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大山設計抓住劉家家丁,迫使劉員外低頭認錯、拆除土壩的事情。
如同在平靜的青石村水麵上投下了一顆巨石,激起的波瀾久久未能平息。
村民們看向張大山一家的眼神,徹底變了。
從最初的同情、可憐,到後來的驚訝、羨慕,再到現在的……敬畏和欽佩。
他們終於意識到,這個曾經被老宅欺壓得抬不起頭的張大山,早已經脫胎換骨。
他不僅有讓爛地變良田的“神仙手段”。
更有敢與村中惡霸劉員外硬碰硬的膽氣和智慧。
這樣的一個人,絕非池中之物。
一時間,村西頭那座嶄新的院落,似乎也成了村裡人目光彙聚的焦點。
那些曾經對張家敬而遠之,或者在背後指指點點的人,如今大多選擇了沉默,或者在私下裡議論時,語氣也變得謹慎了許多。
而那些原本就對張家抱有善意和同情的少數人,則因為這次事件,更加堅定了與張家交好的念頭。
趙嬸,便是其中最典型的一個。
這位早年喪夫、獨自拉扯大孩子、看透了世態炎涼的老婦人。
從張大山分家之初,便對他們一家多有同情,還曾偷偷送過救急的糙米餅子。
如今看到張大山不僅憑自己的本事把日子過了起來,還能有勇有謀地對抗劉員外這樣的惡勢力。
趙嬸的心裡,是既欣慰又佩服。
她不再像以前那樣,隻是在暗中默默關注。
而是開始更加公開地與張家走動起來。
隔三差五,她會拄著拐杖,顫巍巍地來到張家的新院子。
和王氏拉拉家常,問問孩子們的近況。
有時候,她會帶來幾個自家地裡新摘的、不值錢的瓜菜。
有時候,則會把自己舍不得吃的幾個雞蛋,硬塞給王氏,說是給丫丫或者豆子補補身子。
王氏自然是感激不儘,每次都想回贈些什麼,但都被趙嬸笑著拒絕了。
“都是鄉裡鄉親的,這點東西算啥。”趙嬸總是這樣說,“你們家大山有出息,能乾,嫂子我看著也高興。”
除了物質上的小小幫助,趙嬸更是在言語上,處處維護著張家。
村裡那些婦人聚在一起嚼舌根,若是有人說張大山的不是,或者對他們家的好運眼紅嫉妒。
趙嬸總會站出來,不輕不重地駁斥幾句。
“我說你們幾個老婆子,就是見不得彆人好。”
“人家大山能乾,有腦子,肯吃苦,日子過好了是人家該得的。”
“你們有那閒工夫說三道四,不如回去好好管管自家那不成器的爺們和娃子。”
她雖然年老,但在村裡也算有幾分威望,幾句話就能讓那些長舌婦訕訕閉嘴。
這份來自長輩的、公開的維護,對張家來說,無疑是雪中送炭,意義非凡。
除了趙嬸,村裡還有一個不起眼的老實人,也在這段時間,用自己的方式,表達了對張家的堅定支持。
他就是錢大爺。
錢大爺也是張氏的旁支,年紀比張老漢略小幾歲,是個一輩子麵朝黃土背朝天、老實巴交的莊稼漢。
他家境貧寒,兒女也多,日子過得緊巴巴的。