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百個木質鏈節,需要用鐵匠打製的近千根小鐵銷,一節一節地連接起來,形成一條長長的、可以循環轉動的木鏈。
還要將幾十塊木質刮板,按照固定的間距,用繩索或者鐵件牢牢地固定在鏈條上。
這個工作量極其巨大,而且要求每個連接都牢固可靠。
張大山將這個任務,主要交給了心思比較細密的石頭和栓子。
他自己則在一旁指導和檢查。
孩子們的手指都被粗糙的木料和鐵銷磨破了。
但他們沒有絲毫抱怨,隻是埋著頭,一節一節地連接,一塊一塊地固定。
最後,是安裝驅動裝置。
考慮到目前的技術和材料限製,張大山最終還是選擇了相對簡單可靠的手搖曲柄方式。
他用硬木製作了結實的搖把和連杆,將其與上輪軸連接起來。
確保能夠通過人力,有效地驅動整個水車運轉。
整個組裝過程,持續了將近五天的時間。
期間,他們遇到了各種各樣意想不到的困難。
有部件尺寸的微小偏差,導致無法順利安裝。
有木料接口的突然開裂,需要臨時進行修補加固。
有工具的意外損壞,需要跑回鐵匠鋪求助。
甚至有一次,一顆關鍵的鐵銷不小心掉進了河裡,石頭二話不說就跳進冰涼的河水中摸索了半天才找回來。
但無論遇到什麼困難,張大山總能沉著冷靜地找到解決辦法。
而孩子們,也在這個過程中,展現出了驚人的韌性和協作精神。
他們互相幫助,互相鼓勵,將父親的每一個指令都一絲不苟地執行到位。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值得一提的是,整個組裝過程,除了最開始打地基時有幾個熱心鄰居如張河)過來搭了把手之外。
絕大部分工作,都是由張大山父子四人獨立完成的。
他們沒有再尋求村裡其他人的幫助。
一方麵是為了保密,不想過早暴露水車的具體構造和能力。
另一方麵,也是想通過這次挑戰,鍛煉孩子們的動手能力和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
更是向外界無聲地宣告:
他們張大山一家,靠自己,也能成事。
終於,當最後一根固定驅動搖把的木銷被敲入孔洞。
當張大山仔細檢查完每一個連接部件,確認無誤後。
他直起身,長長地舒了一口氣,臉上露出了如釋重負的笑容。
眼前,一架充滿了原始工業美感的龍骨水車,已經完整地矗立在了清河岸邊。
它下方的輪軸和部分刮板,浸潤在清澈的河水中。
長長的龍骨水槽,如同巨龍的脊背,昂然向上,一端連接著高處的出水口和引水渠。
密密麻麻的刮板鏈條,如同巨龍的筋骨,充滿了力量感。
雖然它的材質大多是粗糙的木頭和竹子,連接處還殘留著藤條捆綁的痕跡。
雖然它看起來遠不如後世那些鋼鐵機械般精密和強大。
但它,是這個時代背景下,張大山所能創造出的、最高效、最實用的灌溉利器。
更是這個家庭,依靠自己的雙手和智慧,戰勝困難、改變命運的偉大傑作。
鐵牛、石頭、栓子,看著眼前這個由自己親手參與建造起來的“大家夥”,眼中都閃爍著無比的自豪和激動。
他們用手撫摸著那帶著木頭溫潤質感的部件,感受著這份沉甸甸的、來之不易的成就。
“爹……它……它真的能動起來嗎?”石頭看著那靜靜矗立的水車,還是有些不敢相信地問道,聲音裡帶著一絲顫抖。
張大山微微一笑,拍了拍兒子的肩膀,眼中充滿了自信和期待。
“能不能動,咱們……明天就知道了。”
喜歡天工開物,我在古代養妻兒請大家收藏:()天工開物,我在古代養妻兒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