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最後一塊刮板被仔細打磨光滑。
當最後一根連接鏈條的鐵銷被檢查確認無誤。
棚屋外的空地上,那堆積如山的、形狀各異的水車部件,終於宣告全部製作完成。
看著這些凝聚了全家人無數汗水和智慧的勞動成果。
張大山的心中,湧起一股難以言喻的激動和自豪。
但這僅僅是完成了第一步。
接下來,更具挑戰性的任務,是將這些零散的部件,運到河邊,並精確地組裝成一個能夠運轉的整體。
這個過程,同樣是對他們體力、智慧和協作能力的巨大考驗。
首先是搬運。
那些用來製作龍骨水槽的長木板,每一塊都沉重無比。
上下兩個用硬木精心製作的大輪軸,更是分量驚人。
還有那成百上千的木質鏈節、刮板、以及鐵匠鋪打製的各種鐵件。
零零總總加起來,數量龐大,搬運起來極其不易。
張大山再次動員了家裡所有的主要勞動力。
他自己、鐵牛、石頭,甚至連十二歲的栓子,都被派上了用場。
他們用肩膀扛,用手抬,用簡易的獨輪車推。
像螞蟻搬家一樣,一趟又一趟地,將這些沉重的部件,從棚屋附近的空地,沿著崎嶇不平的小路,艱難地運往一裡多地外、之前選定好的清河岸邊。
這個過程,耗費了整整兩天的時間。
父子幾人都累得腰酸背痛,氣喘籲籲。
但看著那些部件在河邊預定地點堆積起來,離夢想又近了一步,每個人的心裡都充滿了乾勁。
部件到位,接下來便是最關鍵的組裝環節。
張大山再次拿出他繪製的總裝圖紙。
對著實物,開始給兒子們詳細講解組裝的步驟和要領。
“先搭設支架。”
“這是支撐整個水車的骨架,必須牢固可靠。”
“按照咱們之前量好的尺寸,將這四根主立柱埋入土中,用大石塊夯實。”
“再將橫梁用卯榫結構連接起來,接口處用鐵箍加固。”
他一邊說,一邊親自示範,確保每一個細節都準確無誤。
鐵牛發揮著他力大無窮的優勢,負責挖掘、搬運石頭和夯實地基。
石頭和栓子則在一旁協助父親測量、固定木料。
搭建支架的過程還算順利。
接下來,是安裝上下兩個輪軸。
這需要極高的精度。
輪軸必須保持水平,軸心必須對齊,並且要通過鐵匠打製的軸套和銷釘,與支架緊密而又靈活地連接起來。
張大山幾乎是趴在地上,反複地測量、調整。
又讓鐵牛和石頭一點點地修正木料的接口。
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終於將兩個巨大的輪軸穩穩地安裝到位。
用手輕輕一推,輪軸能夠順暢地轉動,沒有明顯的晃動和阻滯。
然後,是拚接龍骨水槽。
這是水車最長、也是最核心的部分。
需要將那些加工好的長木板,一節一節地拚接起來,形成一個長長的、傾斜的、可以容納刮板和水流的通道。
接口處的密封性至關重要。
張大山還用上了他那混合了苔蘚、麻絲和魚鰾膠的“秘密武器”。
將每一處縫隙都仔細地填充、壓實,確保將來不會漏水。
這個過程同樣耗時耗力,需要極大的耐心和細致。
最繁瑣、也最考驗耐心的,是組裝鏈條和刮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