夠。
周先生畢竟是個讀書人,平日裡也需要筆墨紙張,偶爾也想喝口好茶,改善一下夥食。
這些都需要錢。
或者,需要能換錢的東西。
張大山手裡那點賣藥材剩下的銀子,每一文都有用處,要留著買糧買鹽,應付家裡的急需,實在不敢輕易動用。
那麼,能拿得出手的,就隻有那些他們辛苦采挖、精心炮製過的藥材了。
這天晚上,等孩子們都睡下後。
張大山點亮了那盞昏暗的油燈。
他來到棚屋角落,看著那些碼放整齊、散發著獨特藥香的“存貨”。
黃芪片色澤金黃,三七塊油潤飽滿,柴胡根乾燥潔淨……
這些都是他們父子三人冒著風險,花費了無數汗水才換來的。
每一根,每一片,都凝聚著這個家對未來的希望。
他從中仔細挑選起來。
他選了幾捆品相最好、切得最規整的上等黃芪片,大約有一斤左右。
又挑了小半斤蒸製過、晾曬得恰到好處的三七塊。
還搭配了一些處理乾淨的柴胡、蒲公英根等常用藥材。
他將這些藥材用乾淨的麻布仔細包好,打成一個包裹。
分量不算特彆多,但樣樣都是精品。
既能體現自己的誠意,也不會顯得過分張揚,引人注目。
“當家的,這些……都要給周先生送去?”
王氏看著丈夫手中的包裹,有些心疼地問道。
這些藥材要是拿去賣,也能換不少錢呢。
“嗯。”
張大山點點頭,眼神卻很堅定。
“咱們欠先生的,得還。”
“先生肯教小山讀書,這是天大的人情。”
“這點藥材,跟小山的前程比起來,算不得什麼。”
“而且,”他頓了頓,補充道,“讓先生知道咱們有好東西,也信守承諾,以後咱們有事求他,或者想跟他打聽點外麵的事,也才好開口。”
他考慮的,不僅僅是支付束修,還有更長遠的打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