汗水順著他們的臉頰和脊背流下,滴入腳下的泥濘中。
泥點濺滿了他們的全身,讓他們看起來像是幾個剛從泥潭裡爬出來的泥猴。
王氏和花兒她們則負責在一旁不斷地加水、添加草料,確保泥料的濕度和配比適中。
和好的泥料,粘稠而富有韌性,散發著泥土和草料混合的特殊氣味。
接下來,便是製坯。
張大山用他粗糙卻靈巧的雙手,將幾個木製模具擺放平整。
鐵牛和石頭用木桶或簸箕,將和好的泥料一捧捧地運過來,倒入模具中。
張大山則跪在地上,用手,或者用一塊木板,使勁將泥料壓實、抹平。
每一個動作都一絲不苟。
他知道,土坯的密實度,直接關係到將來的房屋質量。
壓實抹平後,小心翼翼地提起模具。
一塊棱角分明、尺寸規整、泛著濕潤光澤的土黃色磚坯,便呈現在眼前。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這磚坯,明顯比村裡常見的那些鬆散發灰的普通土坯,要顯得“精神”得多。
脫模後的濕磚坯很重,而且容易變形。
需要幾個人小心翼翼地抬著,或者用平整的木板托著,運到旁邊早就清理好的、平坦開闊的晾曬場上。
碼放也有講究。
不能直接堆疊,要留有空隙,保證通風。
而且要按照“品”字形或者“人”字形交錯碼放,防止倒塌。
還要避開陽光直射,最好是在略有遮蔽的陰涼處慢慢陰乾。
這是一個極其枯燥、重複、又需要細心和耐心的過程。
從清晨到日暮。
挖土、運沙、鍘草、和泥、製坯、脫模、搬運、碼放……
張大山一家,如同最勤勞的工蟻,圍繞著這個目標,不知疲倦地忙碌著。
汗水濕透了他們的衣背。
泥土沾滿了他們的手腳。
身上常常被草秸劃出一道道細小的口子。
但沒有一個人叫苦叫累。
支撐著他們的,是對未來新家的無限憧憬。
栓子和柱子會比賽誰搬運的草料多。
丫丫和豆子會搶著給踩泥的哥哥們遞水擦汗。
花兒會在休息時,給大家唱起婉轉的歌謠。
王氏則默默地為大家準備好熱乎乎的飯食和茶水。
張大山看著這一切,心中充滿了欣慰。
這才是真正的家。
一個為了共同目標,可以同甘共苦、齊心協力的家。
日子一天天過去。
晾曬場上的土坯垛,也如同雨後春筍般,越堆越高,越碼越長。
一排排,一列列,整整齊齊,蔚為壯觀。
土坯的顏色,也從最初的深褐色,漸漸變成均勻的土黃色,最後呈現出一種堅實的、帶著青灰質感的色澤。
張大山會時不時地拿起一塊完全乾透的土坯,用力敲一敲,掂一掂。
那堅硬的質地,那清脆的聲響,都讓他感到無比的滿意。
《陶埏》篇裡的智慧,果然名不虛傳。
用這種改良土坯蓋起來的房子,不說能像青磚大瓦房那樣傳世。
但至少,住上幾十年,遮風擋雨,絕對不成問題。
當然,如此大規模的動作,自然引來了更多村民的圍觀和議論。
“大山家這是真要蓋房啊?看那架勢,不像鬨著玩的。”
“做這麼多泥坯子乾啥?他哪來的錢蓋房?”
“我看他做的這泥坯子,跟咱們的不一樣,顏色都深些,看著也硬實。”
“硬實有啥用?還不是泥巴做的,能比磚頭結實?”
“誰知道呢。這張大山,邪乎著呢。沒準真讓他折騰出名堂來了。”
村民們指指點點,議論紛紛。
喜歡天工開物,我在古代養妻兒請大家收藏:()天工開物,我在古代養妻兒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