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骨水車,如同一個忠誠而不知疲倦的仆人。
自從被張大山父子合力安裝在清河岸邊的那一天起。
它便借著人力,主要是鐵牛和石頭的輪流驅動,日複一日地,將清澈的河水,源源不斷地提升、輸送,灌溉著張家那五畝曾經乾涸貧瘠的土地。
初夏的陽光,一天比一天熱烈。
村裡其他那些隻能依靠老天爺降雨的旱地,在經曆了短暫的春雨滋潤後,很快又變得乾燥起來。
地裡的禾苗,也因為缺水,長勢緩慢,葉片顯得有些發黃、缺乏精神。
唯獨村西頭張大山家的那五畝地,卻呈現出截然不同的景象。
遠遠望去,一片鬱鬱蔥蔥,生機勃勃,仿佛一塊鑲嵌在枯黃畫布上的、鮮豔欲滴的翡翠。
走近了看,更是讓人驚歎。
那原本被視為隻能勉強種種耐旱雜糧的土地上。
粟米的杆子已經躥起老高,比鄰居家的高出了一大截,莖稈粗壯挺拔,寬大的葉片油綠發亮,在風中招搖,充滿了力量感。
麥子也已經開始拔節孕穗,一根根麥芒精神抖擻地指向天空,預示著沉甸甸的未來。
就連那些種在邊邊角角的豆子,藤蔓也攀爬得異常茂盛,綠葉層層疊疊,幾乎要將支撐的木架都完全覆蓋。
最讓人嘖嘖稱奇的,還是那片引來了最多目光的水稻田。
有了充足且持續的水源供應,再加上張大山時不時丟進去一些漚熟的雜肥。
那片不大的水田裡,水稻長勢喜人得簡直有些不像話。
秧苗粗壯,分蘖極多,密密匝匝地擠在一起,顏色是那種極其健康的、濃鬱的深綠色。
微風吹過,稻浪起伏,沙沙作響,充滿了豐收的韻律。
張大山幾乎每天都要在地裡待上大半天。
他仔細地檢查著每一片作物的長勢,拔除著新冒出來的雜草。
他看著那些比去年同期不知道好了多少倍的禾苗,心裡充滿了踏實的喜悅。
以他前世今生的經驗判斷。
隻要後期不遭遇大的天災或者嚴重的病蟲害。
今年這五畝地的收成,絕對能翻上好幾番。
不說能達到上等良田的水平,但至少,讓全家十幾口人吃飽肚子,並且還能有不少盈餘,是板上釘釘的事情了。
產量提升,這不再是虛無縹緲的夢想。
而是眼前這片綠油油的莊稼,給出的最實在、最令人信服的承諾。
這樣顯著的變化,自然不可能不引人注目。
最初,村民們隻是對那架能自己提水的“怪車”感到好奇和震驚。
但當時間一天天過去,張家田地裡的禾苗以肉眼可見的速度,將周圍所有土地都遠遠甩在身後時。
村民們的心態,也開始發生了微妙而複雜的變化。
震驚,變成了實實在在的羨慕。
好奇,變成了難以抑製的嫉妒。
村西頭,張大山家的田地,幾乎成了村裡一道獨特的“風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