蓋新房的念頭,一旦在張大山的心裡紮了根,便如同春藤般瘋狂滋長,再也無法遏製。
實在是這破牛棚,住得太憋屈,也太不安全了。
經過他帶著家人一番修補,雖然暫時解決了四麵漏風的問題。
但那低矮的空間,那潮濕的地麵,那昏暗的光線,依舊讓人感到壓抑。
尤其是進入夏季,雨水漸漸多了起來。
雖然屋頂加蓋了厚厚的茅草和泥漿。
但時間一長,雨水還是會順著牆壁的某些細微裂縫,或者從與屋頂連接的縫隙中,悄無聲息地滲透進來。
牆角常常是濕漉漉的一片,散發出濃重的黴味。
晚上睡覺,鋪板雖然隔絕了大部分地氣,但空氣中那股揮之不去的潮濕感,還是讓人覺得渾身不舒坦。
更彆說十口人擠在這狹小的空間裡,日益顯得捉襟見肘。
孩子們一天天長大,需要的活動空間也越來越大。
幾個半大的小子睡在一個大通鋪上,夜裡翻個身都能碰到對方。
白天,棚屋裡更是堆滿了各種雜物,農具、柴火、糧食、藥材、還有孩子們的零碎玩意兒,幾乎沒有下腳的地方。
有一次,夜裡刮大風,棚頂一根本就腐朽的椽子被吹得嘎吱作響,嚇得王氏和孩子們半宿都沒敢合眼,生怕這破屋子會塌掉。
不能再等了。
必須儘快蓋新房。
一個真正能遮風擋雨、安放全家人身心的家。
錢,要一點點攢。
但蓋房子的基礎——磚,或者說,改良的土坯,現在就可以開始準備了。
張大山再次翻出了他繪製的簡易房屋圖紙。
他估算了一下,按照他的設計,蓋一個能容納十口人、有幾間獨立臥房、一個像樣廚房和一個寬敞院子的新家。
至少需要數千塊,甚至上萬塊土坯。
這是一個浩大的工程。
但他有信心。
因為他掌握著關鍵的技術——改良土坯的製作方法。
他再次召集了全家人,宣布了這個決定。
“從今天起,咱們家除了日常的農活和采藥,還要加一項新活計。”
“那就是——做土坯。為咱們蓋新房做準備。”
聽到“蓋新房”三個字,孩子們的眼睛瞬間就亮了,之前的疲憊和勞累似乎都一掃而空。
“爹,真的要蓋新房子了嗎?”柱子興奮地問道。
“那咱們是不是就不用擠在一起睡了?”栓子也跟著問。
“對。蓋大房子,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屋子。”張大山笑著肯定道。
“不過,蓋房子需要很多很多磚。咱們得自己動手做。”
“咱們做的磚,跟村裡彆人家的不一樣,要更結實,更耐用。”
他開始詳細講解改良土坯的製作流程和要點。
選土是基礎。
他帶著鐵牛和石頭,再次來到那片選好的黃粘土區域。
這一次,他們不再是小打小鬨,而是甩開膀子大乾起來。
鐵鍬和鋤頭輪番上陣,將深層的、質地更純淨的粘土一擔擔挖出來,運回棚屋附近指定的空地。
河沙也不能少。
這東西能增加土坯的骨架,減少收縮開裂。
父子三人又去河邊,一趟趟地將篩選過的、顆粒均勻的河沙背回來。
鍘草筋更是個磨人的活。
需要將大量的乾稻草或麥秸,用鍘刀鍘成一寸左右的小段。
這個活相對安全,張大山便交給了王氏和花兒、丫丫,甚至栓子柱子也能搭把手。
一時間,牛棚外鍘刀起落,“哢嚓哢嚓”的聲音不絕於耳。
材料備齊,最關鍵也最累人的和泥開始了。
張大山指揮著,將粘土、河沙、碎草筋按照他反複試驗得出的比例,堆放在挖好的泥坑裡。
然後,加入適量的水。
父子三人脫掉鞋子,卷起褲腿,跳進冰涼的泥坑中。
用腳,一遍又一遍地踩踏、揉和。
泥漿沒過小腿,冰冷而粘稠。
每一次抬腳落下,都需要耗費巨大的力氣。
他們互相攙扶著,喊著號子,將各種材料充分混合均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